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北图新0866卷《李陵变文》首残尾全,题目是据故事拟补的,敦煌写卷中只存此一本。关于《李陵变文》的创作时代,笔者以为《李陵变文》是唐代河西陷蕃时期的作品,上限可定在786年,并且《李陵变文》的产生时代与《王昭君变文》相近;其作者应为敦煌陷蕃地区的文人。  相似文献   

2.
《敦煌变文校注》、《敦煌变文选注》等对《王昭君变文》所作的校理疏释中,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商"其注而未确者,"补"其校而未善、未尽者,有利于《王昭君变文》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面对题名为“变”或“变文”的作品,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名实关系,这是敦煌文学尤其是敦煌俗文学研究界几十年来一直探讨,然而至今悬而未决的问题。“变”字的基本意思是“变化”,但我们显然不能据此说明敦煌所出俗文学写本中原题“××变”或“××变文”的问题。比如我们不能说《舜子变》就是“舜子变化”,《汉将王陵变》就是“汉将王陵变化”,《大目犍连变文》就是“大目犍连变化文”等等。这就往往使人们从,“变”字的引申义或借用义上去考虑问题,从而作出多种似通非通、似可非可的解释。比如说“变文”是变佛经为通俗文,就解释不通与佛经无关的“变文”;说它是佛教术语,由印度传入,然而所有佛教术语、经典中均不见“变文”这个字眼和对音;说它是“变相”的解说文,则又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变相”,即使有个别  相似文献   

4.
《敦煌变文校注》“是迄今录文最可靠、内容最丰实的变文全辑本”,然而,有待发明的地方仍然不少。本文择列数条以芹献于作者、读者。  相似文献   

5.
《敦煌变文》的词汇很有特点,对于构建科学而系统的汉语词汇史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择取其中表“抛弃”义的五个动词加以探讨,通过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类动词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两个结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敦煌语词校释研究专著四种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七、八年来,敦煌语词校释方面较有影响的四种专著问世,这四种专著是:新版《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敦煌文献语言词典》、《敦煌文书校读研究》、《敦煌变文校注》。本文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之上,也指出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洗澡"等并列式复合词的动宾化倾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变文是唐代民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俗文学形式,历史题材的敦煌变文话本对后来历史演义的影响是广泛而重要的。本文以《汉将王陵变》为切入点,通过对《史记》、《汉书》与《西汉演义》中相关内容进行比较溯源,我们可以看到王陵及陵母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着一条较为清晰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并且由简至繁、由精炼的史实陈述演绎成生动曲折、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在故事流传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变文在民俗文化传承中不可忽略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敦煌变文》的词汇很有特点,对于构建科学而系统的汉语词汇史有着重要意义。在此,择取其中表“击打”义的九个常用动词,通过共时比较与历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动词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三个结论。  相似文献   

9.
在前辈学者对敦煌变文校勘、考证的基础上,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由黄征、张涌泉撰著的《敦煌变文校注》成为集大成者的重要学术成果。作者集数年治学之功力,在对变文篇目的考订、清理,卷子的纠误补缺、解难祛惑,俗字俗语音义的订疑正谬、探幽寻微等方面,均有独到精当之处,实为最接近原文的一个校勘本。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面世百年来,有关敦煌变文词语的考释、校注,经过几辈学者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出现了许多集大成之作,如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下文简称《通释》)、项楚《敦煌变文选注》(下文简称《选注》)及黄征、张涌泉合著的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敦煌变文《庐山远公话》中“来”的多种用法,分析了“来”用作动词、助词、语气词的不同语法特点。特别指出一些人们熟悉的词语在《庐山远公话》一书中被赋予了新义,丰富了汉语词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诗经·魏风·伐檀》是一首著名的诗歌。无论在文字的训诂上还是在旨意的阐发上,古今专家学者均对它作过深入透辟的研究,得出了不容易移的结论。然而本人以为,《伐檀》各章的“变文”不单纯是出于声律的考虑,表情的需要,更主要的还是达意之要求。其旨意不是“刺”而是在于“美”,即对当时从事“显业”的轮人的羡慕。  相似文献   

13.
昭君故事历来著名,从《汉书》记载到元杂剧《汉宫秋》,昭君题材作品从简单史实演绎成通俗叙事文学,唐代《王昭君变文》是此过程中重要的转折点。从文学史角度分析《王昭君变文》对前代的继承创新和对后代的影响,可明确《王昭君变文》在昭君故事流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敦煌变文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敦煌变文是唐代敦煌讲唱文学的主要形式。《汉将王陵变》的创作者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内容扩充,增加了细节描绘,充分体现了佛教吸收中国文化后所表现出来的民间文学特色。总之,这篇变文对后世的小说、戏剧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敦煌变校注》“是迄今录最可靠,内容最丰实的变本辑本”,然而,有待发明的地方仍然不少。本择列数条以芹献于作,读。  相似文献   

16.
就诸家对《降魔变文》的62则校释提出争商补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王宗祥 《家教指南》2001,(1):161-163
本文考证敦煌变文中的《破魔变文》作于曹元忠时期,即五代宋初;《韩擒虎话本》是宋代话本。  相似文献   

18.
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第五篇《释情貌》引《汉将王陵变》“合惧马门(门曷)地开来,放出大军”,云:“(门曷)字见于《说文》,解为门声。《广韵》入声十五鎋韵:‘(门曷),乙鎋切,门扇声。’从来注《说文》的人只能引韩愈《征蜀联句》‘抉门呀拗(门曷)’,此外更无所见,似乎是韩愈好奇,搜用已死的僻字;有了变文,就可以证明这字还活在当时的口语中。”有鉴于此,本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姜伯勤先生对变文的界定,通过对《弘明集·正诬论》的考证,从而推定早在东晋初年就已产生了广义的变文概念。  相似文献   

20.
费振刚、胡双宝与宗明华三先生辑校之《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用力甚勤,大便于汉赋之研究。然为“全”者,实非易事,此学人之所共知。故见窄识浅如愚者,亦得一二遗珠以为此《小补》云。不当处,祈方家有以启之。一、补句P150:王褒《甘泉赋》。《文选》卷35《七命》李注引有“耀照形之玉壁”一句。P159:刘向《行过江上七雁赋》。杨慎《丹铅杂录》(丛书集成本)卷10“雁赋”条引有“顺风而飞,以助气力;衔芦而翔,以避结缴”四句(题作《雁赋》)。P278:傅毅《洛都赋》。《韵补》(丛书集成本,下同)卷1:“旄”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