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单纯性肥胖治疗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单纯性肥胖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中医手段、行为疗法和手术治疗。本文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肥胖是种慢性病,其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以低热量饮食结合运动疗法为主,且需持久以恒,儿童单纯性肥胖治疗方法,应以运动疗法为主,配合饮食指导和行为调节.  相似文献   

2.
竞技体育心理干预理论模式、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竞技体育领域的心理干预问题进行了综述,并阐明每种心理干预模式在具体问题上的应用.研究结果发现,目前,针对运动员、教练员和运动心理学家共有9种心理干预模式,即终身发展模式、儿童教育模式、多系统模式、家庭系统模式、整合组织模式、发展心理模式、婚姻治疗模式、社会教育模式和认知行为模式.并在运动损伤、酒精依赖与药物滥用、饮食失调与体重控制、运动员退役和过度训练与心理耗竭等问题上提出了具体的心理干预方法.这些心理干预措施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对运动员心理问题的预防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国内外关于单纯性儿童肥胖症的出现率逐步升高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北京地区36 例单纯性肥胖儿童的家庭、学校环境进行访问调查的统计结果,分析比较后认为,我国自80年代以来单纯性儿童肥胖症的出现率逐步升高的成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遗传因素三大方面, 提出学校、家庭应该重视单纯性儿童肥胖症的出现率逐步升高这一问题, 积极地从提高学校教育 (特别是学校的体育教学) 的效能, 改善家庭饮食结构, 引导儿童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等方面采取有效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干预手段, 以保证儿童身心发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学生抑郁症的的早期发现方法,探讨运动疗法联合心理健康教育在早期抑郁症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结合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 Depression,HAMD)共同评定和早期发现某师范学院轻度抑郁症学生49名(调查学生534人),将这49名分为对照组(C组,n=24)和运动组(E组,n=25)。C组采取心理及行为治疗;E组除采取心理及行为治疗外,还加上跑步、跳绳、健身舞结合集体活动等多项有氧运动进行运动干预。结果:某师范学院轻度抑郁症发病率9.17%,经两个月的心理、行为治疗和运动疗法干预,参与研究全部学生抑郁症状明显减轻;SDS和HAMD评分:治疗前,E组与C组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C组评分降低(P〈0.05),E组评分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E组与C组比较效果明显降低(P〈0.05),四个月和六个月随访无复发。结论:应用SDS结合HAMD能早期发现和识别抑郁症,且早期心理及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有疗效,而结合多种有氧运动的运动疗法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以家庭为基础的饮食+运动干预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有效性。方法:共招募80名3~6岁超重肥胖儿童,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共有68名学龄前儿童完成实验,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干预6个月后的差异。结果:以家庭为基础的饮食+运动干预方法能有效降低学龄前超重肥胖儿童的BMI-z评分、BMI百分位数、体重,减少热量摄入、脂肪摄入、饱和脂肪摄入、含糖饮料糖分摄入、屏幕时间、久坐行为时间,增加水果蔬菜摄入,但对增加体力活动效果不明显。结论:以家庭为基础的饮食+运动干预方法在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方面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及其运动疗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就国内外关于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病因、危害及其运动疗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1)肥胖的病因:目前研究已经发现了遗传基因的存在,并已证实遗传基因在肥胖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同时一些环境因素如饮食、运动、行为等也与肥胖密切相关;2)肥胖的危害:肥胖不仅严重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而且还会损害他们的心肺功能,使其有氧活动能力和心脏储备功能降低;同时肥胖还会造成儿童心理的和社交能力的障碍,有些学者研究表明,肥胖特别是重度肥胖已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3)肥胖的运动疗法:运动不仅可以增加能量的消耗、促进体内脂肪的分解;还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提高体力耐受性。并在使体重下降的同时能使机体成份发生良好的变化,从这一点来说,运动疗法优于其它方法,但单独运动的效果并不明显。关于儿童运动处方的制定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局限性,特别是儿童运动时靶心率的确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摘要:为考察父母体育运动知识、运动期望-价值信念和行为系统对儿童运动参与程度影响的权重,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以“知信行模式”为理论依据对天津市15位家长及1173个家庭进行父母影响儿童运动参与研究。研究结论:父母健康与体育知识对父母信念、运动行为投入有积极影响;儿童体育知识对儿童信念、运动行为有积极影响;父母运动参与知信行结构能显著预测儿童运动参与知信行结构;目标层中父母知识、信念和行为三方面权重分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行为具有最大权重,知识准则层中健康抚养知识所占权重最大,信念准则层中工作价值所占权重最大,行为准则层中时间投入所占权重最大。研究提示:制订干预策略时需要考虑父母的性别差异;父母对儿童运动参与知信行因素中行为为核心节点;父母对子女运动需求以时间投入为最佳策略。研究为下一步凝练运动情境中父母角色引导指南及干预措施进行了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与运动干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信息化社会里,青少年与互联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过度使用和不良使用互联网会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造成身心损害,危害家庭和社会,所以青少年网络成瘾正在成为一个新型的社会问题。为了探索出一套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有效干预方法,我们对36名确诊为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运动干预组和心理与运动综合干预组、对照组,分别应用心理干预、运动干预、心理与运动综合干预方法,通过实证研究,观察其效果;结果显示,心理干预(成功44.4%趋好44.4%失败11.2%),运动干预(成功33.3%趋好55.5%失败11.2%),综合干预(成功88.8%趋好11.2%);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干预和运动干预是矫治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有效措施,综合运用心理和运动两种干预措施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攻击性行为也称为侵犯行为,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心理、身体、物品、权益等,并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儿童骂人、打人、故意损坏他人物品等都属于攻击行为。本研究针对某自闭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采用应用行为分析法对该儿童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干预训练,使该儿童攻击性行为得到较好控制,从而证实了应用性行为分析(ABA)对干预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有规律太极拳锻炼对注意力缺少多动障碍(ADHD)倾向儿童的影响,为太极拳锻炼干预治疗ADH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康纳斯诊断量表筛选出多动指数在1.5以上学龄儿童,随机分成年龄、身高、体重相匹配太极拳组(n =18,男童8、女童10)和对照组(n =18,男童9、女童9)。在16周太极拳干预前后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儿童行为量表、儿童感觉系统能力发展和儿童适应性行为量表评估。结果:(1)在儿童行为量表测试中,太极拳组社交退缩、多动和交往不良因子得分显著减小( P <0.05);(2)感觉综合量表测试中,太极拳组的前庭功能和本体感觉得分显著增加(P <0.05);(3)适应性行为量表测试中,太极拳组的独立因子和认知因子得分非常显著增加( P <0.01)。结论:定期的太极拳锻炼一定程度改善了 ADHD 倾向儿童的症状,建议太极拳锻炼可作为 ADHD儿童的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11.
对19名单纯性肥胖儿童及20名正常健康少年儿童进行了血压、血脂(TC:用酶反应试剂药盒测定,TG:乙酰丙酮微量测定法)检测,并对19名单纯性肥胖儿童进行了8周的耐力训练(训练中未对受试者提出低盐、低脂的饮食要求).结果表明:单纯性肥胖儿童血压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血脂代谢紊乱.非饮食干预条件下的耐力训练后,肥胖儿童血清中TG含量下降,HDL-C显著上升,血脂代谢紊乱得到缓解,同时血压有明显下降.且从众多因素的分析中,我们发现,TG与SBP( r=0.32) 、DBP(r=0.22)呈正相关,而ApoAI与SBP( r=-0.19) 、DBP(r=-0.20)呈负相关,提示单纯性肥胖儿童的高血压与其血脂代谢紊乱有关.非饮食干预条件下的耐力训练有助于降低肥胖儿童的血压、血脂.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幼儿单纯性肥胖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学龄前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WHO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法:〉120%作为判断标准,随机抽取山东省17地市3~6岁幼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山东省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检出率为7.5%。男幼儿的检出率高于女幼儿,城市幼儿高于农村幼儿,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同时在统计中发现,幼儿肥胖发生率有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结论:高出生体重、遗传、缺少运动等是引起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主要原因,预防儿童肥胖重点要放在3~6岁的幼儿期。  相似文献   

