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把课堂搞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语文教改要做到“死去活来” ;克服一个“死”字 ,追求一个“活”字 ,把课堂上那种死气沉沉的现状 ,变成生动活泼的局面。本文正是讲努力把课堂搞活的五个要点  相似文献   

2.
目前有些语文教师忽视了语文活动的板块,即使搞些语文活动也只是走过场而已,甚至把语文活动搞得死气沉沉,无趣无味。笔者认为,语文活动要的就是“活”的效果,要活字当头。  相似文献   

3.
课堂死气沉沉,似乎是很多语文老师的心病。著名教育家刘国正曾说:“语文教学要追求活。”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  相似文献   

4.
许多当过班主任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对学生管严了,易把学生管“死”了,要么班级死气沉沉,难以  相似文献   

5.
赖小宜 《教师》2011,(23):73-73
在教学中常常看到,教师的一个指点,让学生们点头称是;一句话,使学生发出会心的微笑;一个动作,使学生豁然开朗。还可以看到学生始终目不转睛地盯住教师,聚精会神,倾耳细听。这不能不说是讲究教学艺术的结果。所以有人说:“听好的教师讲课,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有的教师,备课认真、教案详细,但方法呆板、语言干瘪,照本宣科,淡而无味,把课堂搞得死气沉沉,把学生讲得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高考作文备考就是一个死招——高仿真写作训练。这一招不仅把高三作文备考搞得死气沉沉,效率极低,就连高一、高二年级也是高仿真写作训练,高考考什么类型的作文,高考怎么要求,一线教师就压着、逼着学生整天死写、死练、死考,从高一年段一直这样考到高三年段。这种高度仿真化、极端应试化的作文教学,不顾学生的思想素养、人文积淀以及写作能力的实际,把  相似文献   

7.
在现有的高考和语文教学模式下,高三语文复习课是比较难上的,学生由于到了高三,大都在“抓紧时间”,课堂上也变得死气沉沉。再加上课堂所讲的内容都是复习旧东西,或者是讲评练习,学生的积极性很难得到发挥。如何改变这种死气沉沉的情况,从而提高语文复习课的活力是本文作者探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传统语文教学中“注入式”、“填鸭式”的弊端在于教师根据自己一厢情愿的理解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权利,扼杀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导致本应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解放课堂,让学…  相似文献   

9.
<正>一、学生为本,实现师生平等对话20世纪的语文教学经历了从"知识本位"到"智力本位"的过程。语文教学的重点一度表现为以知识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把自己已有的知识强行附给学生。课堂上普遍采用"粉笔加开讲",教师就教材教教材,经过老师的分析、咀嚼、着重字词句段的分析和听说读写的机械性的训练,见文不见人,会让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教学的固定模式让课堂变的死气沉沉,忽略了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存在。在这种局限的课堂中,学生成为可怜的倾听者,谈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语文园地二》的“我会连”、“读读比比”、“我会找”、“读读说说”四道题。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时通过创设情境,把四个习题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用赞赏的态度,把学生领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去感受语文。玩中学,学中玩,让《语文园地》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教学目标1.巩固汉语拼音,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鼻音和边音,读准字音。2.比较形近字,进…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说,没有生活味的课堂是死的课堂,没有生活味的语文是死的语文。生活语文,就是从生命认识论的高度审视语文教学,从“生命意义”和“生成论”的意义上来把握语文教学,将学生学习语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有如下描述:“阅读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等等。新课标把学生提到了一个应有的高度,还他们学习主人翁的身份和地位,把学生定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一改过去教师主讲、学生从听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学习效率低下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新课改下的很多课堂都焕发出勃勃生机,学生在学习中主动、积极,有话想说,也有话可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添字漏字读错字这类小错误层出不穷,屡纠不止,回答问题出现偏差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有的教师“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有的教师亲引‘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还有的教师粗暴地指责,削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无论是简单的指正还是粗暴的指责,都不会呈现给学生美丽的课堂,也不会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高中第四册语文《订鬼》练习题,要求学生给《论衡·论死篇》加标点,并作口头讲解。《古诗文译注》是这样加的标点:天地开辟,人皇以来,随寿而死。若中年夭亡,以亿万数。……译文是这样:(自从)开天辟地,有人以来,寿终而死(的)和中年(而死)、幼年夭亡的,要以亿万为单位来计算。……这本书把“若”字译成了“和”字。还有一些教学参考书,把这个“若”字理解成“假如”。因此译为“假如中年死亡的就有亿万人”.  相似文献   

15.
常听教师发牢骚:“这节课学生死气沉沉”“这个班的学生一点不配合教师”,究其原因,关键是教师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让课堂活起来。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场所,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生思维活跃程度成正比。怎样才能让死气沉沉的课堂活跃起来呢?  相似文献   

16.
传统语文教学中“注入式”、“填鸭式”的弊端在于教师根据自己一厢情愿的理解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权利,扼杀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导致本应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相似文献   

17.
孙双金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一书中提到:他发觉语文课上多了三“气”,少了三“气”。一多“死气”课堂上死气沉沉,气氛沉闷,教师教得紧张急躁,学生学得沉闷枯燥;二多“呆气”,学生原本闪闪发亮的Ⅱ艮睛黯然失色,脸上充满迷惑不解的神色;三多“暮气”,十岁左右的少年儿童,本该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可课堂上的学生一个个像小老头似的,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少了哪三种“气”呢?一少“生气”,课堂上很少见学生生气勃勃,神采飞扬,生动活泼的场景;二少“灵气”,很少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眼睛闪闪发亮,充满灵气;三少“朝气”,儿童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本该朝气蓬勃,生龙活虎,但课堂上很少见到这样的情景了。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参加过一些公开课,与孙老师有同感。改变这种现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正>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能把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能把吵吵闹闹的氛围变得宁静祥和,能把昏昏欲睡的学生变得精神抖擞。这一切得益于什么?得益于教师的课堂评价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方面来提高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的"含金量":  相似文献   

19.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当前古诗词教学却处于十分尴尬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对古诗词的基本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其魅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课堂的教学方法比较呆板,课堂死气沉沉。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这将造成古诗词教学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动与静     
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课堂上科学地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的老师比较注重课堂上的“静”,喜欢一根针摔在地上都能听得见的纪律。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孤芳自赏滔滔不绝地讲上四十几分钟,自认为教学效果好,结果会怎样呢?死气沉沉的课堂可能会有不少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思想分心。 而又有些同志片面地强调课堂气氛要充分活跃,认为越热烈越好,课堂上自始至终提问题,讨论不断,或举手回答声、或讨论声此起彼伏,师生忙得不亦乐乎,好像一个竞赛场面,实际上这也是不科学的课堂教学。 我认为一堂成功的课,既不是对教案机械的照本宣科,也不是硬要把课堂搞得轰轰烈烈,摆花架子。而是要不失时机地把握好“动”与“静”的关系,渗透教材内容,开拓学生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