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中国传统养生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养生的基础理论进行阐述,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础理论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医学的理论,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这就是“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气一元论”等。这些基础理论不但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而且对当今世界体育发展,拓宽对体育的认识,增强世人体质都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洪浩 《搏击·武术科学》2014,11(11):F0002-F0002
太极拳养生思想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孕育的结果,太极拳思想受到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明确提出了太极拳养生的价值取向。陈鑫将意、气、经络等理论融入太极拳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太极拳养生理论。在道家思想、儒家文化以及传统中医理论的影响作用下,太极养生思想逐步完善了养生理论与实践,形成了一个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养生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创立了具有鲜明儒家特色的养生保健理论。本文在对养生进行简要概述的前提下,对孔子“以仁为本”的养生之道、孔予的运用“中庸”的养生之道、孔子的追求“身心并修”的思想等方面分别进行了简要论述。孔子的养生保健思想及实践对现代人类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养生体育从公元前11世纪的殷代至今,经过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派生出许多流派。究其主流,都是以各种身体运动配合呼吸,达到“内外交修”的目的,其基本理论都是传统的中医理论。从文化学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特质是统一的。中国养生体育的这种特质,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所决定的。首先,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待“自我”的态度是“家族本位、以人伦为中心”。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家族、社稷为中心,围绕着父母、兄弟等应尽的人伦道德来考虑。因此,不可能出现古希腊那样对抗激烈,甚至有生命危险的竞技体育,只能发展进行个人修身养性的养生体育。另外,老、庄的“无为而治”观,追求无思、无虚、无为,达到个体和大自然混然一体,这种复归自然的思想,对中国养生体育有极大的影响。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修炼过程,都要求“无意识”,从本质上看是“无为而治”观的一种表现,其刻意追求的是老、庄提倡的彻底复归自然。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对于未来社会,即使不考虑它防病、治病的实际效益,仅从协调人类文化环境、保持人类精神健康来看,也有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回顾人类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在人类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养生理论。在世界各国中,我国的养生理论发展最早且最为系统,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自己鲜明的养生思想观点。在这众多的养生理论中,影响较为深刻的是先秦时期养生思想与魏晋时期的养生思想。养生的思想观念在上古的一些文献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诗经中即有“寿者不忘”,“胡不万年”,“万寿无疆”等,反映了人们对长寿的期盼。而将老人称之为“黄耄”,高寿称之为“眉寿”也反映了当时对自身生理变化同寿命长短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研究。经过长期的考察和在…  相似文献   

6.
传统“思维养生观”论略苏州大学李克夏中国古代的养生理论,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的一个部分。这一理论体系是一个辨证统一的整体,各理论单元和实践方法之间具有协同互补的特点。因此在蕴藏丰富的养生学宝库中挖掘、总结各种理论、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方面许多学...  相似文献   

7.
崇德尚武弘扬传统中国武术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清 《中华武术》2005,(4):36-37
(一)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从武术发展的历史看,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武术理论中包含着浓厚的古典哲学思想。我国古典哲学中的“道”“气”之说以及“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理论等,均是武术理沦的重要依据。“气”被视为武术养生的哩论基点;“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拘和谐统一,成为武术运动追求的一大境界;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养生学原理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以“天人合一”为根本特征的中国古代养生学理论三种基本形式:阴阳说、五行说、精气说。其共同点是从整体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养生问题,是中国古代养生学原理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保健养生哲学思想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史告诉人们,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都必须采用一定的认识方法去探讨古代的文化遗产.作者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中国传统保健养生哲学思想和原则.古人从向太阳与背太阳的差异中发现了阴阳.在阴阳五行图的基础上.总结了丰富的医疗、养生实践,总结了“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保养精神、承天顺地”、“节阴阳、调刚柔”等动静辩证关系,构筑了我国古代人体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韩德平  丁兆东  王志强 《游泳》2011,(5):I0017-I0019
冬泳对人体养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已成为医学和体育界的共识。如今冬泳已发展成为一种时尚的养生方式,为世人所瞩目。本文以冬泳养生为论点,以中华养生学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以我国古代养生学家的经典理论为论据,以科学冬泳观为指导,从冬泳“冷应激”、耐寒锻炼、神经调节、心理平衡、冬泳“苦乐观”和科学冬泳等方面,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冬泳对人体养生的影响及科学性,充分证明冬泳对人体养生功效确切,意义重大,作为一种新兴的养生方式值得提倡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分析和指导思想本文是高一年级教材的体育理论,其较系统地讲了养生的第一要素——动养之道。课文内容包括中华古训《养生莫善于习动》和养生漫话《清代寿翁的“养生工程”》两个部分。是对中学阶段所讲授的关于通过“动其体”强身健心的一系列观点的总结和深  相似文献   

