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私人阅读     
<正>职业书评人杨小洲,曾说过这样的话:"阅读,本是私人的事,读什么书或怎样读,皆由自己随心所欲,旁人无从干涉或作出决定。"这句话,很是点中了"私人阅读"的某些特性。其关键是"由自己随心所欲",其落脚点,则在"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上。每个人的学识修养不同,职业身份不同,爱好兴趣不同,读书的选择,自然也就不同。但为了专业和研究而阅读,恐怕就谈不上"私人阅读",因为它缺乏自由的  相似文献   

2.
陈洪桂  杨远龙 《小学生》2013,(11):126-126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把"重感悟"摆到了阅读教学的第一位,他认为学生学习课文"情要自己在读中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法儿也要在读中悟"。学生是阅读感悟的主人,任何人、任何媒体都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而只能靠学生自己去学习感悟。学生读得越充分,感悟得就越深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恰恰相反,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  相似文献   

3.
<正>一、个性化阅读目前存在的教学误区(一)理解的表面化1.将个性化阅读等同于个体阅读,并排斥合作学习。一些教师片面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涵义,简单地让学生自己读书,而不考虑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否开启。课堂上,他们往往在出示课题后,只说了三言两语就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阅读时教师则一言不发地在教室里巡视;学生读后教师让学生们个人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读之后就让学生发言,  相似文献   

4.
赵艳虹 《甘肃教育》2020,(4):110-110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读整本的书已被提上语文教学的重要日程。下面,笔者就从单篇精读、群文阅读走向整本书阅读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张桂华 《甘肃教育》2014,(19):54-54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语文学习的主要功夫在于"读"。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巧的构思等等,这些都离不开读,在读中去感悟、品味,从而吸收和借鉴。下面我就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面,创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近文本,享受阅读。让学生养成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的良好学习习惯。从阅读中感知生活、认识世界、陶冶情操,通过阅读修正自己、提高自己、愉悦自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从"阅读"走向"悦读"。  相似文献   

7.
杨春美 《文教资料》2008,(35):116-117
本文从要让学生充分"读"、要让学生"读"出自己、要让学生"读"出空白、要让学生有个性地"读"、要让学生"读"出疑惑、要珍视学生"读"的独特感受六个方面展开阐述.旨在提倡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独立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阅读",要解决"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 除了教材篇目,老师和学生还可以选其他篇目,由读教材到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文章,由课内到课外拓展,引领学生从教材跋涉到课外的千山万水,领略课外的无限风光.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文章,是拓展阅读线路之一,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作者之下、写法之下、主题之下、动情点之下等线路下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9.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里,我们把有创意的阅读,简称为"创读"."创读"与"实读"是阅读的两种方式."实读",即实实在在地读,努力读出文本的本来意思,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这是一种"再现式"的阅读.而"创读"则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价值观、知识积累等对文本进行有创意地理解,即在掌握文本本来意义的基础上,把作者想说而没说的话说出来,把作者没有想到的想出来..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部分对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在"实施建议关于阅读"部分也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国家对于名著阅读的重视。而名著之所以能  相似文献   

11.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高中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高中各学年度,除了重视课内阅读(语文读本)外,还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经典阅读、新闻阅读、时文阅读)来提高写作技能,真正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内(写作)的通透。一.经典阅读与作文教学经典阅读是个体生命建构自我灵魂、完成自我超越、提升生命境界的必经之途。国学大师季羡林特别强调要读国学经典:"有一个平凡的真  相似文献   

1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我远航的帆。人要读书,要读一辈子的书。读古人,读现代人,读英雄,读小人,读世界,读自己,读生的欢乐,读死的安逸。在书中寻找自己的天空,在书中找寻自己的闪光点和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相似文献   

13.
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根据儿童认识事物的心理过程和阅读教学规律,小学生阅读要通过内部的言语把阅读材料变成自己理解的内容,必须遵循这样一个思路"读通——读熟——读懂——会读"。然而,目前的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纵观整个小学课堂,读书充斥着整个课堂。可以说,"读"是阅读教学根本的方法策略。可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却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为"读"而"读"、不加分析的"读"、随意"读"、盲目"读"……这说明我们的阅读存在浅表化、无效化的不良现象。翻开《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读书在"标准"中亦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课程标准中这样说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如何能做到这样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得法"。  相似文献   

15.
正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上,"读"的形式和重要性被忽略,师生都鲜有能真正用"读"的方式去理解文章。以至于看似"读"了很多文章,但却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遇到题目不会做,碰见作文不会写,这都是不会读书的表现。阅读是一种自主学习,主动涉猎更多的文章,特别是经典名著来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同时关心时事新闻,品读时文精品,汲取书中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就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的要求,指出:"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并对课外阅读的量化指标作了具体规定,即:"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把握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博采众长,对高中学生进行了科学、有效的"美读"引导。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好了阅读也就相当于学好了语文这门学科;教师教好了阅读也就相当于教好了语文这门学科。笔者试图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兴趣引路"趣读"、品味提高"品读"、学以致用"练读"三个方面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工程中如何把阅读教学落实到深处,让学生真正会读阅读、品阅读、用阅读的浅显认识。  相似文献   

18.
"读书足以怡情,读书足以传彩,读书足以长才。"这是培根关于阅读的名言。"会读"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现在学生要读的作品实在是太多了,这就要求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是要给学生制订阅读计划。计划内容包括阅读的书目、可利用的时间、自检方式三部分,并根据计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的要求,指出:"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并对课外阅读的量化指标作了具体规定,即:"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把握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博采众长,对高中学生进行了科学、有效的"美读"引导。  相似文献   

20.
<正>说到阅读教学,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国语文"的阅读教学,因为中国语文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个独特性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是"中文"阅读,不是"汉语阅读",更不是"西文阅读"。换言之,需要划清两个界限。一是"阅"与"读"的不同;二是"中文阅读"与"西文阅读"的不同。我们知道,"读"是依靠以"听觉语音符号"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