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2.认识重量单位吨。3.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毫米、分米、千米。毫米是用来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教材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起1毫米的长度概念。分米虽然不是常用的计量单位,但对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和建立升的概念是有用的,因此教材对分米也作了介绍。分米的认识与毫米的认识在编排上类似,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千米这…  相似文献   

2.
正课前思考《认识分米与毫米》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学生学习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学生对"什么是一维的长度"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也知道为了描述准确、方便交流,要运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一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长度单位"千米"打下基础。教材安排学生先认识分米,然后再认识毫米。其中,对于分米的认识是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知道: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由此来揭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对毫米的认识,教材也是让学生在测量书脊宽度的过程中认识到:书的厚度不到1  相似文献   

3.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一单元“米、公斤的认识”,主要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厘米、毫米、分米、米和重量单位公斤、克的概念,并分别掌握上述长度单位之间和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同时通过计量单位的换算,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由于这一单元教材概念较多,也较抽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也少,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的做法和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4.
吴锦香 《考试周刊》2013,(21):85-85
<正>一、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分米和毫米》。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因此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相似文献   

5.
教材简析与教法指要 “千米和吨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材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第二次出现。在第四册相应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着重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千米”和重量单位“吨”的概念。这部分教材分三部分安排:一是“毫米、分米的认识”,二是“千米的认识”,三是“吨的认识”。与通用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实际观察和推算,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千米、吨的认识。因为,千米和吨都是较大的计量单位,给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和“1吨重量”的观念困难较大。为了突破难点,全面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教材简解]《认识分米和毫米》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学生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了"米和厘米"基础上学习的新长度单位,学生对于长度的概念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也会在生活中使用统一的标准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一课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三年级认识"千米"打好基础。教材的安排是先认识分米,然后再认识毫米,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测量和观察了解和认  相似文献   

7.
<正>培养学生的量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下面以长度单位为例,阐述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一、多重感官体验二年级学生初学长度单位时,厘米是基本单位,米是衍生单位;但是到三年级学习毫米、分米、千米时,基本单位调整为米更合适。在基本计量单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操作和体验,  相似文献   

8.
分米和毫米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厘米和米之后,继续认识的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不少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后,在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建立、根据实际背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等问题上仍然模糊不清。这种认知缺陷在一些学生身上甚至会持续到小学六年级依然不会改变。分析原因,除了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不充分之...  相似文献   

9.
长度单位这部分知识很浅显,与生活现实高度相关,有的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就已经对长度单位有所了解,但多是碎片化、散乱、模糊的。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师可以略讲,并以此为起点,补充学生未知的部分,还可以让已经学会的学生教没学会的学生。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第66—67页例1、例2.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2.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3.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相似文献   

11.
【教材解读】第一单元《测量》,主要由7个例题及相应的练习组成。这7个例题及相应的练习内容涉及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千米的认识和质量单位吨的认识。通过教学,让学生建立起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观念。对于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学生要形成观念难度较大。如何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我们的思考是:以生活中的素材为资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活动,由形象到抽象,由感知到推理,逐步建立起长度和质量单位观念。套用现在流行的一句广告语,就是“今天,你量了吗?”让学生在生活中测量,在测量中学习。“量”就是体验,就是生活。一、对单…  相似文献   

12.
“单位的换算”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67—68页例3,练习下十七的第3、4题.教学目的:1.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毫米、分米的认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2.会进行长度单位厘米、分米、毫米间的简单换算.教学过程:一、预习.1.提问:1厘米=(  )毫米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师:米和分米是相邻的长度单位,分米和厘米,厘米和毫米也是相邻的长度单位,你们想一想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2.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教师注意检查学生表示的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13.
[教材解读]   第一单元&;lt;测量&;gt;,主要由7个例题及相应的练习组成.这7个例题及相应的练习内容涉及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千米的认识和质量单位吨的认识.通过教学,让学生建立起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一部分知识,安排在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的“分米和毫米”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在上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本学期的第一课时又认识了分米和毫米。怎样把相邻两个单位进行互相转化是一个教学难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60~61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后面学生还要学习"长度单位换算",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观性.它不像有的数学概念那样很抽象,而且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具体的长度;二是可操作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随处找到1毫米、1分米的实物,可以用尺画出1毫米、1分米,也可以用1毫米扩展出1厘米、1分米、1米;三是实用性.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在“量与测量”方面的内容有: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和秒。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时间单位时和分,他们对长度、质量以及时间单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这一册的学习,学生对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就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而这些内容究竟该怎样教学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本刊记者针对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咨询了本册教材编写者、浙江省教研室的斯苗儿老师,她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供老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人教版)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对长度、重量单位已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同现行教材比较,新教材主要有以下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加强了直观操作;二是重视了实践和推算;三是突出了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下面就本单元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小学六年制数学教材中《米、分米和厘米的认识》这一单元知识的编排,要求先教学“厘米”的认识,然后再教学“米、分米”的认识,授完这个单元的内容要5个多课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这样的知识编排顺序似乎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整合,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米”已有了初步的概念,如公交车上的1米线、日常生活中的米尺等。如果先教学“厘米”的认识再教学“米、分米”的认识,长度单位大小排列紊乱,不利于学生合理建构长度单位的概念。另外,先教学“厘米”的认识,1米=100厘米,这对学生理解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增加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19.
教学第五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掌握“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认识另外两个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及它们的实际长度;记住“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会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提高实际测量能力与水平。为落实这些教学要求,教师应准备好不同厚度的硬纸片3块(分别编为1、2、3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60~61页。教材简析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后面学生还要学习“长度单位换算”,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观性。它不像有的数学概念那样很抽象,而且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具体的长度;二是可操作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随处找到1毫米、1分米的实物,可以用尺画出1毫米、1分米,也可以用1毫米扩展出1厘米、1分米、1米;三是实用性。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