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美丽的茶园     
沿着弯弯曲曲的浏阳河畔北上,你一定会闻到阵阵茶香,那是我们家乡的茶园里散发出来的。在春雨的滋润后,茶树上冒出了嫩嫩的、毛茸茸的绿芽。  相似文献   

2.
茶树的同伴     
人类早期种植茶树,分单株自然生长,当茶苗长成小乔木时,便要架梯采茶了。现代茶园种植茶树,多采取行栽,且有定植尺寸,通常行距1.5米、丛距40厘米,每丛植苗两至三株,茶树发枝生长时进行修剪,直到常见的一行行茶树齐齐发芽。很多时间,看茶园时以为行距为了采茶方便而留,其实也包含保持茶树间的通风和透光的作用。丛距的设定,是为了灌木型的  相似文献   

3.
摘茶不容易     
一个春日,伦敦英语学校组织大家去上犹五指峰摘茶叶。这是我第一次去山上摘茶叶,别提多高兴了!进入茶园,一股茶叶的清香便迎面扑来。茶园足足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放眼望去,一排排绿油油的茶树像士兵一样排着整齐的队伍迎接我们的到来。这么大的茶园,够得我们摘了。为了让我们掌握采摘茶叶的专业知识,不至于乱摘一气,学校专门请了一个摘茶工给我们讲解。简短的培训结束之后,摘茶比赛就开始了。大  相似文献   

4.
陆羽 《八小时以外》2014,(12):42-43
云南,茶园。在山谷中氤氲的雾气里,绿色的茶树时隐时现,直若人间仙境。行在茶园,辅以茶中那韵味隽永的文化,最易触动人的感悟。可是对初来这座茶园的宋铭阳来说,眼前如画的美景只是让他感叹了片刻,很快,专业所养成的思维模式便自动开启了70在他眼中,这茶园中不同位置、种类的茶树,不同成熟度、大小的叶芽,都自动变成了一组组函数数据,开始填入成一个复杂的茶叶工艺质量模型,并不断修正推演。这个模型最终输出的结果是能够改变眼前茶园收入的定量标准。  相似文献   

5.
早春茶园管理“五抓”马宏彬为了促进茶树早萌芽,早开采,增加采摘批次,夺取春茶优质高产,根据瑞安市万盘尖茶场高产茶园的经验,早春茶园管理必须抓好以下“五早’:早修整树冠。经过多年采摘的茶园,树冠生长枝一般都较细弱,“鸡爪枝”较多,影响茶树养分的供给和新...  相似文献   

6.
茶树是耐荫喜阳的多年生叶用作物,水是决定茶树新陈代谢强度和方向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本文主要从土壤种类、气象条件及栽培措施三个方面讨论了茶园土壤中的水分变化。提出了栽培茶树的适宜外界条件。  相似文献   

7.
茶树的同伴     
人类早期种植茶树,分单株自然生长,当茶苗长成小乔木时,便要架梯采茶了。现代茶园种植茶树,多采取行栽,且有定植尺寸,通常行距1.5米、丛距40厘米,每丛植苗两至三株,茶树发枝生长时进行修剪,直到常见的一行行茶树齐齐发芽。
  很多时间,看茶园时以为行距为了采茶方便而留,其实也包含保持茶树间的通风和透光的作用。丛距的设定,是为了灌木型的茶树树冠展开时,恰好丛与丛相接,树冠上面完全平整,将茶行修剪成弧形时,它们浑然一体,能获取最大的受光面积,以及生长最多的芽头,且甚美观。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测定茶树叶片的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律,研究茶多酚在茶树叶片分解过程中的作用。创新点:测定了茶树叶片在茶园地表的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规律,并确定了茶多酚/氮素比值在茶树叶片短期分解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首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测了分解过程中儿茶素的变化规律。方法:采集成熟的茶树叶片,在室内风干后利用分解袋法测定其分解速率。分解袋放置于茶园地表用于模拟田间条件,逐月收集分解样品。实验结束后,测定各月份叶片的干重残留量、月均干重损失率、多酚等有机组分含量以及各元素含量。结论:茶树叶片的干物质损失规律可以"两相分解模型"进行描述,茶多酚/氮素比值是调控分解速率的主要因素。分解过程中,茶多酚的转换十分迅速,同时儿茶素单体的结构影响其分解速率:大部分的儿茶素单体在分解初始两个月内迅速消失,没食子酸(GA)、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儿茶素(GC)在分解后期少量检出,而其他儿茶素已不在检测限内。茶树叶片中大量多酚的存在及其特有性质可能影响着叶片中的养分释放过程。  相似文献   

9.
春到茶乡     
我的家乡是闽南的著名茶乡。这里盛产乌龙茶,处处是茶的世界。春天来临了,阳光下、晨雾中,从山坡上一眼望去,到处都是茶园。那经过茶农精心修剪的茶园,一株株茶树密密麻麻地排成一行行,在山坡上延伸着,就像一条条腾云驾雾、蜿蜒盘旋的长龙。一阵蒙蒙细雨过后,茶树那呈灰白色的老茶和那棕黑的新枝干,在雨水的滋润下纷纷吐出了嫩绿的小芽,把茶园打扮得碧绿鲜亮。每当新芽长到四五片时,便是采青茶的时候。天一放晴,采茶姑娘们便身背竹篓在茶园中熟练地采集那一片片嫩绿的茶叶,也采摘着甜美的希望。她们有时也会一边唱着山歌,一边采茶,真是别有…  相似文献   

