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张了 《大理文化》2011,(8):100-103
杨天禄(公元1882年—公元1948年),字石渠,号农人,别号南溟巨海,红火道人等,大理鹤庆甸南杨李登村人,白族。杨天禄是民国时期国内有名的画家,也是鹤庆妇孺皆知的白族大画家,当地人称之为"画痴"、  相似文献   

2.
居住在滇西北高原金沙江边的鹤庆白族,不仅勤劳朴实,而且还是创造美的天才,特别是鹤庆妇女更具有创造美的天赋.鹤庆白族妇女的服装可以根据区域,划分为四大类:从北向南,分别是大方热烈的甸北妇女装;清爽宜人的甸中妇女装;温文尔雅的甸南妇女装;朴实醒目的松桂六合妇女装.  相似文献   

3.
母红生 《大理文化》2011,(11):70-71
金翅鹤自然村位于鹤庆坝子最南端,历史上是滇藏茶马古道翻越象眠山进入鹤庆坝子的第一个村寨,是茶马古道上的交通要道。历史上南来北往的如流商贾,曾给该村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清代鹤庆的第一个商号"同心德商号"的创建者李恒春在该村建起的故居独具白族特色。  相似文献   

4.
漂河灯习俗,各地有之,而云南大理白族的漂河灯会,就更有情趣.我家乡鹤庆的白族姑娘,凡到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乞巧节,都要相互邀约,成群结伙地到村边的河溪中漂灯乞巧,人们戏称姑娘会.到了农历七月十五日晚,各村各寨的白族人家,又要倾巢出动,到河溪中漂灯,称之为漂灯会.  相似文献   

5.
白族服饰是白族人民特有的劳动成果,它具有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含意.白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其他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物质的服饰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发展史的缩影,同时也是研究白族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6.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正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尚习俗一样.长期流传在白族地区的白族民间舞蹈,它随着白族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理想愿望和审美情趣等,以它特有的形式沿袭下来,它是凝聚白族人民团结友爱,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结和纽带.  相似文献   

7.
古镇寻踪     
在大理州政府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剑川沙溪复兴工程庆典"背景材料中介绍:剑川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保护区南端,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界云龙、兰坪,北靠丽江,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北大门,也是连接川、滇、藏三省和大理、丽江、迪庆、怒江四地州市的交通要衢;境内有白、汉、彝、回、纳西等十六个世居民族,其中白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二,是全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  相似文献   

8.
杨亮才  赵寅松 《大理文化》2013,(10):103-111
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现有人口近200万。主要分布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中以洱海周围的大理、洱源、云龙、剑川、鹤庆、宾川等县市为最。其次是怒江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此外,云南省怒江州、保山市、丽江市、楚雄州、昆明市、玉溪市及湖南省桑植、沅陵,贵州省安顺、毕节、威宁,四川省西昌均有分布。白族尚白,故自称"白"、"白人"、"白子白女"等。历史上的"僰"、"白蛮"、"河蛮"、"白爨"等,通  相似文献   

9.
走进新华村     
真正能够走进鹤庆新华村的,又有几人? 要到鹤庆新华白族村的人,总是按捺不住内心的迫切,早早幻想着去邂逅那一片水意漫漶的世界.新华的水,丰富而清澈,她从每家每户门前屋后流过.新华的房屋、墙基是石头的,长满葱郁的青苔,屋顶上盖着青瓦,细雨飘洒,泛起淡淡的青光.做饭的时候,走出厨房弯下腰就可在明亮的流水里洗菜.当春节来临的时候,妇人的眼睛就早早布满了忧虑的影子,那影子总是远涉他乡做手工艺的丈夫.  相似文献   

10.
正高原水乡鹤庆,是著名的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北进大理的门户和通衢。古香古色、荟萃白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民族风味饮食文化和民族旅游产品的鹤阳古镇。修葺一新的云鹤楼,巍然屹立在古镇中央,成为鹤阳古镇一道亮丽的风景和令人流连的旅游景点。在入冬时节,走在鹤阳古镇欣赏冬樱花竞相怒放,日月广场、  相似文献   

11.
白族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人口有160多万,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思是“白人“、“白家“.显而易见,白族在未形成以前,先民就与“白“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无论男女均喜欢穿白色上衣.&;lt;三朝北盟会盟&;gt;卷三记载:“(白蛮)其衣服,则衣布好白,衣短而左衽.“由于长期心理积淀的影响,如今白族服饰中,白色仍是主流色彩,剑川、洱源、鹤庆一带的妇女还喜欢背披白羊皮,姑娘出嫁时,父母赠送一张纯白羊皮,作必备嫁妆.纯白的羊皮代表着吉祥、幸福和纯洁美好的爱情,如羊毛不纯,就会被视为不吉利.……  相似文献   

