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俗语云:“一代穷,二代富,三代挺胸大揭肚,四代拆屋卖庭柱。”短短的几句话,精警形象而深刻地描绘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乃至一个集团由兴而衰的过程历史,其中颇蕴哲理。第一代人贫穷,但不甘贫穷,不被贫穷所困,穷则思变,穷则奋斗,他们凭自己的一双茧手,一个智慧的脑袋,尝尽千辛万苦,踏遍千山万水,遭遇千难万险,想出千方百计,摆脱了贫穷的羁绊,开创出新的天地。他们创造出财富,创造出声誉,创造出人格,创造出尊严。他们还来不及欣赏一下用劳苦浇灌出的胜利之花,还来不及品尝一下用艰辛培育出的成功之果,他们心力交瘁地倒下了。  相似文献   

2.
知识象海洋一样深广,要想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并摄取几朵瑰丽的浪花,就必须有强烈的求知欲.求知欲是一种对科学化知识的需要,它又往往是同兴趣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当一个人对某种活动(学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并且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而决不会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兴趣和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的出现密切相关,在感兴趣的情况下所学的东西常常能够迅速而牢固地掌握.孔子曾说过:“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也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3.
三国时,曹于建七步成诗,古今称誉,历来传为美谈。唐朝开元年间,零陵人史青,一次向唐玄宗上表自称,“臣五步之内即可成诗”。唐玄宗见表当即诏之,以《除夕》为题,命史青作诗,史青稍加思索,即吟:今夜今宵尽,明天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摧。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玄宗听了,大货其才,当即授以左监门将军之职。相传,北宋大臣寇准从小天资聪敏,人皆称为‘神童”。一天,其父大宴宾客,饮至正酣时,有一客人提议说:“闻令郎善诗,请即席吟哦一首,如何?”主人乘酒兴答道:“好吧,让孩儿作诗助…  相似文献   

4.
自学课本“三想、三要、三结合”泊头市光明小学郭瑞英现代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再是强调学到什么,更主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学习。数学教师不应只教给学生一些书本上的知识,而应着力指导学生自己会学,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在数学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  相似文献   

5.
【题解】商汤王是商朝的开国之君,他与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并列,人们称赞他们为圣王。夏桀王与后来的商纣王、周厉王、周幽王等为伍,是著名的暴虐之君,也是亡国君王的代名词。成语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说的就是夏桀王与商纣王这两个暴君和亡国之主。成语又有“助桀为虐”“桀犬吠尧”“桀纣之主”,就是从夏、商两个亡国之主的历史演化出来的。这里讲汤王灭夏。  相似文献   

6.
在煤荒、电荒大面积告急尚未解决之时,油荒又接踵而来。一切似乎在突然之间来临,而且反差之大和变化之快令人难以接受。中国是最大的产煤国,但是现在却出现了进口煤炭的现象,而且这种情况还蔓延到产煤大省山西。  相似文献   

7.
曹林 《语文学习》2023,(4):9-15
<正>评论写作很多时候就是“看见简单并怀疑它”“寻找复杂并使之有序”——“序”是什么?是评论的结构,即构建一个让读者能迅速掌握的文本和价值秩序。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文章的结构有很清晰的定位:“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  相似文献   

8.
“三百千”虽然是古代的童蒙读物,但对今天的写作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主要表现为取材贴近生活,善择典型;结构上句式承转灵活,篇章富于变化;技法上视听并重、音韵爽朗。这些特点对写作来说,有如何选材,怎样成篇,既要写有形之文,又要写有声之文等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一个新的集体里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每个同学都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希望自己所在的班级是一个优秀的团结的集体。对新建班级而言,由于处在一个全新的环境,彼此间不了解,许多同学都会有一种孤独无助感。因此班级组建之初,强化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认同感,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江南是温婉的小桥流水,西北是粗犷的黄沙戈壁,西南是秀丽奇美的彩云之南,那么,东北则是浑厚大气的白山黑水。这里,曾是荒芜的北大荒,这里,现正是中国的“粮仓”“重工业之都”。东北是朴实的,他从不用言语为自己编织一套炫目的新装,但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教育,  相似文献   

