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环节支撑腿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表面肌电和运动学同步测试,揭示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环节下肢肌肉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起跳过程中比目鱼肌、腓肠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是起跳腿的主要发力肌肉;所测肌肉最大发力时的顺序为:胫骨前肌首先发力,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次之,腓肠肌、比目鱼肌、股二头肌依次最后发力至最大;在整个起跳环节,踝关节和膝关节的拮抗肌共激活水平较高,其中尤以缓冲阶段踝关节的共激活水平最高。上述特征提示,在专项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应设计与跳远起跳用力特征相一致的专项力量训练手段,以打造出良好的专项力量素质。  相似文献   

2.
运用表面肌电遥测和高速摄影同步测试技术,对竞技武术套路中搬脚朝天蹬直立平衡动作的下肢肌肉用力特征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所测五名女子运动员的下肢六部位肌肉(胫骨前肌、臀中肌、臀大肌、腓肠肌、股二头肌和股直肌)的放电大小顺序和先后顺序相似,即胫骨前肌最先放电且放电量最大、其次是臀中肌和臀大肌几乎同时放电,而后依次是腓肠肌、股二头肌和股直肌。在完成动作过程中,运动员的运动级别越高,其各部位肌肉的总积分肌电值却越低。武英级运动员与二级运动员在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臀中肌上的均方根振幅(RMS)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二级运动员相比,武英级运动员在完成该动作时肌肉间的配合更协调,总体更省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深度探求三体势的运动机理,服务于健身和竞赛需要,为教学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肌电测试系统对17位形意拳练习者的形意拳三体势单重桩和双重桩站桩过程中sEMG变化情况进行记录。结果:单重桩右腿承担体重的贡献率占72%,双重桩右腿贡献率占60%,三体势桩功均在40 s后就开始出现主要肌群的疲劳,有明显抖颤感。结论:验证了传统意义上的前4后6式肌肉用力分配的三体势,更多的是指双重桩,而前3后7式的肌肉用力分配为单重桩;单重桩和双重桩主要锻炼肌肉无明显差异;单双重桩贡献率最大的两块儿肌肉都是后支撑腿的股外、内侧肌;双重桩前支撑腿的股外侧肌肉负荷稍大于单重桩;单重桩后腿的贡献率占72%,双重桩后腿贡献率占60%;相同条件下单重桩对腿部的刺激深度大于双重桩,有利快速出功;双重桩两腿承重比例有利前后的稳定性。动作姿势正确的条件下,三体势桩功练习时机体产生疲劳的时间阈值为40 s。  相似文献   

4.
运用表面肌电遥测和高速摄影同步测试技术,对竞技武术套路中搬脚朝天蹬直立平衡动作的下肢肌 肉用力特征进行测试。结果显示: 所测五名女子运动员的下肢六部位肌肉(胫骨前肌、臀中肌、臀大肌 、腓肠肌、股二头肌和股直肌)的放电大小顺序和先后顺序相似,即胫骨前肌最先放电且放电量最大、其 次是臀中肌和臀大肌几乎同时放电,而后依次是腓肠肌、股二头肌和股直肌。在完成动作过程中,运动员 的运动级别越高,其各部位肌肉的总积分肌电值却越低。武英级运动员与二级运动员在股直肌、股二头肌 、胫骨前肌、臀中肌上的均方根振幅(RMS)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二级运动员相比,武英 级运动员在完成该动作时肌肉间的配合更协调,总体更省力。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国优秀男子速滑运动员表面肌电特征研究,为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优化和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视频和表面肌电同步测量于凤桐实地滑冰阶段下肢肌电参数。结果:1)胫骨前肌和股四头肌是稳定的主要做功肌群,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在两腿间参与程度不一,腓肠肌参与度较低;2)胫骨前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屈过程激活强度更大,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直肌等肌群伸过程激活强度更大;3)胫骨前肌做功时程主要集中在30%~80%支撑阶段;股四头肌在直道做功时程主要集中在前1/3和后1/3阶段,呈现双峰现象,而弯道几乎在整个支撑期都有较强电位活动;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做功时程集中在30%-70%阶段;腓肠肌做功时程集中在70%~100%阶段。结论:直道左右腿肌肉用力特征差异较小,弯道差异较大;胫骨前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踝、膝关节的稳定,股四头肌是为滑跑提供动力;弯道主要做功肌群激活时程更长,强度更大。建议:根据肌群的做功方式、做功条件及做功强度设计专项力量练习手段。  相似文献   

