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展的产物。早在《庄子·齐物论》中已有关于自由之境的讨论,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中已开始将境的概念用于诗歌理论,盛唐  相似文献   

2.
《离骚》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它精巧的结构艺术密不可分。《离骚》的抒情结构主要体现在:“真境”与“幻境”的整体结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抒情艺术;《离骚》的抒情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层层递进;贯穿全篇的对照手法;《离骚》在对照中抒情,在对照中表现真善美和假恶丑。  相似文献   

3.
虚实相生是中国占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法则,也是抒情文学意境美的重要标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苑中,古典诗词可以说是最具有虚实相生的意境美的艺术。诗词作家们通过自己巧妙构思、精心创作往往能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姜斋诗话》)、“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网《诗品》)的艺术意境:作家如何才能创造虚实相生的艺术意境呢?对此,清代画家邹一挂论绘画的一段话可谓深得要理:“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数者虚,不可以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故画北风图则生凉,画云汉图则生热,画水于壁则夜闻水声。谓不能者,固不知蜮也。”(《小山画谱》)在描写变境上表达出虚境,做到寓无于有、以有托无、以形写神、以景传神,同时又以虚境来统摄实境,藏虚于实,这样就能达到神境自现。诗画相通,在.占代众多的诗词作家中.巾帼词人李清照的词是颇富虚实相生的艺术意趣的。其后期名作《声声慢》称得上是这方面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相当复杂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美学范畴的意境理论还未出现,但在实际的艺术创作中出现了意境。意境的正式提出是在唐代,王昌龄的《诗格》开启意境的先河,皎然的《诗式》、权德舆的“意与境合”、刘禹锡的诗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等,都对意境理论有所发展。宋代对意境理论有所突破的是苏轼、释普闻、严羽等。清末民初王国维继承发展了古代诗歌理论的意境说.在《人间词话》中发挥尽致.使人们对意境理论的审美特征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  相似文献   

5.
《蕙风词话》以“意境”作为其理论体系的核心,从情景交融之境——言外之境——静穆之境逐层递进的结构层次中展示其意境理论的内涵和特点,从而对中国传统意境理论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发展,对当时词坛和词学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抒情文学的典型化是通过“炼意”、“铸境”两个有机统一的、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加工过程来完成的,其目标是创造出生动、新颖而深邃的典型性意境。  相似文献   

7.
李白的七绝《早发白帝城》与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抒发了一种人生困厄中突获释放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但在抒情方式上却不尽相同,前采用的是表现式抒情,以意象造境为手段,通过表现一“快”字来间接暗示情感;后采用的是再现式抒情,以叙述描写为手段,通过塑造一位老的“狂喜”形象来直接抒情。相比之下,前深得艺术简化之精髓,更为含蓄,给读想象的余地更大。  相似文献   

8.
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和深湛的艺术修养。对自然界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具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具有深长悠远的意境。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他用闲静渊泊的心灵状态,“触目而真”的认识方式,“不言言也”的表达技巧,拟物主义的抒情方式追求一种“诗中有画”的艺术,达到了思与境偕的美学境界。本文以《鸟鸣涧》等计为例对此作以论述。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境界”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文艺学的概念范畴或风格、特征,它实际上探讨的是文学本源的问题。文章从“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优美”与“宏壮”、“真”与“不真”、“隔”与“不隔”、“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六个方面对其“境界”理论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书是近代极负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境界说”又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尤其是“无我之境”所要求于文艺的真实性,超出了传统美学所论之一般范畴,在中国美学关于意境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把它推到了宇宙人生的深处。“境界说”对文学美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具象层面与象征层面显而易见的“互”呈现在《狂人日记》与《长明灯》之中,此为“整体性象征”。而象征意境的营造与“象征的抒情”几乎贯串于鲁讯先生《呐喊》与《彷徨》这两部小说中,这是鲁讯先生广泛地吸纳古今中外小说中的象征艺术,将之融贯与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贺贻孙诠释《诗经》重视抒情主体的作用.结合具体作品,贺贻孙从“情”着眼揭示诗人的创作心态与动机;强调主体构思在诗歌创作中的积极作用,突出主体的移情作用,指出不同主体面对相同现象产生、抒发的情感不同;诠释《诗经》中的代拟抒情方式.贺贻孙对文学4要素中主体(作者)的突出与强调,丰富与发展了《诗经》的文学诠释  相似文献   

13.
一、意境的产生及发展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形成于唐代 ,最早可见的“意境”这一词当出于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中 :“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 ,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 ,神之于心 ,处身于境 ,视境于心 ,莹然掌中 ,然后用思 ,了然境象 ,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 ,然后驰思 ,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 ,则得其真矣。…  相似文献   

14.
李丽 《文教资料》2012,(19):1-3
作为我国抒情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在后世文学发展中在历代知识分子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本文主要探讨《诗经》中的《绿衣》、《葛生》在抒情着眼点、情感内容、抒情手法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它们在这些异同层面上对后世悼亡诗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庄子意境论出发,从中、西方文论不同角度进一步探讨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中有关“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隔”与“不隔”等三个美学概念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南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心物交融”,“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唐朝的王之涣在《诗格》中写道: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作了通俗而深刻的阐述,他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人心中之一境。”把文学情境论迁移到教学实践和教学过程,就是课堂情境化和情境课堂化。  相似文献   

17.
潘啸龙教授的《诗骚与汉魏文学研究》今年元月已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338千字。该书乃作者30年来在“诗骚”和汉魏文学方面最有影响的论文之结集。其中对《诗经》“赋法”和“抒情人称”的研探,深入精到;对屈原“放逐”和“沉江真相”的考察,推动了屈原生平研究的深化;对《离骚》“抒情结构”、《九歌》“祭神特点”、《天问》“问难艺术”、《招魂》“民俗背景”和“楚文化”对屈原创作影响的探索,至今驰誉楚辞学界;  相似文献   

18.
在佛老之学的影响下,禅宗“即心即佛”、“无着无住”的随缘任运的思维方式与“当头棒喝”的“顿悟”意念,以及道教偏重于崇尚自然、梦幻神游、浪漫超脱的思想特征等因素,皆直接影响唐人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探讨,有助于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完善与定型。皎然《诗式》以“取境”为中心论诗;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思与境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味外之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学思想与审美观念,正是中国诗学意境论走向成熟的鲜明标志,开启了宋代严羽“以禅喻诗”等诗学思想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诗词曲有一个共同特征: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戏曲和曲同发于一源,所以戏剧的抒情性是中国戏剧文学的民族特色。《西厢记》是元代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大型爱情戏剧。从生动的抒情内容、优美的抒情话语、个性化的抒情动作、典型的抒情环境四个方面可以了解《西厢记》的抒情艺术。  相似文献   

20.
屈原《九章》是我国旅游文化史上最早的纪行抒情组诗。《九章》描写众多文学形象,创造意境,记叙屈原遭馋被逐的事件、时间、行程、地域环境,抒发不幸遭际的特有情思,具有旅游文学纪行真实性的最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