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松绪金 《武当》2008,(12):19-20
杨式太极先师杨澄甫在《太极拳十要》中论述“上下相随”时认为,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练习谈》中强调“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说明脚的步型步法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根基是脚的功夫,是步法。  相似文献   

2.
皮传琼  杨伟丽 《武当》2014,(10):22-24
(接上期)七、关于上下相随原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随之动,如是方可为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矣。” 讲解:“神领,眼到,手到,足到,身到。”这就把上下相随具体化了,形象化了。走架时,每一个动作都要“一领四到”,协调完整。即《拳经》上说的“一动无有不动”。推手时更要做到“一领四到”,才能有粘黏连随,不丢不顶的圆活之趣。  相似文献   

3.
<正>技击是太极拳的本质,是太极拳的最主要的功能,太极推手是太极拳技击的实战性训练,是练习“听劲”和达到“懂劲”的必然途径。当然,太极拳推手技术的基础是拳架。当拳架练至身法没有缺陷,能够做到劲力由脚而腿、而腰、而手一气贯串,通达顺遂;以及腰为主宰,周身一家,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就为推手技术的运用奠定了基础。练习拳架是体,练习推手是用。由体到用,由用到体,体用结合,循环往复,才能长功夫。  相似文献   

4.
经典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五行运行皆在步,一身要基定于足",由此可见,走步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杨式太极拳先师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练习谈"说"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说明走步的脚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传统杨式太极拳在盘拳时脚步走弧形,忌直来直去、走直线步。弧形步由曲而伸,缓缓踏出,足尖由下垂渐渐变动上翘,脚跟先落地,然后足掌和脚尖落地,全面落实(左右横行须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5.
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五行运行皆在步,一身要基定于足”;拳谚也说“步不稳则拳乱”,这些都充分说明,走步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步法动,全身才能动;步不动,其他无从动。否则,定会被动失势。  相似文献   

6.
祝大彤 《武当》2001,(5):16-17
习太极拳之道,一定要按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及阴阳学说规范动作进行,不得有随意性。因为修炼太极拳不是操练招法,而是动静相兼,身心双修之内功。周身内功相合、上下相随,而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身形不可出现凸凹、断续、缺陷之忌,手上顶、偏、丢、抗则心里明白但又难以克服的毛病。提倡修炼者行功练拳要循规蹈矩,遵道而修。更为重要的是自然,自自然然,轻轻松松。  相似文献   

7.
周英南 《武当》2014,(8):16-18
关于太极拳,杨澄甫宗师有一句简明扼要的论述,他说:“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见《郑子太极拳十三篇》,1947年版)。又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谓手必要相随,不可自动。”  相似文献   

8.
李玉华 《武当》2006,(6):14-14
拳论上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气益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这段精辟的论述,为我们指明了练习太极拳的要领、方法以及准则,其要点,在“总须完整一气”这一句上。实践中往往因为做不到一气(用现代的话说是一致),结果是五花八门,有的练拳者虽练拳多年,套路也特熟,但行拳始终无力,甚至走了形,掉了样,外界称之为太极舞或是迪斯科,没有一点太极拳的韵味,这里谈谈我们自己的练拳体会。  相似文献   

9.
高德明 《健身科学》2006,(12):33-34
连贯圆活掌握太极拳的正确姿势,练拳做到心静体松,只是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是否做到周身协调,圆满连贯,才是衡量太极拳功夫,表现太极拳神韵的重要依据。太极拳演练中所要求的“连贯”,其一是肢体的协调一致,即“节节贯穿”,肢体的协调,是上肢与下肢的协调,四肢与驱干的协调。肢体的协调必须以腰为轴,上肢动作则以腰带背,以背带肘,以肘带手。下肢动作则以腰带胯,以胯带膝,以膝带足。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内要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要做到“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  相似文献   

10.
张绍义 《武当》2012,(1):18
内家拳有"形意拳、八卦腿、太极腰"之说。此说高度概括了内家三门各自的武术精华。可是习练太极者并非都会用腰,关键在于每个人练功是否得法。练太极拳如何用腰,对初学太极拳的人来说,颇有难度,需要明师言传身教,待把动作练熟后,仔细地琢磨体悟。现从杨式太极拳中选取几式为例,谈一谈本人练拳用腰的方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1.
祝大彤 《武当》2001,(9):16-16
太极拳技艺讲究手、眼、身、步、心、神、气、意四法四功。步即脚,这是拳之根本。以吴式杨禹廷83式太极拳为例,83式拳由326个动作组成,其中有163个阴动,163个阳动。一套拳练下来,326个阴阳变化,在脚下一个也不能多,一个也不能少。在太极拳修炼过程中,实脚为阳,为重心脚;虚脚为阴,为非重心脚。如何操作呢?即实脚要实足,以支撑全身的重量;虚脚要虚净,须净得“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相似文献   

