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顿”是《马氏文通》中论句读的一个术语,但是由于《马氏文通》没有给它立界说,解释也不够清楚,所以人们对它的性质存在不同的看法。通过“顿”与“读”、“句”的比较,解释“顿”是马氏论句读的一种语法单位,是句的下位概念,其句法作用略同于现在我们所说的短语,与书中的“读”是同一级语法单位,虽然在形式上似乎有交叉之处,但是它们之问实际上是对立和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顿”与“读”是《马氏文通》中的两个重要术语,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难以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文章主要分析了“顿”与“读”的异同,提出了在语言问题上人的主观性和语言客观性的统一,并对一些学者的观点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3.
"散动"是《马氏文通》中提出的重要语法学术语,它主要包含有两层意思,从语义分析来说是指与"坐动"(谓语核心动词)相对的"非谓语核心动词";从句法结构分析来说是指与"语词"相对的动词短语中的"述语"."散动"与"读"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汉语中的短语,虽然在功能上基本相同,但内涵不尽一致.它的设立对汉语语法学的完善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氏文通》"加词"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词”是《马氏文通》中的一个术语,但它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它包括好多内容,过去认为它有两种,或三种表现形式,文章则认为它至少有七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甚至还可包括这七种形式之外的内容。《马氏文通》的“加语”、“加读”、“加辞”实际上也是指的“加词”。  相似文献   

5.
略谈《马氏文通》的"读先乎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先乎句"是《马氏文通》自创的语法理论之一,它指的是"读"在先、"句"在后组成的一种"读 +句"句型."读先乎句"可归为今天的3种句型的8个小类.《马氏文通》在讲"读先乎句"时举"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为例,被不少语言学家认为不妥,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妥.  相似文献   

6.
卢锡泽 《新作文》2022,(1):56-57
一、读《庖丁解牛》也,非《养生主》也 我们学习《庖丁解牛》,印象深刻的有"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有庖丁"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解牛神技;有庖丁解牛的"三种境界";有超越技艺层面"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解牛之道"……这些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美国教育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特...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同意"与转注关系、"同意"类术语使用这两个方面入手,对《说文解字》(大徐本)中的"同意"现象进行了探讨。发现在《说文解字》中,"同意"这一术语具体所指包含不一,而对于该类现象的术语使用也变化不定。  相似文献   

8.
《马氏文通》的“主次”是马建忠根据西方语法学说中的“主格”(nominative case)建立的语法术语。它虽然有模仿性的一面,但也有创新性的一面,与西方语法的“主格”有所不同。但《马氏文通》所给的“主次”的定义是有缺陷的,“句之主次”和“读之主次”提法容易造成阅读者的误解。  相似文献   

9.
《马氏文通》的状字研究,实际上包含了四个不同层面的语法意义的研究。马建忠在这几个方面都作了辛勤的探讨,研究相当全面深入,但同时由于各种原因也存在相当的混乱。本文主旨是:1从理论与方法上探究这种混乱产生的原因;2考察并理清《马氏文通》中与状字研究有关的术语“状字”、“状词”、“状语”、“状辞”、“转词”、“加词”、“状读”的确切含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高诱注中的"读曰(为)"和"读如(若)"是较为重要的几个术语,也是历来较有争议的术语.从对高诱注释的实际研究来看,这些术语运用中各有侧重,即各有其主要用法,"读为(曰)"主要用于明假借,而兼有注音等功能;"读如(若)"主要用于注音,兼有明假借等功能.  相似文献   

11.
李玉平 《现代语文》2007,(7):120-121,127
"之言"类术语是郑玄注释中广泛使用的一类术语,我们这里仅就《周礼注》中该术语的情况作一下穷尽性的调查研究.据我们统计,郑玄在《周礼注》中共使用了53例①"之言"类术语,其中"之言"51例,"之为言"2例.由此我们从形式上就可以将该类术语分类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有感情朗读",语文教师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有感情朗读"已经日益成为语文园地里最具春意的一枝.于是,语文课堂上"读"占鳌头,"读"霸天下,"读"当一面.可谓语文教师之情有"读"钟.然而,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充斥着"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带着感受读"这些字眼;当不同体裁的课文、不同风格的作品的阅读都被"有感情朗读""格式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追问,有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发挥了作用,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让学生读进去了,又读出感情来了呢?  相似文献   

13.
《马氏文通》作为一部早期汉语语法著作,发现了古代汉语中两种"先置"现象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这种发现对日后的倒装句研究很有意义,同时,《马氏文通》将语法和修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也有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4.
关于四声别义现象,今人多有论述,但早在100年前的《马氏文通》中有所涉及.草创之初不免粗疏.本文主要围绕《文通》"名字辩音""动字辩音"提供的203个例字,通过整理归类,并参照各家观点分析马建忠对四声别义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梁永雪 《文教资料》2007,(25):74-76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成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其"代字章"首次提出"代字"这一语法概念,并将其独立为类,按意义划分为指名代字、接读代字、询问代字、指示代字四大类。此后,语法学家就此作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马氏文通》"代字"词类地位的认识;2.对《马氏文通》"代字"分类体系的继承与发展;3.对《马氏文通》代字章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16.
状字是《马氏文通》中的一个字类,《马氏文通》中状字除可修饰动字、静字、名字、代字等外,还可以"自状",即状字可以连用作句子成分,而现代汉语的副词一般是不可以修饰副词成分作状语的。本文通过对古典文献中一些作品的考察,来分析一下《马氏文通》"状字"自状现象,描述了哪些状字可以连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连用,它们连用都有哪些形式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马氏文通》句读论中顿、读、句这三个语法单位。提出“顿”不是一级语法单位,“读”中的矛盾是因为没有把传统的东西和外来的东西统一起来,《文通》不立复句自有其根据和合理性。文章认为马氏的析句法是比较科学的,对西方语法体系的模仿反映了作者头脑中的语法思想。  相似文献   

18.
根据《马氏文通》给“同次”所下定义,只有既“所指相同”,又“次相一致”或“同居一次”,才可以看作是同次。所以《马氏文通》所列的同次十四式中,只有两式才是真正的同次。《马氏文通》“同次”的这种混乱,是其用语义分析代替语法分析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这""那"的指示作用在篇章中的运用及不对称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那"是一对指示代词,"这"用作近指,"那"用作远指。吕叔湘在《指示代词的二分法和三分法》里明确指出,指示代词有三种作用:指示、区别和替代,并指出,指示是根本,可以兼替代,也可以不兼替代。本文主要综述前人关于"这""那"的指示作用在篇章中的具体运用,探讨"这""那"在运用中的不对称现象,并提出作者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马氏文通》中的“句”和“读”,是全书中“矛盾最多,最不容易弄清”的部分。究竟什么是“句”,什么是“读”,历来是众说纷纭,常令人莫衷一是。如果只看马氏给“句”和“读”下的界说,二者的界限本来是很清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