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特定条件下的历史产物,“中体西用”教育模式为近代中西学提供了一个会接点,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变迁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该模式以“重用轻体”为典型特征,并因此蕴涵着自身无法调和的内在悖论,“中体西用”模式所强调的“中体”本身是“求用”的产物,也靠“用”来支撑,“中体”缺乏一种“体”的支撑。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是导致“中体西用”模式存在内在悖论的文化根据所在。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从整体论的原则出发,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构架和思维模式,放弃了近代机械自然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生态理念惊人地相似,为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料,进一步阐明了“天人合一”观的现实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社会的发展。孟庙是纪念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与传承者-孟子的重要场所,其建造过程自然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以孟子及儒学地位变迁为主线,以孟庙建设过程与现状布局为切入点,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探究孟庙所反映的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神人以和;二是天人二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三是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基本意蕴有四:一是政治管理之策;二是生存状态;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审美境界。具有连续性、整体性思维特点的“天人合一”观念从哲学本体论高度提醒人们“慎终追远”,给人类灵魂以现实的、普遍的“终极关怀”,这对于熔铸人类共同的信仰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参考。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论不为中国哲学所有派别所共有,不是划分中国哲学基本派虽的依据,不能确切地为人们提供根本的思维方法,因此不具备中国哲学基本问题的品格。“天人合一”论还有它的基本问题,即“天”的实质问题。“天”的实质问题实际上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所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天人合一”论的基本问题,也是整个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时代的变迁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也重构了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哲学基础。以约翰·S·布鲁贝克为起点,为知求知的认识论、为世求知的政治论与入世求知的实用主义认识论为普及高等教育合法性哲学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这三种论调都以高深学问为原点,并受特定理性指引。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高等教育合法性哲学“理性三论”的“反理性压制”批判打开了普及高等教育合法性哲学的再讨论空间。在百家争鸣中,中国经由马克思主义启蒙,依循具体国情、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脉络,从以知渡世的实用主义政治论走向基于共同善而探究高深学问的共益论哲学,为普及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共同体社会缔结教育契约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本文尝试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诗经·豳风·七月》的主旨及其论争的意义,将《七月》从“显示阶级社会的不合理”和“被剥削的痛苦”的诗还原为一首普通的农事诗,解读其中的深层文化底蕴。文章从恋土乐耕的情感方式、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血亲人伦的价值观念三个方面论证了《七月》所表现出的华夏民族文化心理,并由此而进一步探讨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意义及其地位。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思想富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各派在“天人合一”的思想面前,都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共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各家各派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释和解说,对于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培育现代绿色发展理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天人合一”以形塑中国人宇宙观的生存理念和秩序追求,成为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底蕴;以“道法自然”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原则要义,为树立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思维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智慧密钥;以揭示天地规律同人类社会之根本奥妙的“中和位育”,述说中国式现代化面对差异和矛盾所持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旨要;以“兼爱节用”的文化思考和实践理性,引导人类在万物一体的理念基础上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拓展和深度关联。“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诠释,映射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厚文化内蕴和历史根基,闪耀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9.
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先后经过了“酝酿期”、“建立和遭受挫折期”、“恢复和改革期”的变迁过程。高考制度改革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中国文化原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构成了高考制度变迁的深刻背景。如果教育制度与其背后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不匹配,教育制度就难以高效的运行。文化的内核——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本质上规定了教育制度运行的绩效。  相似文献   

10.
论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等教育的制度变迁和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改革的系统化,以“效益”为根本价值取向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被证明恰恰是高等教育管理缺乏效益的症结所在。在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中,开始引入权力下放、政策指导、教育立法、设立中介机构等具有民主取向的基本价值观念,试图通过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化运作来实现其宗旨和目标。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化运作:民主化取向的确立、民主化运作的基本框架及社会支持环境。  相似文献   

11.
汉语的“民主”一词是由偏正结构的“民之主”义经重新分析而变为主谓结构的“民作主”义,当其用来称西方民选的最高国家元首,进而用来指西方现代政治制度时,才最终由词组凝固成词。从“民主”一词所反映的民主观念的变迁,可以看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在西方现代思想冲击下变迁的复杂性。由古典义转换而成的新词大致有5种词义变化现象。西学新词的流行或多或少对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产生一定影响,具有思维的诱导性和价值倾向性。近年来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形成的国际强势话语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西学新词的产生和演变可了解中国近现代一些重要观念的起源和演变,揭示其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历史关系以及在思想史研究上的意义,寻求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正途。  相似文献   

