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为人类普遍使用的隐喻,在语境中经过引用等改造方式,被动态地转移到语篇建构中,具有互文性。互文引用中,叙述"视角"使得当下话语与转述之间发生映射,具有隐喻互文性。外交话语中的直接引语,"摄像式"视角,文学隐喻的引用,使话语产生权威性、客观性、生动性语用效果;间接引语,特别是自由间接引语,日常隐喻和专业领域隐喻的使用,视点上的"内聚焦"方式,把隐喻互文性与说话者内容相融合,从而能对听话者产生移情的语用效果;言语/思维行为的叙事表述把言者的评价与隐喻思维相结合,"思考评价"视角框架,更加有效地形成价值认同。中美外交话语中的转述方式和隐喻内容具有一定的异同性。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教科书是华裔新生代语言文化习得与族群认同建构的重要场域,亦是公民意识形成与国家认同建构的关键场域,体现着认同塑造的复杂机制及多层级认同的冲突与并蓄。从互文性视角对现行最新版马来西亚华文小学各类科目教科书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教科书中大量的国家话语策略、高频率分布的核心概念与互文性复现的话语模式,强有力地塑造着华裔新生代“公民-国家”逻辑上的国家认同;华人的族群叙事在国家叙事背景下展开,其叙事主体、叙事结构、文化标记及话语路径都表明马来西亚华文教科书族群认同塑造的功能被强大的国家话语修辞力量所稀释。在教育场域,华裔新生代面临如何在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间求取平衡,以及在国家认同的前提下提高华人族群内在凝聚力、传承华人族群认同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3.
网络历史小说文本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一种新语篇类型,这种新媒体语篇具有明显的互文性特征且互文类型多样,主要体现在语体、语言成分、媒介及文化等方面。互文性的生成与"零度-偏离"理论有密切的关联。"偏离"是语篇互文性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和重要实现手段,在文本的生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互文"价值。  相似文献   

4.
哈丽黛·伊斯拉依里是维吾尔当代文学的一位女作家,其小说与张爱玲的《传奇》在文本中存在着明显的"互文性",具体体现在婚姻、内审、解构等方面。论文从"互文性"理论出发,剖析了传统男性文化在生活中(尤其在精神层面)把女性桎梏于无形的网中的现实,揭示了女性生存悲剧的客观性及其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5.
<续茶经> 具有鲜明的互文特性,是互文理论与翻译研究契合的极好范例.互文性理论着眼于特定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影响,强调理清互文指涉关系是理解文本的前提,译者对原文本的解构和译文本的建构都需要在参照前期互文本的基础上得以证实.译者可根据互文性信号标志追根溯源出前期互文本,了解其文化语境和历时变化,在互文关照下实现恰当的译文建构.  相似文献   

6.
车欢欢  罗天 《考试周刊》2013,(77):22-23
互文性理论是从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文本理论,可分为微观互文性、中观互文性、宏观互文性三类.其中宏观互文性主要发生在文本与情景或文化之间.情景互文性具有自身的特点和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情景互文性,分析了蒙古包、如意湖、胜象宝塔等旅游景点的翻译个案.互文性理论视角尤其是情景互文性视角对旅游景点的命名和翻译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学翻译批评面临重重困境,阻碍了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互文性"理论下的对话原则、互文本观、读者主体性以及诗学误读互文阐释等,为文学翻译批评树立了平等对话的批评理念、多元的批评视角、多维的批评方法、凸显的译者主体性,这有利于消解"显微镜"和"望远镜"式的两种传统批评模式,对建构系统的、学科化的文学翻译批评"互文性景观"有很大的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文性研究引入我国。文章讨论了互文性与阅读之间的关系,通过将互文性应用于泛读课教学的实践说明以建构语篇互文性的方法教授阅读课,学生的阅读成绩明显提高;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建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比建构语言基础知识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方面更有效。  相似文献   

9.
<正>群文阅读,是指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阅读多个相互关联的文本的阅读模式。与传统的单篇阅读相比,群文阅读对阅读量的要求显著扩大,且阅读文本之间具有互文性,可帮助学生建构更完整的知识模块。为贴合教育实践的需求,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群文阅读主要表现为,以课内文本为起点,拓展课外文本的"1+X"式阅读。群  相似文献   