12.
殷光远 《武当》2005,(6):14-15
太极拳的单腿支撑动作,在陈、杨、孙、吴、武式传统太极拳及社会上广大中老年人演练的竞赛套路中,都有单腿(左或右)支撑的运用,而单腿支撑的好和否,则直接影响整个套路的舒展大方、美观、健身及技击效果。现仅以传统杨式太极拳及以传统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创编的40式竞赛套路和24式简化太极拳竞赛套路,谈谈如何掌握练单腿支撑的稳定性。修练单腿支撑的稳定,首要的是加强底盘功夫的锻炼,如一代太极拳大师李雅轩师爷所教导:"两腿如厢底下之大盘簧,要有很大的松弹力;又如载重之舟,漂浮于江面,沉重而又有动荡的样子,所谓动荡不是自动,而是水涛之动而  相似文献   

13.
樊振 《武当》2013,(11):24-25
武术中评价拳法的谚语日:“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这说明,走步是太极运动的基础和先导。太极拳强调劲起于脚跟,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而手,上下相随,完整一气。所谓下盘决定上盘,步法对,身法才对。否则,根基不稳,地动山摇。因此,增强脚上的功夫,练好太极走步十分重要。那么如何习练好太极走步呢?笔者认为,除平时打好马步、弓步、丁步、虚步、仆步,独立步、进步、退步、横步、斜步、跟步、垫步等步型步法基础,加强桩功、行步锻炼,  相似文献   

14.
林俊岸 《武当》2015,(2):28-29
(接上期)二、杨式太极拳之风格与陈式太极拳完全不同,没有传承关系对太极拳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拳架风格、练功内涵及功用技击完全不同,说杨式太极拳传自陈家沟,杨氏门人也都疑虑不解。于是有人便编造说,杨禄禅为了教授王府公子,故将刚猛之陈式太极拳改成轻绵绵的太极拳,此纯属主观臆测。杨禄禅在未去北京教拳时,其拳便被家乡百姓称为"绵拳",何来改拳之说。杨式府内派太极拳公之于世,其传言不攻自破。府内派十套拳,并无一套与陈氏  相似文献   

15.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名家信箱》栏中刊登了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先生答新疆乌鲁木齐市李岐山的来信,称:“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都是杨澄甫先生最后定型传授的,也就是杨式太极拳大架。当年,杨澄甫先生在教拳的时候,传授了许多外姓弟子,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外传’。由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所以,我认为杨式太极拳不存在‘内传’和‘外传’之说。”  相似文献   

16.
周英南 《武当》2011,(7):16-18
(接上期)三、手法、招式杨式太极拳的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指间稍离,掌心稍窝,五个手指基本在一个平面上。(手法说明,《拳书》第7页)关于杨式太极拳的掌,拳家们的要求不尽相同。有的说手指自然张开,微曲……;有的说手指向掌心侧微曲,不伸直……等等。拳论日:"其根在脚,发于腿,  相似文献   

17.
王继振  刘羽羽 《武当》2014,(9):62-63
2014年4月,《武当》杂志刊登了唐才良先生的《谈谈太极拳的统一问题》一文。文中提到了老前辈濮冰如指出的24式太极拳移动脚跟的问题。杨式太极拳以脚跟为轴,脚跟是不该随便移动的。杨式太极拳拳理的最高要求即是“根基在脚”,这是不争的事实,说的在理,强调的有说服力。褚桂亭先辈谈到,杨澄甫宗师当年对初学太极拳的学员,要求他们周身放松,身正体顺,目光平视前方,步稳,含齿颈上顶,自然呼吸,用意不用力,对身体功架及脚跟虚实变换的要求非常严格。  相似文献   

18.
《武当》2004,(7):62-62
2005年,是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成立20周年,也是学会创始人赵斌先师百岁诞辰纪念。我会决定举办“2005年杨式太极拳西安邀请赛”暨“杨式太极拳主要传人联谊会”,欢迎海内外拳友光临。大会基本方案如下: 一、主办单位:西安市武术协会、(香港)中国武术国际交流中心、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兼任承办)。  相似文献   

19.
我因品铮介绍,认识北京陈惠良前辈,经陈老引进,幸缘得尊仰李琏老师演练吴图南大师所传"少侯太极小架",但见腰轴一转,身轻如燕,真气内动,沾黏鼓荡。拳如迅雷疾风,风回连绵,气势圆满。其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上下相随,浑然一体。此动中求静,专气致柔之功,非具深厚气劲不可。鄙人叹为观止,归来台北即赋七律一首:  相似文献   

20.
陈雄 《武当》2014,(9):16-18
杨式太极拳115式大架的肩、腰、胯练习要点,总体来说,就是将站桩功、松腰功、松胯功、太极步及虚领顶劲、开胯圆裆、松腰塌胯、扣胯、垂臀、尾闾下坠、落胯(沉胯)、坐胯、转胯、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气沉丹田等练法融入拳架之中,以腰胯带动四肢,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达到式式身正安舒,动作虚实分明,势势松活沉稳。太极拳手上的动作相对来说容易看清楚,容易看明白。太极功夫不在手上,而在丹田和腰腿。习练太极拳,其肩、腰、胯的运动既难以看出来,又不好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