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先生”非“寿镜吾”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想内容新探》一文,把作品中的“我”和鲁迅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作品中的“先生”和寿镜吾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不同的天地,或者说不同的典型环境完全等同起来。这样做,我认为是很不妥当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回忆性的记叙文字,“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但是,它不是回忆录。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的小引里作了说明:“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文体大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2009,(3):64-64
《语文学习》2008年第11期发表了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的《如何读与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章最后指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构成了鲁迅先生童年生命成长的两个空间。鲁迅先生虽没有完全否定学校教育,但显然对“百草园”这个“大自然空间和民间文化空间”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3.
寿镜吾是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先生曾回忆道:"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鲁迅先生非常尊敬这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先生.他们师生之间一直有书信往来,甚至在老先生谢世后,鲁迅先生还与他的家人保持联系.  相似文献   

4.
<正>先生作品,历来是中学语文中的"脊梁",这里所说的先生,自然是指鲁迅先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为数不多的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学习的散文,记述了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生活到三味书屋枯燥乏味但却影响深远的读书生活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历来解读的角度各异,结果也不尽相同。这种多元性体现了文本解读的多重视角。但对于教学来说,有一个视角却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王斌  庞丽 《教师博览》2005,(12):44-4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是初中语教材的传统篇目。中的“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上私塾读书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小时候在乡村学堂上学,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我们的也是一位老先生,高且瘦,很有点像鲁迅笔下的寿镜  相似文献   

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中的“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上私塾读书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最近重读鲁迅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联想到时下某些学校双休日难双休的实情,颇有一些感想。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确是儿童的乐园,在那里,儿童的那种天性、天真和欢乐令人向往,与“三味书屋”对儿童的压抑、残害、扼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声“阿DE,我的蟋蟀们!”深切表达了孩子们的无可奈何和对“百草园”的依恋之情。实行双休日,为现代应试教育下的儿童找回自己的“百草园”创造了条件,为学校特别是小学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9.
吴举宏 《中国教师》2010,(19):62-63
<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小时候是在"咯咯咯"的笑声中读完的,今天读完后却是满脸泪水。与鲁迅的童年相比,现在的很多孩子没有百草园那样无忧无虑  相似文献   

10.
从现代汉语语法角度看,在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中常会出现一些"病句",但这些病句在文中却有它独到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认真地加以体会,才能更全面的理解一代文坛巨匠的佳作.下面是本人在教学时从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收集到的一些"病句",特提出来,与大家商酌,以期共勉. 第一类,互相矛盾型. 1.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 2.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相似文献   

11.
"美女蛇"的故事在《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一文中的作用可能被很多人所忽视,试着从叙事的简洁性及其强烈的对比衬托作用这一角度进行阐释,由此更好地表现鲁迅先生创作《朝花夕拾》这一回忆性散文集的真正意图,即提倡寓教于乐的"立人"教育,批判封建制度下的愚昧教育。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有一篇散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我”的童年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13.
正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选入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一篇在回忆中生动表现童趣的文章。"从……到……"的结构表明一个空间向另一个空间的转移,也预示着由一种心灵空间进入另外一种心灵空间。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自然趣味有别,"前者是一个大自然的空间,一个民间文化的空间,后者则是一个学校教育的空间"。这个空间就不如百草园那样无拘无束,而是要背诵经书、写作八股文的地方。因而相比之下,三味书屋充斥了学究气,就  相似文献   

14.
最近,重读鲁迅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联想到时下某些学校双休日难双休的实情,颇有一些感想.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确是儿童的乐园.在那里,儿童的那种天性、天真和欢乐令人神往.与“三味书屋”对儿童的压抑、残害、扼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声“阿DE,我的蟋蟀们!”深切表达了孩子们的无可奈何和对“百草园”的依恋之情.实行双休日,为应试教育下的儿童找回自  相似文献   

15.
莫岚 《辅导员》2011,(31):56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的队员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鲁迅故里组织纪念活动。"三味墨趣社"的小书法家们泼墨挥毫,书写鲁迅爷爷的名句;"百草园画社"的小画家们倾情创作,描绘心中的鲁迅爷爷;  相似文献   

16.
梁君 《广东教育》2011,(7):112-112
我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向学生介绍鲁迅,展示了中年鲁迅的相片,让学生就先生的照片来猜一猜先生的为人。学生一看照片,马上就不假思索地回答:“先生是一个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人。”我立即肯定了学生的说法,但同时又指出:  相似文献   

17.
长妈妈多次出现鲁迅的作品里,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她那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在《狗猫鼠》里她踏死了鲁迅心爱的小隐鼠,印象中她会讲故事,她是个粗人,不太爱小动物。然鲁迅在她去世三十多年后,写了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专门来回忆她,那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让鲁迅先生对她念念不忘?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们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先生不仅是阿累笔下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经典形象,他同样也是一个充满童真,好奇心十足的天真小儿。在这篇经典的文章中,除了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之余,我们更多的还可以跟着鲁迅先生学习写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12岁进三味书屋念书,17岁离开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后半部分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活生生的传统私塾的教习情景,其中,也渗透着作者微妙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与反抗,一方面是对塾师寿镜吾先生的尊敬与怀念。对...  相似文献   

20.
“亲近母语”的经典诵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耀 《生活教育》2011,(19):79-81
一、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传统语文教育特别强调"诵记"。"诵记"的方法在今天看来是有些机械的,从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述的私塾中的情景,可见一斑。但是"多接触、多熟悉"、"熟能生巧"却是学习语言的妙法。从心理与生理的角度看,"背诵"是儿童的专长,记忆力的发展是儿童成长的标识。有足够的"记忆"才会有他日丰富多变的理解;有儿童时期深刻的"死背"才有成年源源不断的"活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