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是否作正统,以谁为正统,这个问题曾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引起过长期的争论。无论是陈寿作《三国志》、司马光作《资治通鉴》以魏为正统,或是习凿齿作《汉晋春秋》、朱熹作《通鉴纲目》以蜀为正统,都是从现实需要出发,为一家一姓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梁启超在《新史学·论正统》中对此辩之已详,并作结论曰:“统也者,在国非在君也。在众人非在一人也。舍国而求诸君,舍众人而求诸一人,必无统之可言,更无  相似文献   

2.
谢陛在继承前人正统说的基础上,提出“古今有有统之世,有无统之世,有分统之世”的观点.并认为三国时期应该属于有统之世,而正统应归于刘备.基于此一认识,他对《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尊魏为正统,大为不满.因此决定遵张轼和朱熹的叉例,编纂《季汉书》.该书主要依据《后汉书》、《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晋书》等编纂而成,但不是简单照抄,而是对旧史中相关人物传记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其全书的史料价值自然难以超越旧史.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研讨了《资治通鉴》(三国部分)的史源问题。《资治通鉴》在抄录、删削、改编《三国志》史料过程中,基本忠实于原始史料,其中不乏极其精到的概括,然而也存在不少错失。  相似文献   

4.
<正>三国中的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的人生信条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以"奸绝"著称。随着《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普及,这种认识"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认识《短歌行》中真正的曹操造成了障碍。光凭借注释,很难矫正人们根深蒂固的认识,所以需要补充《三国志》、《资治通鉴》中曹操的相关材料。还原曹操,是理解《短歌行》的前提。(一)《三国志》、《资治通鉴》中的曹操。  相似文献   

5.
演义小说这一文体源自史传。历史叙事的三大要素事、文、义与《三国志演义》的事、文、义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史上首部历史演义《三国志演义》,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史“事”进行推演,通过《资治通鉴纲目》远绍《春秋》之“义”,而发之于通俗生动之“文”。事、文、义三者的融合促进了“演义”的正式生成,并规定了“演义”的体式特征;三者的游离和矛盾促进了演义与历史的分化,进一步使充斥于古代小说中的道德劝戒逐渐虚化为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6.
统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其史料主要来自陈寿的《三国志》及其裴松之注中的《江表传》,司马光在尊重史事的基础上,对语言、情节等方面进行了文学化处理,语言凝练,情节故事化,人物形象鲜明,使记事和传人有机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传记文本。《孙权劝学》虽是《资治通鉴》建安十五年的一个记事传人小片段,但也反映出了《资治通鉴》的编纂思想、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正统论的角度对晋代陈寿的《三国志》进行探讨,通过对陈寿所处的时代,《三国志》的创作背景,历史上对其褒贬不一的评论的分析,寻绎其创作视角的历史渊源。作者身处的时代,险恶的政治环境,决定了作者以魏为正统创作《三国志》。并由此得出结论:评论史书不能脱离史书创作的时代及当时政治环境,孤立的去考虑,否则就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三国志》的书法进行了全新的探讨,并批驳了长期以来史学界一些学者、尤其是清代史家赵翼责难《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和回护、马统治当局的观点,指出他(们)的谬误在于未能真正明察《三国志》的书法所致。  相似文献   

9.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威震华夏。在现代的疑古风气下,"威震华夏"的实情被低估,乃至于以为关羽仅是侥幸浪得虚名。这不仅悖离时人感受,况且方法、态度上也一知半解、误人视听。笔者从《资治通鉴》着手,以《三国志》等史料比对,逐渐勾勒出《资治通鉴》所忽略的史料,而更能趋近于"威震华夏"的全貌。可以说此一关羽形象不仅为低估其人者所未详,甚至也超越了崇敬关羽者的认知与想象。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三国志·蜀书》谯周传与《汉晋春秋》及《三国志》注引袁子语,皆述邓艾伐蜀先登至江油一事,而未记江油戍的置戌时间。后来的一些史书如《华阳国志》、《宋书)、《资治通鉴》等也同样不记置戌时间。至明、清之时,方志大兴于世,《龙安府志》、《江油县志》等志书亦不载置戌时间。 千余年来,江油戍的置戌时间问题,已成了一桩历史的疑案。有的研究者在著书、撰文涉及到  相似文献   

