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播学的一些理念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就已在中国传播,由于历史的原因,传播现象的研究中断了近30年。1978年,中国大陆学人得以公开知悉传播学,1982年召开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1999年以后进入持续的引进、研究的高涨期。随着近年传播科技的迅速发展,传媒形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也因此成为中国传播学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笔者认为,中国传播学研究要有全面长足的发展,需要在研究方法上尽可能兼顾本学科三大学派各种方法;需要将研究话题相对集中;课堂教学要全面向学生讲述传播学各个学派、各个方面的知识,能够解释网络时代的传播现象,不能仅以大众传播学替代广义的传播学。  相似文献   

2.
传播学是 80年代初从西方引进到我国的。 20年来,传播学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引起不少争论。本文试图对这一方面作一简要综述。传播学和新闻学的产生  关于“传播”一词,《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作了如下介绍:  “传播”是英语 communication一词的汉译,它的主要意思是思想、观念、意见的相互交流。 communication一词源出于拉丁语 communis,意即共同分享。因此,传播就是与人共享信息、观念、意见的过程。  关于“大众传播”和“大众传播媒介”,美国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著、 1982年出版的《人、讯息和媒介…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引进并开展传播学研究已近 2 0年。 2 0年来我国在传播学研究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共分 3部分 :1 .历史回顾———我国传播学经历的曲折发展之路 ,着重分析了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的历史意义 ;2 .主要成果———作者没有一一罗列近 2 0年出版和发表的反映传播学研究显形成果的大大小小的著作和文章 ,而是从传播理论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来看传播学对我国新闻工作和新闻工作者的影响 ;3.走出误区———中国传播学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也在某些方面走入了误区。这是影响我国传播学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障碍。只有走出误区 ,中国传播学研究才能进一步发展 ,其影响才能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4.
传播学引进大陆已经20多年,国内的传播学研究者为了使作为舶来品的传播学进行本土化,在概念界定和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近年来,国内传播学界开始思考传播学的危机、范式内容和学派,检讨北美主流经验主义学派的不足,注意批判学派从欧洲向北美的扩散,认真研究正在崛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  相似文献   

5.
"本土化"呼声已渐渐退去,而西化风气越来越盛,中国传播研究陷入了困境。本文梳理了我国传播本土化思潮的起因、发展和演化过程,分析了"本土化"的涵义,评估了它的价值、不足和现实意义,并综合20年来对中国传播学的各种批判和建议,强调了本土意识和本土问题研究是中国传播学走出困境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6.
2007年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学研究新方法与新途径探讨、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反思和探索、外国传播学理论研究与再阐释、跨文化传播研究诸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传播学引进和发展30年来的研究现状,其中呈现了可喜的"三个转向",同时也表现出令人遗憾的"三多三少".  相似文献   

7.
从文献计量学看我国传播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传播学界把中国大陆传播学的发展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即介绍引进阶段、探索发展阶段、创新评价阶段。在创新评价阶段,中国的传播学学者们对传播学作了大量创新评价研究。本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将我国近7年来有关传播学的文献量,刊载该专题论文较多的期刊、主要作者逐一介绍,并就传播学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在为徐宝璜著《新闻学》所作序言中指出:“凡学之起,常在其对象特别发展以后”。网络新闻传播事业在20世纪末的勃然兴起,迅速催生了一门新的新闻传播学分支学科——网络新闻传播学。 一、网络新闻传播学的 研究对象 网络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网络新闻传播。所谓网络新闻传播,简单地说,就是以互联网作为媒介而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一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孕育产生的新型传播形态,网络新闻传播不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充满了蓬勃生机,而且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新闻传播格局,使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迈进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崭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1978—1989年间传播批判学派在中国内地的引进过程,发现传播批判学派在中国传播学引进初期的"失踪",既不是他们从未在传播研究者的视野里出现过,也不是因为中国的学者没有读懂他们的思想,相反,传播批判学派的思想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就得到了注意,并用了相当大的力气去介绍,只不过国内的学者因为从新闻理论的框架去解读它们,低估了它们真正的价值,对它们"视而不见",在传播学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相当奇特的传播批判学派"失踪"现象。针对这个现象产生的观念原因、社会环境原因,本文结合全球化的背景,对中国传播批判学派的发展提出了四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传播学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的,迄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了。20余年来,传播学在我国迅速成长壮大,于1997年被正式确立为国家二级学科,又于2001年与新闻学合并为“新闻传播学”,从而取得了一级学科的地位。如今,传播学在中国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已俨然成为一门显学。当我们回顾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20多年历程时,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传播学者20多年来做了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是美国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派,因为传播学根植于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为传播学的传播效果和传播方法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对芝加哥学派中关键人物的传播研究,解读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信息传播与人类的历史一样长久,但对传播现象的专门研究,即使算上近期理论的准备阶段,也不过百年。传播学形成的社会背景在于19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现在则进入了信息社会,传播学成为显学。传播学的理论准备虽然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但较为直接的理论准备一般认为是20世纪2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随后是40年代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三论")以及60年代的欧洲人文主义。实践准备则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战。作者认为,传播学应该是最具有跨学科性质的学科,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共同构成了它的学科背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美国传播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传播研究基本确立了以效果为主导方向,大致遵循了李普曼在20年代初就提出的控制思想。被美国传播学界忽视的不仅是芝加哥学派有关传播的思考,也包括李普曼的奠基人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回溯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传播学确立效果研究为方向的历史,呈现出其暗合"控制"思想的脉络,并讨论奠定传播学科主流思想的李普曼为何最终没有成为学科奠基人。  相似文献   

14.
传播学角度的博客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初步探讨了博客的概念内涵及特征,对其进行了广义的分类,并从传播学角度研究、论述了博客的传播模式及传播性质,最后对比研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博客中国和中国博客网,以此勾勒出博客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讨了年鉴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作用,指出了我国年鉴文献在生产、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揭示了加强年鉴学术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常松  王慧 《当代传播》2021,(2):48-50
本文对我国的健康传播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梳理后发现,我国健康传播呈现新特点:具有移动化传播介质、新媒体传播平台及互动化反馈渠道.近年来,随着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的增多,相关研究视角发生了转换,危机预警、受众本位、风险沟通成为主要议题.本文提出了健康传播学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勒纳为代表的美国发展传播学一度很受部分中国学者的青睐,认为这是中国传播研究本土化的重要方向.勒纳的发展传播学属于后殖民理论,有着强烈的冷战思维,渗透着强烈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但却成为中国传播学本土化的起点.就这一理论而言,中国学者的“对号入座”体现了我们在学术研究上的功利主义,这种功利主义实际上消解了中国传播研究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传播学视野下的"东学西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传播研究的角度,通过对我国的"东学西渐"的传播环境、传播内容、传者、受者四个传播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一些传播规律,以期对目前及今后我国文化传播活动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镜式、灯式、神话式等三种传播研究方式,认为我国传播学研究存在三种态势,建议我国的传播学研究走“学术趣味”+“现实关怀”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政治传播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使政治传播实践逐渐趋同,这种趋势在全球化的当今更加得到强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梳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治传播学的重要拓展说起,着重强调了比较研究视角对政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呼吁学界对比较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并相应指出了比较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