6.
运用表面肌电技术对跳远和3种专项跳跃练习起跳动作进行测试,以揭示二级跳远运动员跳远专项跳跃练习与跳远起跳动作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结果显示:跳远起跳动作主要是由小腿前、后肌群、股直肌和半腱肌完成退让性支撑,由股二头肌、股内、外侧肌、臀大肌和半腱肌完成大、小腿的快速蹬伸动作和维持躯干直立姿势.五步助跑五级单足跳起跳动作主要是股直肌和股内侧肌完成退让性支撑,由髋部和大腿后肌群、小腿前后肌群完成伸踝和大腿后伸动作.五步助跑五级跨步跳起跳腿主要由大、小腿后肌群完成退让性支撑,由臀大肌和大、小腿前肌群完成起跳腿髋、膝、踝的蹬伸起跳动作.起跳腿跳深跳远(台高60 cm)练习主要由股直肌完成退让性支撑,由臀大肌、大腿前后肌群和小腿前后肌群完成大、小腿及踝关节的蹬伸动作.上述特征提示:五步助跑五级单足跳和起跳腿跳深跳远练习(台高60cm)对跳远起跳向心收缩的影响大于离心收缩;五步助跑五级跨步跳练习对跳远起跳离心收缩的影响大于向心收缩.  相似文献   

7.
旋转推铅球过渡阶段肌肉用力特征的sEMG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遥测肌电测试,同时结合影像解析,分析了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张竣过渡阶段的主要用力肌肉及其用力顺序、用力范围和主要用力肌肉之间的协调关系,其目的是为了改进张竣过渡阶段存在的技术问题和寻找出肌肉用力的内部动因,同时建立起来一整套适合张竣本人肌肉用力特征的肌电模型,并且为改进张竣专项力量训练的手段,优化训练方法提供技术性和理论性指导。  相似文献   

8.
采用美国产NORAXON TeleMyo 2400R遥测肌电仪和“爱捷”运动图像解析系统软件,对比分析受试者在做短跑专门性练习如车轮跑、后蹬跑、高抬腿跑与在做短跑途中跑时右腿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半键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和臀大肌的肌电特征和肌肉工作机制.结果表明,肌电贡献率在车轮跑时与途中跑基本一致,股外侧肌与股内侧肌在后蹬跑和短跑途中跑的支撑腿后蹬动作阶段中存在贡献率显著性差异,股外侧肌与半腱肌在高抬腿与短跑途中跑的摆动腿下压着地动作阶段的贡献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在训练时应强化车轮跑,改进高抬腿跑,慎用后蹬跑.  相似文献   

9.
一、标枪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一)肌肉用力特点分析掷标枪时,参予用力的肌群是很多的,它是按一定先后顺序作一次振幅较大的"爆发式"用力.从肌电图得知:熟练的标枪运动员的神经和肌肉的协调性特点是,投掷者的腿和投掷臂的生物电由预备阶段过渡到结束阶段不断提高,到最后用力时达到最大的活动.在超越器械时,三角肌因放松拉长暂时降低了活动范围,在最后用力时才作强有力的收缩.背阔肌和胸大肌在最后用力时活动范围不大,因而在投掷标枪中不起重要作用.最后用力时,左右股直肌的生物电活动更为强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参加CUVA甲级赛的长春师范大学女子排球队10名主力队员正面上手传球时上肢表面肌电信号的测试,分析上肢肌肉的放电顺序及大小,以此来指导排球运动员进行科学的训练.采用DASLab10.0表面肌电采集仪,对每名受试者在3m、6m间距下正面上手传球时进行上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采集,利用IBM SPSS stastics19系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结果显示:在正面上手传球时上肢肌肉的激发顺序分别是斜方肌上束、三角肌前束、肱二头肌、旋前圆肌和肱三头肌,其中三角肌前束放电量最大,贡献率最高.不同距离正面上手传球上肢发力大小和放电顺序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距离传球并不影响上肢肌肉发力顺序和用力大小,建议排球运动员日常训练中重点锻炼三角肌前束,加强正面上手重复性传球练习来提高传球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1)建立量化分析肌肉协调性的方法;2)分析肌肉协调性对运动技术的影响。研究方法:以我国六名优秀20 km竞走运动员研究对象,同步采集运动员在3.6 m/s和4.3 m/s直线运动时膝关节角度与股二头肌和股直肌表面肌电信号,并建立了肌电时序特征的定性分析和肌电数组和肌电模型相关性的定量分析肌肉协调性的方法。研究结果:股直肌和股二头肌在肌电的时序特征上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特征,而且二者的肌电数组和肌电模型与膝角相关性较高(r>0.70),但运动员间肌电模型一致性较差(r=0.339)。结论:1)本研究采用的对竞走运动中股直肌和股二头肌肌电时序的相关性分析方法是可以作为一种分析肌肉协调性的手段。2)竞走速度的提高引起了股直股和股二头肌的协调性下降。对膝关节技术的影响表现为:摆动腿在后摆阶段时膝角增大、着地瞬间膝角减小。  相似文献   