10.
宋代对孟嘉的接受无论是在文本的丰富性、文体的多样性还是阐释的多维性上较唐代均有明显进步。宋代盛行的重阳文化、崇陶、崇杜文化以及交游唱和文化是推动孟嘉接受的主要动力。这些复杂的文化语境交互影响,最终定型为文本时则使之呈现出强烈的“互文性”。在“互文性”理论的视域下对这些文本进行考察,能更好地透视孟嘉作为文化经典的建构过程以及唐、宋士人文化性格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M.K.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来研究英诗翻译的问题。通过对英国诗人拜伦的名诗When We Two Parted及其四种汉译版本的英汉功能语篇的对比分析表明:(一)功能语言学在研究英诗汉译问题方面同样是适用的;(二)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往往不是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对英诗翻译的评判不可机械地要求译文的形式必须和原文“一一对等”。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国家形象建构在两极化的框架下,其一是本国新闻语境的积极自我建构,其二是他国媒体的消极他者呈现。基于Wodak历史性分析框架的批判性研究表明,在对中国60周年国庆大典报道中,中方建构的国家身份认同与美方报道呈现的国家形象存在两极化的差异性。中方语料来源于《中国日报》,致力于建构团结稳定和平独立的积极国家认同感;美方语料来源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着力于呈现具有威胁性、由政党强硬控制的负面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3.
王俊明 《学科教育》2014,(3):112-119
“批判地继承”是新中国处理文化、教育和历史问题的指导原则。20世纪60年代初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教育史》的编写就是在此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教材设计中的研究者立场、对中国教育的基本评价、研究目的等方面都体现出“批判地继承”的思想困扰,教材文本以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为基本内容,通过“唯物(先进)与唯心(落后)”的阶级分析话语和“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的叙述模式来具体落实“批判地继承”的原则。对此原则的把握、二元对立的思维、研究者心态等是导致该教材以批判取代继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历届“中国-东盟”峰会讲话为语料,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分析研究讲话中所建构的国家身份,揭示话语与国家身份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通过对不同类型词汇的选择和协作使用,建构了“合作者”的国家身份及形象,也揭示了话语实践(讲话)与社会实践(国家身份建构)互动关系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5.
1912~1949年汉语外来词研究价值较大,研究难度比古代汉语大。本文运用排比归纳方法,考释了1912~1949年汉语中“波尔雪佛克主义”“达因”“卡路里”“山姆大叔”“苏维埃”“YC团”等六个外来词。  相似文献   

16.
民国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时期。无论从搭建教材批评的平台、教材内容形象化的探索、考虑不同地区儿童生活经验和学习程度的差异来说,还是从众多教育名家参与教材的编写方面来说,都为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过分地强调儿童需要而缺少社会价值、重视外国经验忽视民族经验、强调生活实用忽视人格修养等不足,也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总结并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反思其不足,对我们今天的教材建设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12-1949年汉语新词语研究价值较大,研究难度比古代汉语大,研究不受重视。本文运用排比归纳方法,考释了1912-1949年汉语中"大革命""哈莫尼加""黑漆板凳""合作社""拿摩温""普通话""师团"等新词语。  相似文献   

18.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寻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的关系。采用大学生民族认同问卷对26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①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或P〈0.001);②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之外的民族区分态度和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民族认同对民族区分有直接而显著的预测作用(P〈0.05或P〈0.001)。由此可见:个体对本民族(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和外民族(国外民族)的低区分联系在一起;民族认同的排他性(民族区分)受个体所处的情境以及个体间的竞争性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9.
《色,戒》是张爱玲晚期创作的小说,长期以来颇受争议,这也正充分体现了该文本所具有的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对其进行作为悬疑小说、文本意象、对话与身份三种角度的解读,也揭示出文本别致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20.
"诗乐舞结合"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优秀传统。词(诗)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与音乐之间有着复杂交织的离合关系。当代人对唐宋词的欣赏是一种仅仅从文字层面分析,而脱离了以歌舞表演为主的现场感的欣赏,这与唐宋人欣赏方式存在巨大差异。苏轼词作为词史革新的代表,实际上具有表演的艺术特质。苏词从表演者性别、表演乐器、表演姿势及表演内容等诸方面作了很大的改革。苏词实际上改变了词——这种盛极于唐宋的艺术表演方式,这是对我们理解苏词在中国词史上革新的不可或缺的艺术审美之弥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