12.
基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新中国成立前高等教育机构的地理分布变迁分为五个阶段.从总体上看,中国近代高等院校的地理分布所经历的是一个内部自发与外部调整互动的过程.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初始阶段地域分布的阶段性变迁特征,探索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对当今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一定裨益.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人伦文化生成于中国特有的农业文化的土壤中,中国的人伦文化决定了中国人天人合一式的审美思维方式,这尤其表现在中国艺术的审美整体性上,这样的审美整体性讲求阴阳调和、儒道互补、刚柔相济。  相似文献   

14.
书讯     
《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作者:黄书光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ISBN:9787534386237出版时间:2009年1月定价:38.00元本书从史论结合的视角,探讨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围绕价值观念的主旨变迁,突出时代问题意识,着重就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儒家德育范式的建构、"西学东渐"与传统德育的近代转型、价值观念的深层变革与现代德育的兴起、多元价值文化激荡下的  相似文献   

15.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以毕达哥拉斯为核心形成的哲学学派,其最基本的观点之一“美在和谐”论在哲学史以及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道家的“人与天一”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基本思维方式的精髓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西方向来注重“天人对立”,中国则强调“天人合一”,但从原型文化批评视角来看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和谐论”和道家“人与天一”学说时,二者却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小说中广泛运用了众多的色彩语码,其中“红”所占比例为17.34%,仅次于“白”和“黑”,是鲁迅十分重视的色彩语码之一。鲁迅对“红”这~色彩语码的隐喻认知彰显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极具个性的精神观念。“红”经由鲁迅的隐喻化认知,其主要隐喻内涵为:中国国民的精神病态、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原始生命。但是,鲁迅对小说中“红”所隐喻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却并不认同。从整体来看,鲁迅对“红”的隐喻认知与西方文化价值观念更为契合,体现了鲁迅独特的隐喻认知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最高的人生境界。从历史和逻辑的起点看,天人合一首先是指自然界与人的合一。自然界与人的合一即天人合一是人类初始的存在状态和神秘的原始信仰。亘古不易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天人合一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根本特质。但这个特质在老庄之前的殷周时期是充满了蒙昧的宗教色彩的。由于老子以自然无为的“道”来统天人,由于庄子以“气”为原质,并进而以“气化流行”来统一天人万物,从而使天人合一这种原始观念第一次得到了彻底的理性净化,并从此变得清晰明朗起来。  相似文献   

18.
西化”论与五四前后的高等教育思想朱国仁自鸦片战争到五四前,中国人逐步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又“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再到“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①,梁启超的“三段论”基本上勾画出了中国近代文化观的变迁过程。与之相对应,先进的中国...  相似文献   

19.
唐辉 《中国教师》2008,(3):52-54
<正>天人合一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范畴。近二十年以来,学界关于天人合一的理论言说已然不少。例如:中国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天人合一文化以整体思维为基础,天人合一文化包含了生态和谐的思想原则,天人合一文化是拯救中国乃至世界社会发展积弊的根本模式,等等。阅读诸如此类的文化宏论,我们的感觉总体上是信仰多于理性、情怀多于实证。需要提出的问题是:即使中国文化确为天人合一文化,如上续续相生的推论就都能成立吗?恐怕还是多一些实事求是的分析为好。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中“善取类”一直是衡量智慧教养的基本尺度.也是哲学走出“不可说”之境的途径。本文以隐喻认知观为理论基础,探讨了中国诗学“引譬连类”的基本原则及象征思维所构建的浓厚诗意化特征.认为中国诗歌人与自然现象的广泛类比与隐喻关系使得“引譬援类”成为一种规约化的思维模式.这实际上涉及了隐喻的认知功能,正是当今认知科学所说的隐喻性思维的预言。隐喻之“隐”构建的浓厚诗意化特征,成为中国文化表征方式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这种人与世界的同质性的诗意表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哲学体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