12.
哲龙 《武当》2006,(1):50-50
“性理养生”是中国古代性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男女性生理、性心理、性技巧、性保健和性功能障碍康复等性科学内容。讲究“乐而有节”,强调“玉闭坚精”,注重摄生,追求长寿。性理养生是研究性生命运动规律,符合并促进人类健康、幸福与长寿的一门养生学问。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体育──养生”思想的文化根基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体育──养生”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其重要原困之一在于它具有深刻的理性基础。即它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精华,又吸收和运用了近现代自然科学新成果,而且在严密的理论推导中升华到哲学层次,进而具体地指导了中国体育实践。因此,毛泽东的体育观依然是指导中国体育改革与实践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养生体育与传统文化思维模式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养生体育文化根源。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家族本位”及老、庄的“无为而治”观点,决定了古代中国只能产生修身养性的养生体育,而不能出现古希腊式的竞技体育。中国养生体育在未来社会中,除了能强身治病外,还具有克服西方文化思维方式造成的理性与感情割裂的功效,从而起到文化互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和书法艺术同为传统文化中炫彩夺目的一帜,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不断完善.太极拳和书法共同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寻根溯源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追求自身和谐价值趋向的同时与自然、社会相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普遍和谐价值观的充分体现.因此,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分别获取太极拳养生和书法与养生相关资料和理论、实践依据进行阐述对比.在实现“中国梦”的主题下,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的大前提下,以整体和辩证的思维,从多种角度去阐释二者的养生功效及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朱熹的养生体育思想,分析其养生实践的特色,为现代人的身心健康提供参考。主要结论:朱熹的养生体育思想与其“理”“气”“阴阳”“道”等概念及“明天理、灭人欲”“魂魄论”“动静论”“中庸说”等哲学思想紧密联系,主要的养生原则与方法有顺“道”、持“中”、主“静”、少欲、形神俱养、宜“时”等。建议:将朱熹的养生体育思想贯穿到现代的养生康复实践中,丰富当今的养生体育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证了中国养生体育的认知模式,即“人——天”相应的一体观察,“内——外”结合的辩证省悟,并形成以“阴阳”、“五行”、“气”为主体的理论体系。古代中国人认为,世界象人一样是由阴阳(男女)二性交合的产物,并具有“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物质结构、性质、功能特征。人和自然界的生命活动都是由于“气”的运行和转化。人要生命长久,就必须保证人体中的“内气”与外界的“外气”不断运行和转换。从而产生了以“导引”、“气功”为主要特征的养生体育形式。中国养生体育的认知模式虽有其科学性,但也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随着历史的前进,它必将沿着“分析与综合”、“理性与直觉”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重养生、求长寿是一大特色,不少思想家、医家和养生家认识到“养生”重在“养心”(心理养生),并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心理养生思想。通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演绎阐述了形神兼养,以神为先;养心贵在养气;安德养神,情欲适度;调畅情志,避免刺激等古代心理养生思想,这些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武术体用思想中的动静相得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武术体用思想中的“动静相得观”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医学、养生理论的影响下,结合武术的技击技法理论,在“动”与“静”的问题上,用传统的辩证思维方法去解释武术不同风格的技术特点。这一观点在健身强体的活动中体现出中国武术体用思想“以动养体,以静养体”的“动与静”的辩证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20.
气功文化与体育精神的近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体育”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外来词。据日本体育史学家岸野雄三先生考证,日本1876年左右才开始使用“体育”一词,而传入中国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作为养生文化的气功,不乏修身益寿的作用。但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养生哲学却窒息了气功的体育意蕴。体育理念的缺失与人文关怀的扭曲,导致国人体质的孱弱和精神的败落。在“西力东侵”与“西学东渐”的进程中,体育的吸纳涵化和人文精神的重建,堪称近世中西文化交会碰撞的亮点。一中国的气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尚书·洪范》、《庄子·养生主》均有关于气功养生的表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