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本文认为,生态世界观是后现代世界观。后现代世界观是西方社会现代化晚期阶段兴起的文化批判思潮。它以反现代性的方式,发挥着优化现代性结构、拓展现代性边界的作用。生态世界观对自然“内在价值”的鼓吹,与对同性恋、女性、儿童、少数族裔、殖民地等“边缘”权利的鼓吹一样,联系着后现代思潮解构现代性社会结构所造成的压抑和专制的努力。儒家价值取向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但由于“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庸”思维方式的影响,儒家的人类中心主义又表现出和西方现代性思维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极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就是不同于现代性思维的无限发展观,儒家认为应该对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活动作出必要的限制;不同于现代性思维的机械论自然观,儒家坚持自然和人的生命世界的亲缘关系,并据此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起伦理性义务。这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使儒家和后现代生态世界观之间具有了相互呼应之处,并为我们从生态世界观的视角诠释儒家思想提供了基本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乐记》不仅肯定了人类拥有的宇宙精神,而且还把宇宙精神转化为人类精神,把满足和谐社会的需要,视为乐的最高价值取向,对文艺提出了应有的更高要求,并由此出发,阐释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对禽兽的审美能力给予了直接的否定,认为“惟君子为能知乐”等,倡导礼乐文化对“口腹耳目之欲”的超越。在人类社会进化史上,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创新永远体现着人类的文化化或文明化的主题,而这一主题的本质内涵,恰恰在于人性对动物性的超越。《乐记》倡导人对于动物性的超越,用礼乐文化来修身养性,“以道制欲”也就成了重要的人生乃至社会主题,以促进人类理性和感性的统一,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齐晓倩 《职业圈》2007,(10X):91-92
“零度写作”方式以文字代替画笔,通过图像的组接述说了一些现象的客观存在,同时寓评价于事实之中,实现了事物中彰显意义的效果。看似图像杂乱无章,但安排其实都是受制于作品的内在联系和最后目标。“零度写作”方式在受到“消解意义”的批评之下,“图像手法”证明了旧的意义不存在并不意味新的意义不再来,更不意味着意义本身不存在,因为固定不变的意义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变化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化致胜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国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  相似文献   

5.
1870年,一位印第安酋长对前来收购其部落土地的白人移民说:“地球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地球。”这句话后来成了联合国教科组织的一个口号。  相似文献   

6.
现代新儒学一方面主张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又对西方现代文化提出了颇为严厉的批评,表现出了立足于儒家思想的基本背景、力图成就一个更为合理的现代性的理论意向。现代新儒学的基本理论意旨,是力图对反于相对主义、平面化和碎片化,以深度整合的方式将作为人类文化之基本形态的宗教、哲学、科学乃至艺术在精神归趋上统贯为一,使之收归于“仁心”。就处理宗教、哲学与科学之整体关系的基本取向而言,后现代主义与新儒家可以说是代表了面对一个相对主义盛行的时代所可能有的两种正反相对的基本选择。如何在这对立的两极之间找到一条“从容中道”,以寻求人类更健康、合理的存在方式,值得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7.
《文化学刊》2012,(4):190-191
新华社2012年7月9日沈阳电(记者李善远徐扬)《文化学刊》创刊五年来,始终坚持以瞩目学术前沿创新使学术界瞩目.因关注重大理论问题让社会关注的办刊宗旨,存主打特色栏目的支撑下,形成了“风格独特化,栏目专业化,文章精品化”的学术品位特点,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8.
志勇 《生态文化》2010,(6):61-62
医学研究表明,人体的酸性化是人类衰老和“百病”之源。因此保持人体的酸碱平衡,是保证每个人身心健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寻雄武 《职业圈》2008,(21):45-46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努力奋斗”。经过多年来党的理论探索,“和谐社会”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重要共识。构建和谐企业,实现健康发展才能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气候问题已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核心议题,将气候变化有意无意地等同于气候暖化,并从而与“减排”联系在一起,就成为了一个涉及人类生存与发展、全球化风险、国际道义与责任以及国家间利益分配和权力博弈的复杂问题。然而,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风险与挑战,  相似文献   

11.
张元才 《职业圈》2007,(6S):81-82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工科类占了近三分之一。从数量看,能满足社会的要求;但从质量上看,存在着不少问题。我国现代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却有着愈益浓厚的“去工程化”色彩:科学(基础科学和技术科钧理论教育日益“中心化”,工程实践传业工程技术)训练逐步“边缘化”,工程实践训练环节由软化、虚化、弱化而走向形式化,  相似文献   