11.
新教材第一、三册板书设计□江苏江都市滨湖中心小学刘红霞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图文并茂,符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设计板书,则可体现低年级课堂板书“简明扼要,直观形象,重点突出”之特点。以新教材一、三册为例:1.《小猫种鱼》...  相似文献   

12.
一、细细品味,挖掘情趣情趣,即情调趣味。挖掘情趣美,在散文、诗歌的教学中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常常发现一篇篇意境优美的散文,学生读起来却索然寡味。其中理由就是不能充分感受、体味文中的情趣,不能把自己融入到特有的感情氛围中去,当然也就不能领略到文章之美。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试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这个问题。《故》文是一篇著名的抒情散文,情调甚浓,把作者眼中独具韵致的北国之秋描绘得淋漓尽致。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景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  相似文献   

13.
提高大陆的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教学质量,要做到三个“垂范”:一、选好华文文学中的“垂范”之文;二、参考华文文学研究作品中的“垂范”之史;三、授课者要成为教学华文文学的“垂范之师”;要做到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平行比较与影响比较;要达到王国维所讲的“三个境界”。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之根本是思想道德素质,它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决定人才素质的质量和水平。文化专业素质则是体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强有力的保证。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一、细细品位,挖掘情趣 情趣,即情调趣味。挖掘情趣美,在散文、诗歌的教学中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常常发现一些意境优美的散文,学生读起来却索然无味。这其中理由,恐怕就是不能充分感受、体味文中的情趣,不能把自己融入到特有的感情氛围中去,当然也就不能领略到文章之美。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试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骈散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骈散问题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骈散美学形态不同,散文以阳刚之气为长,骈文以阴柔之美擅胜;其次,骈散各有所宜,散体适宜叙事,而骈体擅于景物描写与铺排,并宜于场面气氛之渲染;再次,骈散相辅相成,骈体所需的疏逸畅达之气,明朗淳厚之风可由散体弥补,散体所缺语意典雅含蓄之美,词采鲜明突出之美,形式与声韵之整齐与和谐美,可由骈体弥补。总之,骈散结合,相辅相成是提高文章表现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刘洪 《教书育人》2004,(11):13-13
“校园儿童的成长,乃是这个世界希望之所在”。古犹太经典《塔木德》上的这句话,成为今天以色列教育的重要指针。一些以色列教育学家提出了儿童4岁入学的改革计划。  相似文献   

18.
读《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5期排义三同志及同年第9期张桂芬同志文章,本人也想就侯赢之死谈谈自己的看法。携义三同志认为,焕生之死“是为了保全自己名节”。因候生参与了窃符救赵的谋划。信陵君“尚且因窃符杀将而不敢回国,何况区区一抱关者呢?纵使侯赢不自刎,到头来,迟早也会被发怒的魏王处罚,轻则受牢狱之苦,重则斩首示众。人生难免一死,与其绳捆索绑,延颈遭戮,屈辱而死,惹人耻笑,何不‘向风刎颈’,壮烈献生,名节两全?”明代的陈典也曾说:“侯生自到固侠烈之概,亦料魏玉知公子谋皆夷门学画,势必收而洗之,故宁自杀以…  相似文献   

19.
学界有李煜、陈子龙、纳兰性德三人乃前生后身之说,这源于三家词风相近:创作上皆感兴蕴发无端、擅长小令,欣赏上宜浅又宜深,皆具有皭然不滓的纯真之美、似曾相识的共性之美、风神超逸的感伤之美等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20.
汪永泰 《教学月刊》2005,(4):49-51,56
2004年有多套高考试题涉及到基因突变、密码子和氨基酸之关系等问题,因为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来实现对性状的控制是遗传学的核心问题,是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较好素材。结合基因突变和基因的表达能有效地考查学生对基因、密码子和氨基酸三者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结合这方面的知识,可以设置多种情境来挖掘课本中的隐含信息,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