12.
李明璋(公元1936年一1985年),云南省大理市海东名庄人,白族,是建国后自学成才的白族民间艺人,是广大白族人民公认的白族大本曲演唱家,经过不断发掘和创新,他对白族大本曲唱腔、曲调研究有自己的独到的创意.生前创作改编了一大批反映新生活,为白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大本曲唱段和本子,他常年深入广大白族农村演唱,汲取了大本曲南腔、北腔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对白族大本曲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被誉为大本曲艺人中的"后起之秀".  相似文献   

13.
洱海渔趣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世世代代生活在洱海边的白族人民,经过长时期的观察与实践,掌握了不同鱼种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规律,掌握了多种多样的、独特的捕捞方法,展现了白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相似文献   

14.
一 古往今来,各民族都有大量的咏唱爱情的情歌.在白族诗歌的百花园中,有一束特别耀眼的诱人花儿,那就是白族情歌.在传统的白族情歌中,主张自由婚恋,反对买卖包办婚姻,主张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爱情忠贞不二,同甘共苦,白头偕老,反对朝三暮四,喜新厌旧;主张男耕女织,诚实劳动,反对好逸恶劳,坐吃山空等等,是反复咏唱的主要内容.白族情歌是白族民歌海洋中最为闪光的部分,它集中反映了白族人民的爱情与婚姻观念和制度.  相似文献   

15.
寸云激 《大理文化》2010,(7):104-112
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白族人民亲仁善邻,不断吸收周边汉文化、西藏文化、印度文化、南亚文化中的先进因子,创造了极富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并且在建筑营造方面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作为白族物  相似文献   

16.
赵静 《大理文化》2003,(1):55-56
鹤庆修志始于明代,嘉靖年间,鹤庆太守马卿(字柳泉)曾编修<鹤庆府志>2卷.至崇祯年间,又由张懋敬、史实斋增修<鹤庆府志>2卷.但都早已散失无存.清代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由鹤庆府通判佟镇主修,邹启孟、李悼云执笔修成<鹤庆府志>26卷.  相似文献   

17.
杨春宇 《大理文化》2010,(11):96-100
马曜先生(公元1911年——2006年)是著名的民族学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一位坚定的共产党员和社会活动家。他是云南人民的骄傲,更是大理白族人民的骄傲。  相似文献   

18.
2017年3月,在鹤庆奇峰村“梨花节”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采访了年近70岁的鹤庆县白族省级民间音乐传承人张树先,而让我想不到的是,张树先竟然还是一个盲人. 与我近几年采访的许多传承人不同的是,张树先从未上过学,但对音乐却无师自通,不仅对三弦、二胡、笛子、木叶的演奏技艺得心应手,还会制作好多种民间乐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人,一位用心灵在歌唱的歌者.  相似文献   

19.
鹤庆坝子真是个奇妙的地方.如果论理起来,也不过东西两座山之间稍微宽敞点的夹皮沟而已,不过这鹤庆坝子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非常像一个微缩后的中国.鹤庆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南文北武”的文化现象.有人就开玩笑地说:“甸南人生下孩子,连哭声都像是‘子日,子日’似的.”甸南人重视文化的程度一直让甸北人汗颜.而甸北人生下的孩子的哭声都是“扁担,扁担”的.不过现在甸北人走南闯北,有些人已经打拼成了老板,手里阔绰了.一大院一大院的房子,土豪一般,轿车也是一家比一家高档.供孩子读书也是非重点大学不读.而甸中就像是中原一带一样,不温不火,发展不比甸南差,但也赶不上甸北.在中间做中人似地压服甸南和甸北人.在性格上也是甸北人像极了北方人,性子耿直,非常讲义气.而甸南人也像极了南方人,温温吞吞的,不急不躁,生活慢悠悠的.而甸中人则像极了中原人,原原本本,本本分分,不做作,不雕饰,顺其自然.反正你们也无法跟我比,我也懒得跟你们比.鹤庆白族就这样生活在一个高原小盆地里,自给自足,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日子.  相似文献   

20.
大理不仅以明媚秀丽的山水闻名遐迩,白族人民欢乐的歌舞和民族风情也十分引人人胜.今年三月街期间,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展百货、大牲畜、药材等交易的同时,还组织了“和谐家园”大型文艺表演、赛马及盛大的白族“绕三灵”活动,在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