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 狂狷说。裴斐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特征不是中和,而是狂狷。“以道制欲”,“正乎礼义”,不是作家的真实个性。雅俗并存说。周寅宾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特征是雅(正统文学)俗(民间化文学)并存,相互交流的。诗教说。廖仲安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根本精神体现在诗上,诗歌是古典文学的主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古代诗词中“月亮”意象所隐含的感伤情愫杜道群在浩翰如海的中国古代诗词中,无数次地重复闪现着一个朦胧而美丽的意象──月亮。“月亮”这个意象无数次地在古代诗(词)人的笔下出现,以致于有人说“我们的文学至少有一半是月光文学。”还有人说,“西方文学是...  相似文献   

3.
词代诗兴——社会心理调整的物态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俯瞰中国古代诗国,唐诗宋词,奇峰耸立,诗词嬗变,词代诗兴,迅速异常,而且词又很快成为宋代文学舞台上的主要形式,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对于这一现象,不仅后代人感到奇怪,就连宋人自己也感到难以理解,陆放翁就说:“诗至晚唐五季,气格卑陋,千人一律,而长短句精巧高丽,后世莫及,此事之不可晓者。”人们对诗词递嬗变化的原因进行了不倦的探寻,一方面直接从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经济关系中  相似文献   

4.
作为北宋知名的词人,秦观有着别具一格的创作个性,以其“词心”为集中代表。历来学界对秦观“词心”研究甚多。对于秦观词心的研究.一定要先从“词心”说出发。我认为,无论是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出发,还是引进西方的文艺理论,对词心的阐释都不能不考虑到词这种文体的独特性,即词不同于传统文学形式的诗与文,乃心灵文学。  相似文献   

5.
大中小学的新编语文教材 ,都大大加重了古典文学的比例 ,而诗词又占了古典文学百分之五十左右的比重 ,目的很明确 ,就是要加强青少年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继承和发扬。我们的青少年 ,尤其是大学生 ,应该了解一些格律诗方面的知识 ,不能“数典忘祖” ,贻笑大方。鲁迅就曾谆谆教导青年 :“学理科的 ,偏看看文学书 ;学文学的 ,偏看看理科书。”(《读书杂谈》)用以“涵养人之神思”(《摩罗诗力说》)。即使不能做蜜蜂酿蜜 ,也应该能像蝴蝶一样采蜜养身。  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听到许多学生反映 ,诗词难学难懂 ,特别是诗词格律的“平仄谱”…  相似文献   

6.
王灼《碧鸡漫志》可谓词学史上首部成规模的词学专著,其主要探究了自古至宋的诗、词、乐之源流、演变,论证了诗乐一体、诗词同源,且贯穿其间的是诗、词、乐的辨证关系,从而解决了词与乐、词与诗的关系问题,为突破“倚声填词”之束缚来推崇“以诗为词”,同时保持词的音乐文学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论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意境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青 《考试周刊》2008,(10):155-156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几千年来,我同产生了数不胜数的优秀诗人、词人,在卷帙浩繁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诗词佳作不胜枚举.这些诗篇、词作或写景或叙事,或豪放或委婉,无不倾注着作者的生活阅历和感受.这些优秀作品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生动形象、含蓄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瑰丽的华章,给人以美的亭受和启迪.但诗词距离我们久远,对于今天的高中生来讲,他们根本无法理解诗词的美,也无法提起对古诗词的兴趣.于是,古典诗词的教学也就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硬骨头.  相似文献   

8.
吴蓓 《语文天地》2012,(10):13-14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睛中,往往可以透视这个人的灵魂。我们也知道“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文有文眼”,“眼”即是诗词、文章的关键处之所在,理解了“眼”,就理解了诗词或文章。下面结合笔者的一些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置“课眼”。  相似文献   

9.
《新读写》2013,(12):12-13
张琳彬。上海市市北中学高三学生,校文学社“水云间”词社社长。喜爱中国古典文学、武术技击、数学物理、创作发明,曾获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青少年创作大赛一等奖、201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二等奖、第十一届明日科技之星“希望之星”称号等。  相似文献   

10.
王灼《碧鸡漫志》可谓词学史上首部成规模的词学专著,其主要探究了自古至宋的诗、词、乐之源流、演变,论证了诗乐一体、诗词同源,且贯穿其间的是诗、词、乐的辨证关系,从而解决了词与乐、词与诗的关系问题,为突破“倚声填词”之束缚来推崇“以诗为词”,同时保持词的音乐文学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所谓诗(词)眼,是指一首诗(词)或一句诗(词)中统帅整诗(词)中心最精炼传神的一句、一词或一字。诗(词)眼是把诗词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的“聚光点”,是诗词创作艺术构思者的“焦点”,其作用在于揭示全诗词的主旨。如《春夜喜雨》这首五言律诗,全诗扣住了一...  相似文献   

