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文本是指“言语作品”,其中包括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两个方面,两者构成统一体。阅读文本,可以把握言语内容语表之义,但通过言语形式则可理解文本的言下之意,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关注言语形式,以此解读情感密码,体会作品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
传统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把文本及意义传授给学生,使得阅读成为“接受-理解”的过程。从本质上说,阅读是阅读主体主动地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是建构意义的过程。言语“发现-表现”教学通过“制造差异、迁移运用、比较建构、刷新思维、核心聚焦”等策略,实现言语的在场、生长、觉醒与创造。  相似文献   

3.
解读文本的“言语智慧”是文本解读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本文从关注具有表层与深层双重含义的语言,关注非常态、非理性的言语表达方式,关注自相矛盾的言语表达以及关注与前后文巧妙关联的语言四个言语表达的“智慧点”,为教师文本言语解读提供了教学关注点。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我想,在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层面,而应该转换阅读视角,启发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即让学生从理解"写什么"到懂得"怎么写",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相似文献   

5.
文本细读,即立足文本,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发掘文本内涵,阐释文本深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丰富资源,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解读,理解文本的言语性。这里的言语性指的是两重含义,一是指学生直观读到的字、词、句、段、篇;二是指言语表现形式,即“怎么写、为何这样写”,涉及言语的意图、方式、风格等。  相似文献   

6.
“教学中的阅读”往往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以准确、具体获取文本有用信息为目的,即文本写了什么。而“阅读教学”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以及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感悟文本的表现形式,即文本怎么写的,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教学中的阅读”和“阅读教学”有密切联系,但又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7.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更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在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在课文的品读与感悟中。在情感的蓄积与释放中.在模仿与借鉴中,寻求言语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
毛杏英 《海南教育》2014,(10):81-82
早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就指出"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强调语文教学必须要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强调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更多的是关注"怎么写",而非"写什么",应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或关注文本独特的言语现象,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教学的言语形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学生学会怎么说和怎么写,也就是进行言语形式的实践。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言语形式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领悟、去实践,从而能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解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敏锐度,从而彰显语文教学的本色。  相似文献   

10.
侯红宝 《语文知识》2014,(10):83-85
一、阅读与写作,一枚硬币的两面 阅读与写作无非都是围绕三大问题进行:写什么(文章内容),怎么写(写作方法技巧、语言结构等),为什么写(写作目的),它们的广义语境是一致的。阅读是从写作的产品出发,从文本的内容、方法、语言及其结构等处呈现的图式化结构、空白和不定点处出发,漫溯作者寄寓的意义或文本蕴含的意图。它从寻找“写了什么”和“怎么写”出发而与“为什么写”相会。  相似文献   

11.
语文用一定的言语形式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透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表达的妙处,获得言语运用规律、技巧及言语本身。但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人文理解、内容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到写,了解文童写法。  相似文献   

12.
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征(潘新和先生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这样,可以让学生从肤浅的只关注"文本写了什么",走向深刻地揣摩"文本是怎么写的",从而切实提升语用素养。  相似文献   

13.
关注"语言文字运用"有效教学,已经成为多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让语文教学回归"以文本阅读理解为根本,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以言语表达为着重点,有效理解和表达并重"的语文学科本真。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展开研究探讨如何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本阅读理解是读者与创作者之间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二者交际的前提是共同的认知基础。这个认知基础也就是交际双方已有的知识积累,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图式"。运用图式进行语言理解和文本解读研究是图式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针对文本中存在的言语缺省这一现象,运用图式理论阐释读解缺省言语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5.
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阅读感悟中学会表达.逐步形成“言语能力”。那么,老师们将言语训练放在应有的位置了吗?言语训练是否切实有效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深入课堂.对相关细节进行切片分析.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舞台.炼就与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力的方式自然就是课堂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要从解读文本与解读学生开始。解读文本与学生就是“走进”文本与“走进”学生。“走进”文本就是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即关注文本“说的是什么”、“怎样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走进”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即关注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也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也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意"是手段、是途径,"言"是主体,是根本。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目标追求。因此,语文课文词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老师们在关注语言内容的同时,淡化或忽视了语言形式。即注意了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正如崔峦老师说的那样: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而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相似文献   

19.
以"本"为本——立足文本;以"生"为本——关注学生言语发展,我们可以让言语实践与文本内容学习水乳交融,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的目的。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靠掌握系统的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还要靠长期的言语实践训练,也就是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或结果。在对一篇篇课文品味理解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然后逐步提高。本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备课组做了不少尝试,让言语训练和内容的学习得到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人们都说,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写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写,阅读教学的重心应该从“写什么”转向“怎么写”.会读未必会写,会写一定会读.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时,不妨多一只“眼睛”,多关注形式的表达,多想一想,这样美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其实,阅读是手段和过程,写作才是阅读的目的和归宿.一切语文课都是写作课,只有让学生亲历作者的写作过程,才能悟到作者写的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