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俗文学是明代最受关注的文体,文人将其真挚自然、浅显俚趣的风格引入雅文学创作,使得雅文学表现出明显的俗化倾向。从诗的俗化、词的俗化、文的俗化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万历年间雅文学的俗化倾向,揭示晚明文坛俗化的整体风格,表明明代由雅入俗的审美标准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田营营 《教学随笔》2014,(6):144-145
南宋后期文坛出现诗的俗化现象,不须过多论证,已成为诗学研究者公认的事实。此时,江湖诗派是笼罩南宋诗坛的主要力量,南宋后期诗的俗化与江湖诗派关系密切,江湖诗派是最能代表诗的俗化倾向的。  相似文献   

3.
成语俗化ABC     
成语是古代典籍中的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等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固定短语。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人们经过有意的变通或无意的误解,使一些成语的字面或意义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做成语俗化。成语俗化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4.
舒婷诗歌的理想主义内涵及相对精致的形式与俗化倾向及极度散化,构成中国当代诗歌的两极,代表两种发展方向的选择。舒婷以超越困境、诗意化境界、乐观态度为基本特征的理想主义内涵,以重视韵律及语言锤炼为特征的体形式精致化,更有可能代表中国诗歌的合理方向。过分俗化、丑化以及毫无限度的散化,并不符合诗歌体的历史、心理与逻辑定位,也不利于诗歌充分发挥体的特殊优势。  相似文献   

5.
当下热播的抗日神剧在建构历史的过程中呈现出武侠科幻化、偶像滥俗化、人物脸谱化的现象。呈怪胎状的抗日神剧是消费社会语境下传媒与政治逻辑、市场力量斗争妥协进而合谋的产物。显然,我们在进行抗日剧创作、建构抗日历史时还是应坚持遵循本心、尊崇历史、尊重人性与彰显人文精神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明代话本小说中有关古人佚闻类的小说可以按照常人异化、圣贤丑化、帝王凡化、政事俗化四种倾向进行归类,从中可以看到话本小说以戏谑方式处理历史资料,体现市民意识和市民立场,其意义与价值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90年代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 ,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其一 ,努力在“神化”与“俗化”之间寻找契合点 ,充分展示革命领袖人物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和伟大而平凡的人格力量 ;其二 ,大胆突破禁区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塑造出特定历史环境中具有历史真实性的人物形象 ;其三 ,走出脸谱化、漫画式的框架 ,塑造出真实可信、血肉丰满的反面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8.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1):135-139
历代政府都通过制定和颁布语言文字标准进行语言规范工作,以指导人们的语言行为。语言规范中存在着雅化和俗化两种力量。语言规范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规范和不规范、雅化和俗化的矛盾与平衡过程。语言规范中到底是从雅还是从俗,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网络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语言俗化的力量会在语言规范中得到加强,因此每个语言工作者更应努力把握好语言雅化的大方向,确保语言有序、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20世纪30年代上海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神剧"代表,《红羊豪侠传》在《申报》上的大量广告极力宣扬其"革命性""世俗性""艺术性"与"技术性",在"神化"太平天国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使历史"俗化",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俗化倾向的分析,从题材和手法两方面阐述了近几年小说创作是如何从崇高一步步滑向俗化之途。  相似文献   

11.
高大鹏 《文教资料》2008,(26):44-46
语言的发展变化,是全方位的,归纳为两个趋向,俗化和雅化.如果一味俗化下去,则失于粗糙简单;一味雅化的结果,则脱离了民众的语言实际,失之僵化.所以,两个趋向的协调平衡,在双向驱动下,实现了语言的健康发展.俗化的驱动力是类推所及,求简弃繁;雅化的前提是文字的使用,书面语的成熟,文献典籍的丰富.  相似文献   

12.
进入后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文学也应变性地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俗化便是这众多景观中较具特色的一种。文学的俗化是在80年代中、后期悄悄形成的,以王朔的小说、汪国真的诗和叶永烈的传记文学为其标志,以后,池莉、刘震云、苏童、叶兆言等人的大量俗化作品的加入,使其成为气候,至今已汇成一股冲荡文坛的激流。 文学俗化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撇开其它因素不谈,仅在社会思想变革、经济大潮  相似文献   

13.
《中文自学指导》2006,(4):F0003-F0003
四川大学中国俗化研究所的前身为四川大学佛教语言献研究所,成立于l996年6月,1999年6月重新组建为中国俗化研究所,项楚教授任所长。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典故原本表达的是对怡然自得的隐居乐土之向往,但在历代用典实际中,因为情节要素的某些相似性,自唐以后与刘阮典故合典。随之而来的是在唐代的仙化现象和宋代的俗化现象,代表了"桃花源"典义的两个新走向。时代文化的渲染和桃文化、刘阮故事的仙俗两面性,构成典义仙化和俗化的原因。在仙化和俗化的同时,"桃花源"典故仍然保有传统典义,典义只是得到丰富而不是更替。  相似文献   

15.
本通过对中国化中较有特色的对联形式产生的社会、心理、艺术等化机制的分析,提出了对联的产生年代、原因,发展变化历史、俗化变异现象等方面的一些具体观点,阐明对联由雅入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中多有涉及佛教因素的剧作,其佛教世俗化的倾向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在元杂剧中佛教僧众多呈现出世俗化面貌,世俗场景大量侵入佛教圣地,佛教成为满足俗人俗愿的精神寄托,这与元杂剧自身是一种世俗化的俗文学和元代佛教自觉向世俗化转变息息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俗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线路惊奇的一致,说明元杂剧中佛教的世俗化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人面桃花》是一部极具先锋特色的新历史小说。在叙事手法上它打破了传统历史小说的宏大叙事,通过民间叙事和边缘人物来解读历史,探索历史背后的人性法则。同时它放弃了传统历史小说中的二元对立模式,将英雄俗化,还原了英雄作为普通个人应该具有的真实情感。对革命也进行了解构,革命不再是光辉神圣的,其中充满了那么多的偶然性。  相似文献   

18.
校园文化是高校组织内部形成的、为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高校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在大学校园文化散落、迷失与俗化的今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校园文化是高校组织内部形成的、为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高校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在大学校园文化散落、迷失与俗化的今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世俗化是其诗歌的鲜明特点,具体表现为选材世俗化、立意世俗化、语言浅俗化等方面。世俗化的特色使诗歌从高雅的"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大大拉近了与普通百姓的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