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林则徐与何秋涛经世思想异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则徐与何秋涛同为经世思想的代表人物,其经世思想在未雨绸缪的边防观,以民族团结谋边防巩固,以商制夷的经济思想等方面有着相通之处。但由于他们个人阅历、知识结构和历史机遇的不同,使其又存在着思想的切入点不同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进入近代,中国古已有之的经世思想,随着1840年后中国政局的变化,具有了与传统经世思想不同的新内容和新特征。作为这种转型思想的体现者,魏源对晚清经世思想的复兴和发展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魏源一生著述丰富,他的著作活动对当时有志于经世的士人影响巨大,尤其是他编写的《海国图志》不但丰富了晚清经世思想的内容,而且启迪了新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清朝学人沈钦韩以一代通儒,长于考证、辞章之学,寄意经世,而非埋首故纸、漠视世情者能比。其论学虽主汉学,但对考证学风的弊端察之甚切,对宋学也非一味排斥。针砭排击今文经学,不遗余力,而经世所凭借的思想资源,则在史学。学思深睿,议论明骏,晚清史学经世思潮的掀起,钦韩与有功焉。  相似文献   

4.
经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之一,凝聚成我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最为宝贵的精神品格。桐城派文人皆具有极其强烈的经世思想,以桐城三祖、姚门弟子以及曾国藩及其弟子们为例,他们虽处于有清一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无论经世思想之社会思潮表现出怎样的显隐起伏,他们都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力图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随着列强入侵国势衰微,桐城派经世思想又与爱国精神相融合,抒发变革图强的时代最强音。桐城派之经世思想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5.
论胡林翼的经世改良思想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林翼是近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改革实践家和经世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改良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超过了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陶澍等人的思想,而且在同时代人中也难有匹敌者;同时,他的改良思想也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他的一切改良活动及实践都旨在维护和挽救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6.
清嘉道年间的经世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世思想是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清嘉道年间,沉寂近百年之久的经世思想再度复兴,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促就了当时思想文化界风气的明显转变,为中国社会实现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开创先河。本文主要从经世观念之演变、嘉道年间的经世思想及其历史影响三方面论述清嘉道年间的经世思想  相似文献   

7.
道光时期的“湘系经世派”的经世思想是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湖湘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既有湖南地区的特色 ,在全国亦有代表性。他们鄙弃宣谈 ,强调通经致用 ,重视解决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的实际问题 ,兴利除弊 ,倡行改革 ,力求把经学理论引向为国计民生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8.
两千多年来,《史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经世作用,非笔墨可以形容。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史记》是民族文化的总结和传承;总结历史经验,提供政治借鉴;确立开放的道德体系,实施道德垂训;记述磨难英雄,颂扬崇高人格,催人奋进;促进民族统一,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同源共祖思想。《史记》经世作用如此之大,究其原因:《史记》是真正的“实录”。“经世”是史学的基本功能,但没有“求真”,史学的“经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世学派试图通过提倡“经世之学”来挽救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或寻找社会发展的新的出路。他们揭露黑暗、评击时政、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关心国计民生,要求改革。相对当时清朝官方提倡的“宋学”和“汉学”,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和进步意义。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他们立足现实,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开近代学术之风气,对后来的洋务思潮和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发轫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郭嵩焘是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治经世之学。他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赞赏西方民主政治,提出了实行和平外交、变革封建教育制度、学习西方实用科学的见解,他的思想具有独特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历史与文化不是扩张性的,它讲信称义,主张中庸,与西方以利益竞争为导向的扩张性文化不同,因此,从西方文化与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强大之后会给世界带来威胁,是一种猜测与误解。今天的中国已经表达了和平发展的决心,剔除了糟粕的儒家文化将更有助于推动世界的多边合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原因在于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丰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各教派的思想以及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审美观,探寻如诗如画的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对现代园林发展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儒家思想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人们对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视也说明它仍在我们的文化心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的生活仍有着重大的影响,并将继续成为指导我们行动的精神力量。孔子儒家思想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人性的一些基本要求,即人必须要有精神追求,同时也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精神的超越性。但我们又要进行理性思考,努力克服孔子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努力和人的道德精神的修炼,体现了人本主义的色彩。在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要注意发掘、弘扬儒家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汲取儒家人文思想精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5.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正宗和主流,由此而形成的儒家文化,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礼仪、风俗习惯等各方面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尚书》作为经典文献,在承继并传播儒家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庞德对中国文字的曲解以及他对儒家思想的主观性改造值得重视.庞德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以为是的态度应该受到评论界的批评,对其潜藏于中国文化倡导者表面之下的西方中心论者的面孔要予以揭露.  相似文献   

17.
西方和中国的一些学者一直认为,中国文化缺乏超越性,并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内在缺陷。但这些学者所持的判定超越性的依据(如是否有一个人格神等)是纯西方的,因此缺乏合法性。超越性的源泉在于无限和神秘,儒家的"天"可以提供不逊色于任何一种宗教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中国绘画非常注重其认识、教化功能。这显然是儒学关于“文与道”关系的审美价值取向的渗透。“中和适度”的儒学审美价值取向,对传统中国绘画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画面构成因素、表现语言,以及画家人品等方面。对它们的了解,会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传统中国绘画的特征和面貌。  相似文献   

19.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使之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义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和民族化。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20.
战国时代,贵族政治解体,从儒家的立场而言,面对诸子学说之话语竞争,特别是法家意识形态的强势话语,如何通过自身学说的调整与创造性发展做出理论回应,进而以儒家的道德秩序重建社会秩序与政治秩序也就成为了一个严峻的时代课题。大致而言,早期儒学的这一调整与发展是通过荀子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