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咬文嚼字”即在语言文字中寻找疑问,在疑问中求知获益,因此,要想学好语文学科,就必须要“咬文嚼字”。 在《桃花源记》中有三处写到“外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此中人语云:‘不足与外人道也。’”课文的下面对“外人”的注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人,下同。”但理解起来不十分顺畅。“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渔人的感受,如果说外人是桃花源以外的人的话,那么渔人也是桃花源以外的人,也就是说渔人和外人  相似文献   

2.
《桃花源记》中的三处"外人"并不是指代所谓的"外国人"或"方外人",而是相对于桃花源之"中"而言,否则就不知所云。"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之"外人",虽是从渔人眼中看的,但他当时已在桃花源中,所以说"外人"就是"世人"。陶公之所以在文中三次提到"外人",并特别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想强调桃花源中的人,不是天外来客,而是避世来此乐土的人。  相似文献   

3.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桃花源记》一文中的“外人”(这里指“悉如外人”一句中的“外人”)和“何世”两个词,《教学参考书》上把它们分别解释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和“什么朝代”,笔者认为,这两个解释均值得商榷。先来看看“外人”一词。如果按《教参》的说法,那么“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就应该翻译为“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这一句一看就让人无法理解。从秦末到东晋,五百多年过去了,难道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中人的衣着装束是与外界同步发展的吗?五百多年来,外部社会的衣着装束肯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渔人”的衣着装束定然与桃花源中人是大不相同的,这从“见渔人,乃大惊”就可以看出来,远远地看到一个衣着迥异的人,桃花源中人才会“大惊”,才会视为异类。而且,在《桃花源诗》中有“衣裳无新制”一句,说明桃花源中人的穿着还是秦末的形式,我们如果还把“外人”理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人”,这难道说,桃花源外世人的衣着装束也与五百年前秦末时一样,五百多年来没有任何发展?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外人”的合理解释应为“天外之人”,渔人看见身着古装的桃花源中人便把他们当成“天外之人”,桃花...  相似文献   

4.
顾月华 《云南教育》2008,(10):15-15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选人了《桃花源记》,课本对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句中“外人”的注释为“指桃花源外的人”(即像渔人一样的晋太元中人),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和“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外人”的意思一样。其实将这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外人”解释为“另一个世界的人”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记>一文中,前后共三次出现"外人"一词,而课本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外人"一词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可见,课本认为它与下面的两个"外人"同义.其实不然,笔者认为,这"外人"一词意思应与下文两个"外人"的意思有别,它的意思应为"渔人"没有见过的人,即异域之人."而下文的两个"外人"才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选人了《桃花源记》,课本对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句中“外人”的注释为“指桃花源外的人”(即像渔人一样的晋太元中人),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和“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外人”的意思一样。  相似文献   

7.
《桃花源记》在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后,又写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在这当中,作者特地提到桃源中人耕种、劳作以及男女服饰的情况。“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这里的描写如果仔细推敲起来,就会发现与理相悖,也与作者所描写的那种特定的环境相矛盾。  相似文献   

8.
桃花源奇迹般地消失了,人们惊叹不已,同时也引发了无休无止的争论。其间各种说法甚众,但似乎略有以今律古,求之过深之嫌。文章从社会风气的淳朴与浇薄的差异、渔人迷路、桃源中人暗地拿走渔人所做标记这三个角度来加以中论,力求找寻出符合作品内容和作者思想倾向的原因,以解释桃花源的隐去之谜。  相似文献   

9.
《桃花源记》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意思是桃花源的人们,不管男女,穿戴服饰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们一样。人教社版的《教学参考资料》翻译说:“他们的穿戴都和桃花源外的世人一样。”桃花源人的服饰与外面世人是否一样?这个问题,在一些语文刊物上有好多文章作  相似文献   

10.
寻找桃花源     
渔人向桃花源中人告辞,桃花源里的人对他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连连点头:"当然了."  相似文献   

11.
桃花源祭     
武陵人发现桃花源后,引起多方媒体的高度关注.在金钱与利益的诱惑下,渔人忘记当初他对桃源人"不为外人道也"的承诺,竟把线索卖给了出价最高的电视台,并亲自导游.  相似文献   

12.
《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原注为“(男女衣着)完全和桃花源外边的人一样。”但从《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中都可以看出,文中有许多线索可以间接证明桃花源内外人们衣着不同;再从陶公对桃花源的幢憬来分析,桃花源内外人们在着也不同。因此可理解为:桃花源内男女的穿着,完全像外地人(外族人)一样稀奇古怪。  相似文献   

13.
全国统编《语文》教材第四册,课文《桃花源记》第二自然段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样一句,课文注释为“〔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这样注释,把这一处的“外人”注成“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宽泛笼统;同时,注释中的“下同”二字,实际上又在宽泛笼统的基础之上把课文中的三处“外人”划上了等号。其实,文中的三处“外人”——“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从深层次看来意思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处:“悉如外人”是作者站在渔人的角度来讲的。实际上渔人在“林尽水源”的地方,从山口进去所看到的那一个世界,那个世界是渔人从未见过的古老而宁静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保留了秦代的习惯,因此这个世界的人对于“渔人”来说好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第四册《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一句,课本来作注解。此句的谓语动词“问”没有主语,究竟谁作主语呢?一般教学参考书译为:“(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也就是说此句的主语是他们(桃花源人)。笔者则认为此句的主语应该是“渔人”。以“桃花源人”作主语,乍看似有道理,象是承前省略主语。但纵观全文细味之,便觉不妥。首先,桃花源人既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就不应该提出“今是何世”的问题。再者,就连桃花源人的“男女衣着”,也“悉如外人”,还有何疑点要问“今是何世”呢?可见,以桃花源人作主语,是不符事理的。渔人“缘溪行”,突然发现了桃花源这一“绝境”,本来就觉奇异了,再听桃花源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笔者自身20年的语文教学经历,对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学篇目《桃花源记》质疑三点:一是"见渔人,乃大惊"释义不合情;二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注解不合理;三是"皆叹惋"的界定不明晰。并结合课本注解、教参资料及自己的独到理解深入浅出地辨析,以求与学者和同行交流商榷。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曾将桃花源作如此的描绘:与世隔绝的美好,青山绿水的环抱,远离硝烟的平静……诚然,桃花源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去探访。面对一次次探访失败的现实,他们不得不把“桃花源”视作虚无缥缈之地,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只将它视为心中美好的一景。然而,细品其文,你是否又会对文中提出的“与世隔绝”产生疑惑呢?渔人在“桃花源”中看到的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下文还提到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交往,连如今是什么朝代,竟然也不知,至于魏晋…  相似文献   

17.
《桃花源记》本为陶渊明为《桃花源诗》所作之序,其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历来释义颇杂,争论至今,未曾达成一致性意见。问题不是在于如何理解“外人”,而是如何理解“衣着”。“衣着”应该是动词。  相似文献   

18.
《桃花源记》一文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教材将此句中的"外人"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按照这种理解,本句诗译为"男女的穿着打扮,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安乐宁静的世外桃源,而这个世外桃源是他借一个渔人去“偶然”发现的。为什么文章不一开始就直接写桃花源,而要让渔人去“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从而冒冒失失闯进去,与桃花源人有了一段交往呢?换言之,为何要让渔人去发现桃花源?窃以为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20.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教材在历次改版中一直保留下来的文言名篇。"外人"一词在这篇文章中共出现三次: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③"不足为外人道也"。1993年以来,人教版语文教材均在第一处"外人"下注释为":[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该课的"参考译文"中也均将"外人"翻译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这种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一直被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