12.
卷首:中国文化,面对21世纪阎纯德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等,多为此一时,彼一时,多变易变;而文化,由于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几百年几千年的社群意识和历史千锤百炼后的精神“凝聚物”,于是便获得了一种特殊的性质——少变难变,具有稳定性。不过,所谓“稳定...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基本上是负面的,近些年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正面”报道,正在持续增温。是什么原因让全球产生新一轮的“中国热”?在“中国热”的大背景下,中国媒体应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正面”中国的背后看到一份依然存在的“误读”,从而有的放矢地与西方主流社会展开对话。切不可因“忽悠”而“喜闻乐见”。下面从几个方面谈点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呼秀琴 《职业圈》2007,(8X):182-182,F0003
文章从经营媒体的角度,而不是从常规的媒体责任和新闻人责任的角度来探讨社会责任性报道给媒体带来的影响,论述了社会责任性报道带给媒体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阐述了处理社会责任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提出了媒体做社会责任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徐忠友 《文化交流》2009,(10):21-23
冯小刚因拍摄“贺岁片”而闻名,被许多观众称为“贺岁导演”。在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中,无论是前些年拍摄的《没完没了》《大腕》,还是近年来拍摄的《天下无贼》《手机》等,都有一种独特的“冯氏幽默”,让人看后有惊叹,有笑声,也有思考。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语境中的儒家本体伦理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后现代”进行了探讨,指出后现代社会作为对现代性的发展,具有两重性,并包含着对人自身发展的危害,因此而提出人在后现代社会中仍需进行自我精神修养的问题,以便借此认识自我并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而这也就是需要发展儒学尤其是儒家本体伦理学的理由。为应对一些西方学者以后现代的方式消解儒学的原始经典,文中提出以本体诠释学的方法解读文本意图,以克服偏见与盲目性。为探究儒家精神的真谛,本文勾勒了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以为后现代社会的出现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由此而提出了在当今后现代语境中发展新新儒学的可能。最后质问了儒学本体论和道德论能否被解构的问题,并提出在解构中建构的方法与原则。  相似文献   

17.
海北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因地处青海湖北岸而得名,是《后汉书》称为“绵地千里”的西羌居地。由于历史悠久,山貌地势独特,民族化多样富集,境内自然和人景观众多,且区位优势明显,化品位较高,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经济“全球化” ,不是说中国在 2 0 0 1年 1 1月加入WTO之后就算完成了 ,也不是说这个国际贸易组织有了中国就十全十美了 ,“全球化”仍然值得人们深入探讨。走“国际化”道路 ,是 2 1世纪多数国家别无选择的“现实”。这个“现实”如果发育成长正常 ,它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繁荣和进步。历史地看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若以现在的话说 ,具有现代意义和前瞻意识的“全球化” ,是科技“爆炸”和经济高度发展为全人类酿造的“美酒” ,而不是为“个人”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栽种的菩提树。“全球化”的历史文化 ,可以从…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中国文化的信心和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 ,从荒蛮 ,到文明 ,坎坎坷坷地走出一个新世纪 ;人类 ,也终于盼来了一个新太阳。经过与殖民、压迫、剥削、贫穷、落后、愚昧、战争的漫长而残酷的较量 ,荫护人类的文明之树似乎已经亭亭如盖 ;但是 ,如果企盼所有的“村民”都能乘凉 ,还要跋涉很长的路。人类文明之盖的搭建 ,需要多元文化联袂完成。而中国文化无疑就是其主要支柱之一。中国文化伴随东方生命的发生而发生 ,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文化从古迄今 ,从“元典”到“现代”,兼融吸纳 ,生生不息 ,形成了血脉鲜活的以儒释道之精华为基础的传统特色 ,同时又兼有近代以来的多…  相似文献   

20.
蔡欣欣 《职业圈》2011,(36):19-19
“义”,指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的原则和应当追求的道德价值;“利”。则是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功利和利益。义利观就是怎样看待义与利孰轻孰重的价值观点。对义利的关系问题,我国的先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探讨,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的义利观。每一次义利观的变化都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发展攻坚期,传统的义利观已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对义利观进行创新,从而建立一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义利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