12.
文化长廊     
文化长廊谈谈“诗庄词媚”词中不无豪放大家(苏武、辛弃疾),诗中亦颇多婉约之作(王维、李商隐)。何以古人却有"诗庄词媚"之说?这与两种文学体裁的本身特点有关。在中国古代,将不合乐的称诗,合乐的称歌。而古代的词,大都可合乐歌唱,故词又名长短句、乐府、琴趣...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文学批评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历史来看 ,儒道两家美学及文学批评思想一直占领着中国的文学批评阵地 ,并左右着千年来中国文学批评的继承和发展。但是 ,从文学本体来批评文学的 ,一直到曹丕的《典论·论文》才是真正的开始。总的来看 ,儒家以“诗教”理论为准则 ,道家以“自然”性追求为宗旨。两者交叉发展 ,左右中国几千年文学批评的发展 ,而真正文学批评理论意义上的文学批评 ,则是以曹丕的“文气说”为开始标志的。这一理论从作家个性、创作风格、文体选择、文学客体、文学价值甚至文论本体等方面做了符合文学客观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在古诗词中有一类登临或登高主题的作品,这类诗词很常见,可以说,每一首登临或登高诗词的诞生,往往也伴随着一个作者自我形象塑造的完成.韩愈说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登临或登高主题的诗词大多缘于作者内心的不平.当然,“不平”有多种,可以是迷茫孤独,可以是愁伤凄苦,也可以是压抑不快,还可以是悲慨激愤等等.往往在这些情况下,登临或登高就成了诗(词)人抒发情感,一吐为快的一种独特方式,“鸣”的结果就是登临诗的产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诗(词)人内心积压的东西得到释放,从而产生暂时的心里安慰.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也就完成了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海洋。各个历史时期保留下来的大量优秀诗篇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璀璨的瑰宝,放射着永不熄灭的光辉。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从形式到内容,各具特色,各领风骚。诗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熏陶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目前,全国上下大力开展“诗词进校园”酒动.我也以诗词诵读为基点开展了诗教工作,从而在学生知识积淀、情感培养、人格形成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木斋指出,“经学中国”是反个性、反自由的,与人性相违背,而“文学中国”则是人性受到“经学中国”排挤、压抑之后生成的审美形态,它的精神内核是人性。“文学中国”概念不仅不认为古典文学是否定性的,而且还宣称它是中华文明体遗留的仅存的瑰宝和财富。中国古典文学是人类生命在经学化生活的苦海里挣扎留下的痕迹,是生命按照人性法则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的证据。总体而言,“文学中国”这一概念是对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古典中国的一种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7.
论中唐文人词源于声诗孙维城多年以来,囿于“文学起源于劳动”的观念,人们几乎一致认定词兴起于民间.鲁迅先生说:“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弄行变成僵石,他们就又去取一样,又来慢慢的绞死它.”①胡适也说过;“文学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8.
苏轼词是宋代词史乃至于中国古代词史中的集大成者与开创者。由于苏轼自己对词有独特的认识且将之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故从宋代开始就有研究者提出苏轼是“以诗为词”,或者干脆说其“词如诗”。究其原因,确与接受者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有关,而更深层的则是由苏轼自身的词学观、创作态度、艺术手法以及文学修养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所致。  相似文献   

19.
<正> 诗史即以诗笔为史笔,反映历史,针贬时弊。这一文史优良传统既见于杜甫诗中,也见于毛泽东的诗词中。据此,笔者联想所及,杜甫既被尊为诗史于唐;毛泽东当然可以尊为“词史”于今日(词也是诗)。这都是由于杜、毛二翁诗词特质所决定的。就以诗笔为史笔而论,两位不同时代的伟人,先后成为中文学史上璀灿的明珠,他们的作品有如一面广窥巨镜,生动再现了不同时代的恢宏阔大的社会画面,为中国诗词境界开拓了新天地。杜诗丰涵细腻,感情深沉;毛诗气度超越,情感率真。时  相似文献   

20.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关键.本文尝试用“意境”这一审美概念来分析一首经典唐诗《鸟鸣涧》,体会其中体现的意境的三个重要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