12.
正手击球是网球重要的技术之一,目前对于网球技术动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发球方面,而对正手击球研究较少。利用表面肌电技术对北京体育大学6名优秀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动作进行测试,研究结果发现:1.正手击球动作最先发力的肌肉是斜方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三块肌肉,三角肌前部、腓肠肌、胫骨前肌和斜方肌用力时间比其他肌肉长;2.主要用力肌肉是肱二头肌、斜方肌、三角肌前部、肱桡肌以及胸大肌;3.研究结果表明表面肌电测试分析技术可以用于诊断网球击球动作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高水平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摆动技术表面肌电(sEMG)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表面肌电遥测和高速摄像同步测试方法,结合功能解剖学知识,揭示我国部分高水平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摆动技术肌肉活动特征.结果表明:短跑途中跑摆动技术肌电特征表现为明显的时序性,肌肉间的收缩具有高度协调性.在完成摆动技术动作中,折叠前摆阶段,阔筋膜张肌、股直肌等屈髋肌以及胫骨前肌是参与活动的主要肌群;下压着地阶段,臀大肌、股二头肌长头、半腱肌是参与活动的主要肌群.在专项力量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应结合髋关节屈伸肌群的发力范围、发力特点,优选专项力量训练的手段,以提高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4.
运用录象观察、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对散打摔法进行界定和分类的基础上,就其运用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1)散打的摔法可以分无把位摔法和有把位摔法两类;2)有把位摔是散打比赛中常用的摔法主体;抱腿类和抱臂夹颈类是常用的有把类摔法,勾踢腿类是无把类摔法的运用主体;3)有把类摔法中,夹颈过背、夹颈别腿、抱臂踢摔是常用的抱臂夹颈类摔法;抱腰搂腿和抱腰后折是常用的抱腰类摔法;下潜抱双腿、下潜抱单腿和接腿下压是常用的抱腿类摔法;4)无把类摔法中的运用主体是勾踢摔。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跳跃类和负重类肌肉力量训练方法对肌肉力量的影响特征,实验将22名大学体育专业男生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两类不同的力量训练方法训练下肢肌肉力量。通过测力台和等速肌力测试系统采集实验前后下肢的动力学数据和关节肌力矩数据。研究结果显示,两类不同的力量练习方法都能够使肌肉力量得到提高,但是在力量增强的特征上有所不同。跳跃类练习方法主要以肌肉的储能能力和快速肌力的提高为主,而负重类练习方法主要以肌肉的向心收缩能力和绝对力量的提高为主。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测量等方法对负重半蹲快速起练习进行表面肌电测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负重半蹲快速起练习主要能够训练的肌肉为股四头肌、腓肠肌。教练员要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才能使训练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为测试与分析胡海龙在掷不同重量标枪时最后用力阶段的肌肉用力变化特征,运用表面肌电和摄影技术对不同重量器械下(700 g、800 g、900 g)的12块肌肉的用力程度、持续时间、RMS以及IEMG进行描述与分析。结果显示:胡海龙在最后用力阶段躯干和下肢肌群用力程度大于上肢肌群。背阔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和半腱半膜肌、腓肠肌是胡海龙最后用力主要发力肌肉。掷重枪对上肢专项力量训练有一定意义,掷轻枪可以加快出手速度。随着专项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胡海龙应在竞赛期(前)适当加强重枪训练的比重。  相似文献   

18.
选择八种常用手段,将三种双腿跳跃练习进行组合,另把五种单腿跳跃练习进行组合,对两组14名跳跃项目运动员进行8周的训练,获取了5项身体素质和BIODEX等速测力仪及KISTLER三维测力台的各项指标训练前后的测试数据.实验研究发现,不同的力量练习手段对人体作用是不一样的,轻负荷、重负荷、单腿练习、双腿练习对人体肌肉的影响有各自的特异性.因此,在力量训练中,选择正确而有效的手段和适宜的运动负荷与强度,把各种不同手段进行合理组合,才能求得最佳的综合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9.
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着地瞬间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运动学、肌电图学等研究方法,结合影像解析法,对天津市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动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着地瞬间采用较为明显的"屈腿着地起跳蹬伸技术",到最大缓冲时刻,支撑腿膝角为139.17°,处于合理的蹬伸范围,但在离地瞬间支撑腿膝角明显小于国内外优秀女子选手,且差异具有显著性;在肌电图方面,半腱肌的用力程度始终是最大的,并且臀大肌、腹直肌、胫骨前肌和股内、外侧肌在跨步跳的踏跳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优秀女子武术运动员膝关节肌肉力量的特点.方法:采用等速肌力测试方法,对四名优秀女子武术运动员左、右膝关节进行慢速60°/S和快速240°/S的屈、伸进行定量测试.结果:在60°/S和240°/S测试中,四名运动员屈肌群变化不大,而伸肌群下降较多.相比60°/S测试,在膝关节快速屈伸过程中,膝关节最佳用力角度出现的更早.结论:戴和刘膝关节力量发展较好,屈、伸肌力量和两侧关节同名肌力量发展较均衡,呈现出专项特点.而周的异侧同名肌群比差异大于10%,需加强右侧膝关节股前肌群的锻炼,宋的左膝关节屈肌群需要加强爆发力的练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