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信息平台和终端设备的丰富昭示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领域。高校教师面对开放的高校环境和融媒体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必须按照新的要求提升媒介素养,适应发展潮流。一方面高校教师自身需要转变媒介观念,积极掌握新媒介使用方法,在实践中探寻育人路径;另一方面高校应重视开展教师媒介素养的不定期培训,形成相应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其话语权有效提升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在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背景下,媒介融合大潮汹涌而至。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面临消极意识形态挑战、融媒体传播挑战、监督管理跟不上挑战等。对此,提出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第二课堂支撑力、监督管理净化力,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参与思政话语传播矩阵,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之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3.
袁永军 《文教资料》2020,(4):139-140,158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针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面对融媒体带来的机遇与问题,高校应加大对融媒体的重视力度、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融媒体平台的建立及整合媒介融合资源,确保媒介融合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4.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科学设计、有效融合,促使融媒体发挥育人优势,是促进高校和谐稳定的根本保障,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培育合格学生党员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校园文化创新的有效途径。针对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多维度强化融媒体背景下党建育人理念、多渠道加强党建融媒体人才队伍、多方位促进校园各类媒介融合等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5.
“融媒体”是新时代的产物,也是网络技术发展的一种形式,是经过多种媒体的优势融合最终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媒体,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协同性等特征。高校融媒体场域拓展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媒介渠道、突破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时空限制、延伸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线性模式、丰富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优秀成果;同时面临着“全面融合”的媒介格局尚未形成、“内容为王”的传播理念不够明确、“多元互动”的传播关系相对缺乏、“绝对支撑”的人才队伍有待搭建等困境挑战。为提升高校融媒体场域中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实效,应加强党建引领,推动融媒体快速发展;聚焦内容建设,丰富理论传播的优秀成果;关注学生关切,推动理论传播的互动交往;搭建工作队伍,提高理论传播的主体素养。  相似文献   

6.
当下,社交媒体平台成为高校青年意见表达的主要空间。高校青年社交媒体使用与意见表达呈现出差异化、个性化和圈层化的新态势。与此同时,高校青年使用社交媒体表达意见时出现了意见表达的泛娱乐化、非理性化和暴力化倾向的问题。面对存在的问题,政府层面应该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高校层面需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阵地,社交平台层面必须加强行业自律,高校青年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从而形成多元协同治理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校科技》2017,(Z1):150-151
网络新闻跟帖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下出现的针对新闻介质的全方位评价内容和话语体系的总称。网络新闻跟帖具有时间上的即时性、空间上的云展性、话语上的情绪性和表达上的碎片性特征。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新闻跟帖已经对高校青年政治价值观教育、功利价值观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优化大数据时代网络新闻跟帖的价值观教育功能必须不断加强网络新闻跟帖的政治方向性教育,提升网络新闻跟帖对高校青年政治价值观的正向引导力;必须发挥网络网络新闻跟帖的"收音机"效应,引导当代高校青年合理利己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阐述了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了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的路径,包括深化话语内涵、转变话语方式、拓宽话语路径、创新话语供给。  相似文献   

9.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媒体综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格局.高校在利用融媒体发展理念进行媒介整合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高校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发挥着引导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在融媒体环境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对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新时代高校应准确把握融媒体时代传播特点,主动顺应马克...  相似文献   

10.
媒体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高校融媒体建设是巩固宣传阵地的基本途径,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创新举措,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融媒体建设普遍存在"广而不深""合而不融"的问题,通过分析"领导、人才、资源、运营"等四个体制机制层面的原因,提出完善"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构建"引育并举"的人才机制、形成"存增结合"的资源机制、再造"全程全效"的运营体系等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媒介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人才教学体系的改革应以培养掌握融媒体技能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为目标。融媒体实验中心建设应以清晰的学科建设目标和教学改革方向为指导,定位为多功能复合型融媒体实验中心。通过“实践教学基础云平台-实验室资源子平台-实践教学应用”三层式可扩展模块化融媒体云平台系统架构对各类媒体资源进行融合管理,为开展融媒体相关的综合实践教学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融媒时代媒体之间既互相竞争又互相依存,实现了资源的互通、互融、协同发展,为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融媒时代打造高校思政"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三大标准,提出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融媒体的冲击、良好的教育环境受到影响、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有待整合优化的瓶颈。通过转变思政课的教育观念、丰富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主客体的媒介素养,促使思政课教学适应融媒体的发展变化,优化思政课网络教育资源,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大众文化因自身遵循的商品属性和市场需求而对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意义、主导内容、正统话语、外在环体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解构。依据大众文化的内涵特征和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要求,需要通过整合维度,即社会价值实现与个体生活关切,理性价值满足与感性需要形式,主流话语引领与多元声音并存,大众媒介运用与新兴媒体融合,多层次、立体化地开展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相似文献   

14.
媒体融合时代,高校学报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顺应潮流的必然趋势,而青年编辑是强化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学报编辑部应以复合型青年编辑人才培养为突破口,从更新编辑思维、搭建融媒体平台,重视学术积累、提高学术鉴赏力,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培养复合型编辑,加强新技术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等方面进行自我革新,以期探索出符合媒体融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培养策略,进而推动学报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媒介融合环境下公民话语空间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赢得优势,纷纷利用新技术与新媒体结合,媒介融合成为各种媒介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不仅重组了媒体资源,同时对于公民话语空间的变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公民话语空间正在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16.
"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现代媒介载体,将广播电视和报纸等传播媒体融合在一起,把这些同而不同的媒介在人力资源和传播内容、宣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融合,最终实现资源的共通、内容的兼并和宣传途径互通、利益的相互融合.外国文学要在中国进行传播,要依赖于融媒体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要遵循相应的原则进行传播活动;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能...  相似文献   

17.
李骏 《文教资料》2013,(22):145-146
在“媒介融合”时代环境下,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地应用到互联网中。原有的新闻学本科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传播环境。本文引入“融媒体”、大数据等研究的最新成果,设计了“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学专业教学资源云平台的框架.并把它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18.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在新闻学专业课程建设中需要转变人才培养的定位,体现学科融合和先进媒介技术应用,对接地方媒体进行能力模块化培养,建构面向融媒体的课程体系,开展创新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全过程培养,与地方媒体合作打造校媒合作"金课",提高课程考核方式的针对性,从而培养熟悉融媒体发展和新技术应用的毕业生。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博、掘客等自媒体的使用,改变了媒体的传播格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使青年学子被其信息形态的多元化、发布平台个性化等特点吸引,成为"自媒体"的最多使用群体,如何将"自媒体"为我所用,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成为了思政教育者需要面对的问题,本文就是在此现实基础上,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高校青年网络行为,并提出了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态价值观教育,不仅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更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有力支撑.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方面探寻二者融合的新模式,结合学生特点、学校特色将生态价值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度融合,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提升他们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自觉性,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