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雷格提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包含着一个思想。这里的"思想"不是指思维的主观活动,而是指思维的客观内容,可以成为许多人共有的东西。并且他主张思想是句子的涵义,真值是句子的意谓。"真值"是指句子是真或句子是假的情况。判断就是从思想层次到意谓层次的推进,即从句子思想到真值的推进。弗雷格认为"思想"是客观非实在的,不属于外部世界,也不属于内心世界。弗雷格对"思想"的论述体现了他的反心理主义思想,对后来的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同时也留下了一些未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羲之不仅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在世界艺术史上无疑也是最重要的一位书法家,但是关于他的生卒年,历来争议不绝,存在种种说法,所以在学术界引用的时候出现了一些混乱。参考前人研究,依照《晋书》、《世说新语》、王羲之的墨迹古籍以及王羲之同时代的名人活动史料,笔者认为王羲之生于公元303年,卒于公元361年说法最为可信。  相似文献   

3.
<正>《兰亭序》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以下简称《圣教序》)被推崇,有其时代背景及原因。王羲之、王献之、钟繇、张芝在东晋之后,被各朝代推崇为"同为终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的"四贤"。但是,东晋、南北朝、隋朝都为"四贤"中谁是第一争论不休。至初唐时,唐太宗李世民一锤定音,认为王羲之第一,并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相似文献   

4.
晚明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创新求异是其主流。而生当其时的邢侗却始终遵循古法,坚守传统阵地,以王羲之法帖中的"来禽"二字命馆,所刻《来禽馆帖》被世人公认为刻帖名作,为经典法书的弘扬和传播做出了贡献。其不但为人们提供了学习传统书法的路径,同时还张扬着一种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精神。随着当下传统书法的回归,邢侗的书学思想也日渐显露出其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关于语篇的定义,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结构派的看法,认为"语篇"是大于句子的单位,语篇由句子组成;一是功能派的看法,认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由句子来体现,其长度可以从一个词到一个长篇大论的文章或谈话.  相似文献   

6.
英汉句子结构具有不同的本质,英语是以句子为取向的,句子界限清晰,而汉语是以篇章为取向的,句子不易判断。实践证明,汉语"句子"与英语的"sentence"也并不具有同样的心理现实性。汉语的句子是具体使用的单位,是一个语篇概念,而不属于形式语法的研究范围。笔者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来分析,认为汉语的"句子"更相当于英语的discourse。  相似文献   

7.
教学设计说明:本文叙述了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从小刻苦练字、笔力“入木三分”的故事,本篇课文结构采用总分法,先总述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然后举例分述,一例是讲王羲之从小刻苦练字,另一例是讲他的笔力入木三分,从而激励学生向王羲之学习,学习他苦学苦练,坚韧不拔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蔡文科 《考试周刊》2014,(72):19-19
长期以来,人们对王羲之《兰亭集序》一文的思想感情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尤其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字句,以人生观、价值观为突破口,对其思想感情做探究。作者认为王羲之在本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其实是很朴素的,但就其时代来讲又是个性化的。  相似文献   

9.
袁昌仁 《辽宁教育》2012,(15):30-31
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我们认为是哲学思想。语文字词教学,要与"思维和存在"对应;句子教学,要与"精神和物质"衔接。我们运用哲学思想指导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抛弃唯心主义教学观,树立唯物主义教学观。  相似文献   

10.
王羲之《兰亭集序》以审美的人生姿态超越了世俗的束缚,在充满诗意的世界里使人性得以觉醒。在"俯""仰"之间,文本呈现出魏晋文人对时间感受的强烈异变与生命主体意识的高扬,皈依自然的审美意识与心性的自由解放,以及体验人生苦短与生命永恒,从而超越了"生"与"死"的巨大恐惧。这是一次悟道之旅,既感知了天道,亦了悟了人道。王羲之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唱出了一曲绝美的生命恋歌,使人之生命在乱世完成了一次庄严的洗礼。  相似文献   

11.
古今中外凡走向成功的人,都具有坚强的韧性、持续的耐力和专注的精神。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书房练字,到了吃饭时间,王夫人送来他最爱吃的蒸馍和蒜泥,并催促他趁热快点吃,王羲之答应了一声,头也没抬,继续练字。过了一会,王夫人又来到书房,只见王羲之正一边写字,一边拿着一块沾满墨汁的蒸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王夫人见此情景,忍不住哈哈大笑。直到此时,王羲之仍沉迷在他的字里,并没有发觉自己把墨汁当成蒜泥了,听到夫人的笑声,还直夸她今天调制的蒜泥特别好吃。正因为如此专注,王羲之才成为一代书法大家,被誉为"书圣"。  相似文献   

12.
杨大恒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4期发表了<"曾"字读音一辨>,认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王羲之<兰亭集序>给"曾不知老之将至"的"曾"注音为zeng有误,应读céng.  相似文献   

13.
书圣改对联     
王羲之是中国著名的"书圣",他的书法在当时颇有影响。一年除夕,王羲之在新居奋笔写下了这样一  相似文献   

14.
许地山认为文学是表现人生的.他作品中的人物全生活在一个痛苦的世界之中,被现实世界、精神世界、爱情生活中的痛苦包围着,他认为命运就是一张网,这张网什么时候破和怎样破法是没有定数的,人生就是一个"织网--补网--再织网"的过程."补网"哲学是他对命运本质的透视,具体表现为作品中的人物在世俗的黑暗中不顺命,为"挣脱"世俗的重压而"退让";人物都是在世俗的重压中从"苦"里悟出"乐"来,这是他对人生的终极体验.  相似文献   

15.
"羲之爱鹅"的故事流传已久,后世读者大都沿袭陈后山、包世臣之说,认为王羲之从鹅的曲颈、婉转深悟书法执笔与运笔姿态。本文从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活动服食丹药和鹅肉之药用功效之关系,得出羲之爱鹅传说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16.
从语篇修辞角度指出《庄子》中常常借助语词、句子乃至篇章以表达某一观念或暗传某一思想,因此,它们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通过语词形式意味、句子表达式意味和篇章结构式意味的分析,认为这些"形式即内容"的言说方式,是庄子为破解"道不可言但又不得不言"这一道言悖论而精心设计的一种修辞策略。  相似文献   

17.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宗白华《美学散步》)《兰亭诗》里的王羲之闲逸旷达,《兰亭集序》里的王羲之深情真诚,它们都是王羲之对生命领悟的一部分,合在一起,才能看到王羲之对生命的完整领悟,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人生目的上,都追求优雅脱俗的艺术化,以之突破一时一地一人的生命局促境地,实现对生命的超越。魏晋风度最令人神往之处,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18.
<正>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公元353年,王羲之得到扬州刺史殷浩的举荐,出任会稽郡郡守,领右军将军。王羲之上任的第二年,会稽郡遭逢特大旱灾,田里庄稼颗粒无收。一些商贾富绅囤积居奇,抬高粮价。百姓们买不起粮食,只能吃树皮、啃草根度日。身为会稽郡最大的官,王羲之立刻写了一份奏章上书朝廷,请求"开仓放粮,赈济灾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满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  相似文献   

20.
"书圣"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从魏晋琅琊王氏家族崇奉"天师道"的"家世遗传"和王羲之书法书、道合一的艺术追求可以看出,王羲之自然秀美、不露雕饰的书法风格,与其信奉"天师道"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