13.
少儿肥胖症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108名单纯性肥胖少儿及120名同质非肥胖少儿进行调查,发现两者在家族史、饮食习惯、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据此及现有资料,我们认为:基因突变可能是引起肥胖的根本原因,不良饮食及行为习惯共同参与形成肥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肥胖对儿童、青少年的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以及运动对脑血液动力学的改善作一研究综述。结果显示肥胖通过影响少儿的血压、血液流变学因素使其脑血流发生变化 ,而运动即中等强度的动力性运动可使脑血流指标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5.
对肥胖儿进行三个月的运动训练,在此期间结合饮食结构的控制及生活习惯的矫正,在运动训练前后,分别对肥胖少儿心肺功能、皮脂厚度及血清雌二醇含量等诸多指标进行测定,并与正常少儿进行比较,同时探求一种简易有效的运动减肥法。结果表明:有氧运动十思维训练十柔韧训练,这种减肥方法对少儿肥胖的防治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城市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分析流动儿童超重及肥胖的影响因素.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四川省8所公立学校7~ 12岁共2431名学生从身高、体重、BMI,并调查相应的社会经济因素等指标进行动态观察、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父母不同的职业对儿童的超重及肥胖情况有影响,父母职业为公务员、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儿童超重及肥胖情况更严重,父母职业为农民的儿童超重及肥胖的情况较轻;父母不同的教育程度对儿童的超重及肥胖情况有影响,母亲教育程度较低的儿童超重及肥胖情况更严重;不同的家庭收入对儿童的超重及肥胖情况有影响,家庭收入较低的儿童超重及肥胖情况更严重.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人群中肥胖人数越来越多,已成为危及青少年健康的隐患。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针对肥胖发生的机制,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分析了肥胖对健康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研究通过比较我国学龄儿童(城市儿童、城市流动儿童以及留守儿童)不同饮食习惯与营养摄入情况,以及在这些不同习惯与身体形态指标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导致我国不同学龄儿童肥胖、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的饮食习惯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为:当前我国城市学龄儿童无论在饮食习惯上,还是在膳食营养摄入方面,均比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好;城市儿童在身体形态关系密切的肉类与蛋类方面的过量摄入,则是导致城市儿童BMI高于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主要原因;农民工子弟特别是流动儿童群体日益趋同于城市儿童的膳食结构,有可能会引起这类儿童新的肥胖问题。  相似文献   

19.
采用体质监测、文献资料调研和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市智障青少年的肥胖状况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以BMI值作为筛查指标,智障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很高,且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儿童期肥胖状况严重.惠有唐氏综合症的智乔障青少年肥胖发生率高于未患有唐氏综合症的智障青少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