10.
覆盖遮荫技术可以影响茶园小气候,有利于茶树的生长,促进茶叶品质成分的形成和茶叶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五代茶叶生产与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代时期的茶叶生产,上承唐朝,下启宋代,在中国茶叶生产发展史上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本文试图对此作初步的探讨。一、茶叶栽培、焙制与产量陆羽《茶经》卷上记述唐代茶树栽培方法时,只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初步认识了茶树的生物特性,总结了唐代栽培经验,指明了茶树生长对土壤的要求和栽种方法,但是太简略了,无法详细了解唐及唐以前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措施。一些学者便根据《齐民要术》所载的“种瓜法”,推测唐代种茶的方法。而五代人韩鄂在他所著《四时纂要》一书中,则对茶树的种植季节、茶园的选择、播种方法、中耕除草、施肥灌溉及遮荫等措施,都  相似文献   

12.
茶香幽幽     
我的家乡桐庐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处美丽的富春江畔。境内群山叠嶂,溪流纵横,土地肥沃,山间林木阴翳,云雾缭绕,雨水丰富,是种植茶树的好地方。家乡的茶园大多分布在海拔八九百米的高山峻岭上。这儿茶树与云天相接,茶蓬与桃李争艳。  相似文献   

13.
学采茶     
这是我第一次跟妈妈上山采茶。走在盘绕山间的曲折小路上,沿途只见绿竹婆娑、杜鹃怒放,真有神清气爽的感觉。不知不觉中,我们爬上了一个山脊,呈现在眼前的是叠叠茶山。一层层深红色的梯式茶园,从山脚垒上山腰,从一个山头绵延到另一个山头。郁郁葱葱的茶树,一行行修剪得十分整齐,就像一道道绿色的矮墙。  相似文献   

14.
<正>长辈的哲学姚静蕊十年前,名校硕士研究生毕业的舅舅拒绝了大城市的锦绣前程,孤身一人回到老家。那时候,对于舅舅的这一选择,外婆偷偷流泪,外公唉声叹气,周围人百思难解。没想到,十年间,舅舅用自己的双手,向所有人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同时,他的茶园不仅圆了自己的创业梦,更解决了附近多个村庄的村民就业问题。闲暇时,他总爱带我们去看他的茶园,一眼望去,青翠的茶树整齐地排列着,欣欣向荣,近处的茶园与远处的青黛交相辉映,仿佛一幅水墨画。我捧起茶叶轻嗅,一股清幽的茶香瞬时钻入鼻孔。  相似文献   

15.
活动一 参观茶园内容与要求1、幼儿认识茶树,了解其生长环境。2、初步理解清新、愉快等词汇。3、能连续步行30分钟,发展身体耐力。  相似文献   

16.
十五年前,正是采茶季节,我到了武夷山九龙窠茶园。这里,两旁是陡峭的岩壁,中间是狭长的坡地。奇丹、铁罗汉、水金龟、不知春以及许多记不清名字的珍贵茶树,在这奇山异水间各各展现其动人的风姿。有的低矮浑圆,枝繁叶茂,颜色深得象墨;有的疏枝斜横,对于春天的到来,似乎无动于衷,枝头上连尖芽儿也难得见到。更令人叫绝的是,每一个品种都只有一、二株,二、三株,因而不得不分别采制加工,以保有其独特的芳香。比之山下那千亩茶园,却只有单一的水仙,自然丰富得多,生动得多。我经常从九龙窠茶园,联想到今天的散文园地。我想,散文的丰收不只表现在数量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还由于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象九龙窠的茶树一样各具特色,所以散文这个园地才显得这样多采多姿。你看,有  相似文献   

17.
一、试题设计 赤家村地处山东丘陵北部,村中致富带头人从浙江引进绿茶品种试种.为了攻克越冬难题,当地采用密植防风林、选育抗寒良种等措施种植茶树,使其成功生长在"极北产茶区".茶园所产春茶——乳山绿茶叶片肥厚、营养丰富,品质优良,成为全国高端茶市场的著名品牌.读赤家村茶园位置示意图(图1),完成1~3题.  相似文献   

18.
我的家乡在恩施芭蕉,我爱家乡的茶叶。 细雨如丝,一棵棵茶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的茶园犹如铺着的绿色地毯。他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碧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生:古人早《在尔雅》中就提到野生大茶树和"茶树王"了。生:我细细地品了一口茶,只觉一股清香袭来……生:清茶一盏也能醉人。漫步茶园《碧螺春》一文虽然已经学完了,但我班的学生似乎意犹未尽,碧螺春那独特的色、香、味、形,仍留在他们心中。而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何不以课文《碧螺春》为依托,进行迁移拓展,来一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茶文化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呢?几天后,在悠扬的古典音乐声中“,浅斟慢品中国茶”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始了。我说“:我国古代诗人有花前月下饮酒品茶的风雅。今天我们也不妨效仿,在此品茶论…  相似文献   

20.
故乡的茶香     
人自是喜欢香味的,但对我来说,不知怎的,就算有香味扑鼻而来,也大都会忽略。即使偶尔留意到某种香味,也很快便忘却了。但故乡的茶香,却让我时常想念和回味。离别故乡已经二十多年了,就在今年春天,我又重回故乡。一路上,心中不断回味着故乡的茶香。故乡的山水,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样子,几乎没什么变化,我自不用刻意去观赏或注意。于是,我径直来到了半山上的茶园。那茶园与几十年前大体一样,只是茶树比以前稍高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