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浩 《教书育人》2003,(11):15-17
自1978年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在教育理论研究中,关于教育功能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关注的课题.正如叶澜先生所言:"教育功能问题,从实践的角度看,是一个既古老,又‘时鲜'的问题."说其古老,是因为作为人类"有意为之"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自其诞生伊始,就必然伴生出"教育能为我们做什么"的功能问题;说其"时鲜",是因为在人类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始终在发生着影响作用,而这种影响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下又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教育的功能问题始终能够吸引众多研究者的目光.  相似文献   

2.
尊重老者如同慈爱幼者一样,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社会学同题。说它古老,是因为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此问题也就随之而产生;说它年轻,是因为人类社会即使发展到了现在或将来,也还有不少新的同题需待研究、需待解决。  相似文献   

3.
教育概念的历史考察和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什么?”这个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位研究者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同,选择认识教育概念的出发点不同,也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答案。但概括起来可分为社会和个体两种角度,并区分为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三种界定方式。每一次新的回答都是对教育的又一次新的理解,不断丰富着教育的内涵。纵观教育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演变,始终有一点是共通的,即教育是一种培养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4.
“诚信”,这个既古老而又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词,可以说,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说它古老,是因为自有了人类文明,就有了关于“诚信”的话题。说它具有现实意义,是因为无论任何时候,无论世界上任何地方,“诚信”都是关乎个人、企业、组织、民族、国家存亡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5.
教师道德是一个既古老又全新,既沉重又紧迫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自有教师这个职业以来,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必然要与学生和社会发生一系列的利益关系,逐渐产生和形成了特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体系。说它全新,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传统的师德规范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说它沉重是因为教师道  相似文献   

6.
教育学的难点在于其中内在的矛盾,中国教育研究中又存在非同一般的特殊矛盾。其一,教育学双重功能的冲突,实际上是因为科学理论与实践教育理论的区别而产生的逻辑鸿沟。其二,教育学研究对象中的内在矛盾,即“教育”与“教养—教学”之间的逻辑鸿沟。其三,对具体的“教育”进行客观的研究较为困难。其四,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理论性质不同,解决的是不同的“教育问题”。其五,在各种教育价值学说中,往往各从某种价值取向出发,重新定义教育,以致如今每一个基本概念都有多种“定义”或“拟定义”。其六,科学的教育研究是从大量教育事实中抽象出逻辑范畴,进而形成概念系统,再以逻辑范畴为比较项重新解释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文化中的教育现象。其七,中国教育学何时越出“西学东渐”时代依旧是“教育学的迷茫”。  相似文献   

7.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没有一种古老的活动,能像教育那样,让人类对其产生的结果倾注如此多的祈盼,对其所引起的效应给予如此大的关注;而从工业化社会以来,也很少有一种技术,能像信息技术那样,唤起人类如此高昂的热情,激发着整个社会对未来的想象力。”信息技术促使教育的方方面面都经历着变革性的发展,教师作为其间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值得我们细致考量。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应该说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论题。说古老是因为:以教育来养成全面和谐的作为社会之人的基本优良品质,这种观念古而有之,且渊远流长,持续至今。说新鲜是因为:近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再次的忽而片面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忽而片面追求智能、升学教育等大起大落、...  相似文献   

9.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没有一种古老的活动,能像教育那样,让人类对其产生的结果倾注如此多的祈盼,对其所引起的效应给予如此大的关注;而从工业化社会以来,也很少有一种技术,能像信息技术那样,唤起人类如此高昂的热情,激发着整个社会对未来的想象力。”信息技术促使教育的方方面面都经历着变革性的发展,教师作为其间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值得我们细致考量。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人学的教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人学的教育学”,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命题。说它古老,是因为自从有了教育,人便是教育永恒的对象;说它年轻,是因为随着当代人学内涵的日益丰富,它又被赋予了许多新的意义。它似乎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命题,但目前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又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教...  相似文献   

11.
历史借鉴问题是史学产生之后,人类社会的永恒命题,它既古老而又年轻,说其古老,是因为在史学的童年时期,这个命题就被提出.《尚书·召诰》言:“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诗经·大雅·文王》提出:“宜鉴于殷.”唐代,史学功用的命题用语首先被使用,唐太宗李世民在《修晋书诏》中感叹地说:“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唐代著名史学批评家刘知几在《史通·史官建置》中则言:“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哉!”说其年轻,是因为时至今天,史学界仍然在研究、探讨这个命题.  相似文献   

12.
<正>有个一岁半的儿童发现他的大脚趾从袜洞里伸出来,他指着扭动的脚趾笑着说:“海龟!”中国人常说以“引狼入室”比喻将坏人引到身边,英国人和美国人则常说“set a foxto keep one's geese”(引狐狸来看鹅)。“兴”与“隐喻”在人类艺术宫殿里居位显赫,可称是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天使。说其古老,因为追溯它们可到几千年以前,它们伴随着人类艺术的诞生而诞生。说其年轻,是因为它们在几千年漫长的文学史发展中久盛不衰,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迷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中学历史教育目标是什么 ?这是一个既古老又全新的问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关于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目标早有定论 :历史教学的目标是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说它全新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叩响了人类社会的大门 ,新时代的到来必将引发人类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革。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 ,当我们反思中学历史教育目标时 ,更感到它的笼统、空泛和涵盖面的不足 ,对中学历史教育才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位。作为一门纯粹的人文学科 ,中学历史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确定为学科教…  相似文献   

14.
一、从历史借鉴的命题说起 历史借鉴是史学产生之后,人类社会的永恒命题。它既古老而又年轻,说其古老,是因为在史学的童年时期,这个命题就被提出:《尚书·召诰》言:“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  相似文献   

15.
吴晓玲 《教育科学》2006,22(1):26-30
自近代我国引进教育学以来,“失语问题”与“失语研究”一直在教育科学发展的征途中行影相随。失语问题与失语研究之间形成的张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我国教育科学发展的一种动力。笔者在本文首先对它们进行历史梳理,概括出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科学失语问题表现出来的现象,以及当时研究者们分别针对其所做的“失语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试揭示“失语问题”与“失语研究”背后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6.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的基本理论有“人地关系论”、“区位论”、“行为论”等等。其中“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客观的关系。不论是采集狩猎的原始社会还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时刻也离不开自然环境,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人地关系理论就是对这种客观关系的主观反  相似文献   

17.
<正>环境问题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说它是个老问题是因为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环境问题就已经存在了。说它是个新问题是因为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的焦点话题,环境问题的复杂化使其治理愈发艰难,如何治理环境成为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尽管在环境治理中主权国家在其中扮演着主导性角色,但其他非国家行为体愈来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环境非政府组织就是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三百年)成书的《禹贡》中的“九洲说”、“五服说”就已经形成了从经济角度出发的、比较完整清晰的区域研究和开发整治模式,至今仍有理论参考和利用价值。说它年轻,是因为:第一,区域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二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诸多世界性问题的不断出现,区域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有关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研究日益丰富和深入,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和学校日益增多,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学习型组织理论内涵丰富,对这一思想宝库应深入开掘,不断有所发现。本文试从人道主义和人性的角度予以探讨,以就教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研究者和学习者。一、人道——企业管理之道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高举人道主义旗帜以来,人道主义就成为近代人类社会进步的主旋律,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也影响着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一部百年企业管理史,可以说始终贯穿着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20.
教育本质研究的若干方法刘伦钊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就教育本质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产生了很多既有影响又彼此分歧的观点,如“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重属性说”、“特殊范畴说”、“实践说”等等。旷日持久的理论论争,并没有使人们达成对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