11.
朱熹一生共写了三部史著,即《伊洛渊源录》、《八朝名臣言行录》和《资治通鉴纲目》,此外,还有大量的史学文论被保存在《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之中。这些史著、史文和史论蕴含着朱熹丰富的史学思想,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三个部分,就朱熹对孔孟儒学的新贡献进行了阐述。一是朱熹极力维护道统论,维护孔孟儒学的正统地位。二是朱熹的理气论和人性论将孔孟儒学的哲学思辨性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三是朱熹以《四书》为中心,对孔孟儒学作了全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杨静静 《语文知识》2012,(1):76-77,92
朱熹不光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见解深刻、思想独特的史论家。其三国史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诸葛亮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三国志》中,诸葛亮仅仅是重要人物之一,地位在曹操之下,顶多与刘备、孙权并列,是普通的"人",而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诸葛亮一度被异化为智谋之"神"。诸葛亮由"人"到"神"转变,是逐步提升的。而影响这一转变的关键一环便是朱熹。朱熹论诸葛亮较前人更加务实、深刻、独特。  相似文献   

14.
编辑导语 一部《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展现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但它毕竟是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因此这部作品又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美的艺术特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名著,去挖掘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品味优美的艺术特色. 思想内涵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大致上以陈寿《三国志》的历史范围为基础,从文学角度再现了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这八九十年间的演变过程.作品以蜀汉为正统,处处尊刘贬曹,与陈寿《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有别,历来视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反面典型之一。在这个形象身上,溶合了封建统治阶级阴谋家野心家的种种特征,特别是奸诈、残暴、损人利己的特征。在塑造这个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形象时,罗贯中主要依据了有关历史传说材料(如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资治通鉴》、《世说新语》诸书的记载),宋元以来的民间创作(如《三国志平话》和元代的三国戏),再加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  相似文献   

16.
陈寿笔下的刘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寿《三国志》所描述是有关刘备最早最详尽的史料。陈寿对刘备特为春顾与欣赏 ,在刘备身上表现了以蜀汉为正统的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17.
明代学者对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注进行研习,撰写了不少著述,有对三国史中”魏蜀”正统之争进行论辨,对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进行评述和考证,取得一些成果。其中一些分析结论,与明代当时的理学、心学相适应,强调义理名教思想;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如胡应麟、朱明镐、周婴等对《三国志》与裴注进行考证,大多注重证据,通过归纳解决问题,这开启了清代考据学的学术潮流。  相似文献   

18.
自从宋代元丰七年 (公元 1 0 84年 )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告成以来 ,九百多年间 ,以史事编年为特征的通鉴体著作不断问世。计两宋时期编撰的有 :刘恕的《通鉴外纪》,金履祥的《通鉴前编》,朱熹的《通鉴纲目》,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刘时举的《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元代有陈柽的《通鉴续编》;明代有薛应和王宗沐分别编写的《宋元资治通鉴》;清代则有徐乾学编成的《资治通鉴后编》,乾隆御批的《通鉴辑览》,毕沅主编的《续资治通鉴》(记载宋辽金元历史 ) ,夏燮的《明通鉴》等。这些通鉴体的著作 ,都是记述…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文学史第一部典范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和特殊性,还有集体累积的成书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广传播,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国演义》的成书历时长、途径多、样式杂,有史书记载亦有文学演义,《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后汉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到《全相三国志平话》、三国元曲杂剧、《三国志通俗演义》,最后到《三国演义》。在这漫长演变过程中,丰富而多元的文学创作语境对《三国演义》的成书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魏书》与《三国志·蜀书》对于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的曹操南征荆州一役,叙事的角度多有不同。《魏书》部分对战役的具体过程记载简略,却大量采录了荆州士人的拥曹言论,用以表明曹操集团在汉末纷争中的正统优势;而在《蜀书》部分,陈寿对于刘备方面诸多英杰的人格魅力与忠勇品行多有记载,向人们揭示了刘备集团能够终成大业的内在因素。而这种多角度的历史叙事,也能使后人更为全面客观地了解过往史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