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蔡雄辉 《高中生》2008,(22):35-36
文学类文章阅读题为湖南高考语文卷的第五大题,紧随其后的文章赏析题虽然为独立的第六大题,但由于其写作的对象仍然是文学类文章阅读题的选文,故纳入本文中一并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2.
不少考生在文章赏析这道题上的得分不高,究其原因,有的是不明考查要求与评分等次,有的是不知写作框架与技法。本文试以“人物形象”文章赏析的写作为例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提高文章赏析写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次过关自测题,主要是通用教材第三册及与这一册教材教法有关的内容。1.乘法口诀表有几种?通用教材中采用了哪一种?其优点是什么?2.在通用教材采用的四十五句乘法口诀中,每一句口诀有几种含意?可以用来计算几种乘除法式题?3.第三册中出现的两步式题与第二册中出现的两步式题相比,在计算方法上和教学要求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4.
高考语文卷中经常要涉及到"表现手法"这一概念,2007年全国的18套高考卷中,涉及这一概念的就有5套。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则含糊不清。这里不妨借2007年高考出现的五道题来看暴露出的问题。1、海南(宁夏)卷的第13题:"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2、全国卷(Ⅰ)的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江苏卷的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  相似文献   

5.
文章赏析题是2005年进入湖南考生视野的,最早出现在《湖南省2005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大纲补充说明》中。  相似文献   

6.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通过启发诱导,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可比较因素,把具有某种联系的不同的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用数学的概念区别它们的异同.如讲第七册(六年制教材)58页例3和例4,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两例题的结构特征.教师先出示两小题让学生想这两题各缺少什么条件?数量关系是什么?①同学们帮校图书室整理图书,10个同学可整理多少本?  相似文献   

7.
抓住 “题眼”文章的题目,不是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就是概括了全文的内容。“题眼”还可以反映文章体裁,交代写作背景,点明表现手法,突出主要人物或事件。因此,抓住“题眼”而领会全文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第一章 引 论1 普通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什么是逻辑常项和变项 ?第二章 概 念1 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 概念与语词是什么关系 ?概念有哪些种类 ?3 如何区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这是难点。)4 概念的处延之间有哪些关系 ?5 如何区别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6 定义和划分的规则是什么 ?违反定义或划分的规则会犯什么逻辑错误 ?7 怎样对概念进行概括或限制 ?这些内容在期末考试中一般以填空、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图示题等题型进行考核 ,题量较大 ,覆盖面也比较宽。第三章 简单判断及其演绎推理 (一 )1 …  相似文献   

9.
一、抓课题 ,揭思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文章题目就直接或间接揭示了文章的思路。故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审题和释题。如《别了 ,我爱的中国》一文 ,教学时先让学生审清题中的每一个词的意思 ,重点弄清“爱”这个中心词在全文中的含义。据题得知 :作者通过写“我”与祖国的告别 ,来表达自己真诚的爱国心。这样就把文章的思路初步把握了。二、抓内容 ,引思路“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文章就会有什么样的文章表现形式。如《桂林山水》开头先以总的形式交代“桂林山水甲天下” ,然后分写了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  相似文献   

10.
高考文学作品阅渎题的解答,重在考察学生对作品内容、主旨和手法的把握,对关键句子的解读和对文章结构、表现手法的理解、赏析与表述。影响学生得分的主要因素,往往不是知识和能力,更多的是阅读品质、答题方法与答题思路的问题,不善于依旨会文、依文会题,或脱离主旨,或以空对空,或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11.
热量、热能的区别和联系是热力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澄清的基本知识点.那么,什么是热量?什么是热能?它们和内能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要引导学生给课文划分段落,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学到谋篇布局的技巧,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文章的层次与段落之间有何区别,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一点拙见,供参考。层次与段落的区别,我的理解,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段落是对文章内容而言,是指文章各部分内容叙述的顺序,有“换行错路”的明显标志。两层次则是作者围绕文章中心思想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的。是作者写文章时思路的顺序。某一层意思,就是作者在这部分内容中想说明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张帮群 《教育文汇》2004,(10):11-12
笔者在本校教师中作过这样的问卷调查:“你最喜欢阅渎下面哪类教育文章?其理由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师要从文章思路入手,组织阅读教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怎样从文章思路入手组织阅读教学呢? 一、揭示文章思路,划分文章段落文章思路从文章表面是看不出来的,它存在于文题和行文之中。在学生学会生字新词之后,教者要根据文章思路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路,采用恰当的教路,给学生铺搭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并引导学生弄明白文章是记叙什么的,是通过哪些材料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的,或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的,从而揭示文章思路。如《手》(六年制九册19课)一文的教学,教者出示几个问题,以提供文章思路的线索:①文章是记叙什么的?②通过哪些材料记叙的?③这些材料与文题有何关系?学生通过读思、讨论,弄明白了文章是记叙白云冈公社大磨岭大队教练组组长陈秉正的;是通过他农业劳动技术全面、高超,教练农活  相似文献   

15.
夏云龙 《现代语文》2006,(8):109-110
让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文章是作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具体的做法与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认识到文章修改的意义,提高自我修改的积极性。作文难矣!许多老师如是说。许多师生费力很大而收效甚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作文教学中,忽视了写作中文章修改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大学英语文章阅读是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标记是指可以在文章的不同位置出现的,本身不给文章带来任何新内容,但能引起被试者的注意并强调文章结构或某一具体内容的词、短语、句子或特殊符号。它们对阅读内容的加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保持有促进作用,这一现象被称为文章标记效应(effects of text signals)。该文将对大学英语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文章标记效应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晓侠 《考试周刊》2008,(47):200-201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在第Ⅰ卷中出现的客观性现代文阅读的考查总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并且对这类文章阅读部分的赋分及考查形式也是相对稳定的,均放在第Ⅰ卷,设3道题或4道题,全部采用客观选择题型。这一总要求有四个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4.根据文章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一、基本情况(一)内容简介。作为一节作文技巧指导课,本课主要围绕“亲情”展开话题。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回忆和欣赏与亲情相关的文章,参与到《目送》的赏析讨论中,教师对讨论进行点评。师生共同总结亲情类文章写作的要点。其次,让学生在理解写作要点的情况下,在个人电脑上完成对两篇指定文章写法的赏析,从而加深对写作技巧的感性认识。允许学生自主从网上查找资料来帮助对两篇文章的理解,并在完成后在电脑上提交作业。教学思路是赏析文本,探讨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到我们为什么感动,最终理解分析文章怎么让人感动。  相似文献   

19.
黎远旺 《广西教育》2013,(18):27-28
高考英语试题阅读理解部分设题的模式是五篇文章,每篇文章后有3-5道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两分共40分。阅读理解题是整套英语试题分值最多的一道大题。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考试成绩,教师在日常教学和高考备考过程中都会非常重视英语阅读理解的训练。但由于教学时间紧、任务重等原因,教师的教学步骤通常首先是让学生阅读文章、完成选择题目,然后结合文章与学生分析确定答案,整篇阅读理解文章的教学就结束了。  相似文献   

20.
[设计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教?教什么?——教文章出处、教“不如”句式、教“而”“夫”用法、教“地”“非不”“也”的含义、教“中心论点”与“文章主旨”的区别.为什么要教这些?——这五个内容是连贯的、递进的,它依次回答了:文章的出处是什么?“中心论点”句是什么?第一分论点是什么?第二分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这是符合一般议论文的教学思路的.这也是“从大处着眼”确立的文章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