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倦怠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发现: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在校学生整体上存在一定的学习倦怠,在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中行为不当最为严重;男女生的学习倦怠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女生的学习倦怠情况要好于男生;技术课与理论课的学习倦怠程度有显著性差异,技术课的学习倦怠情况相对要好于理论课;体育教育专业在校三个年级的学生学习倦怠呈现年级越高,学习倦怠越为严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自编由行为维度、情绪维度、基底维度、成就感维度四个维度组成的《体育院系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就所编制的量表对福建省7所体育院系10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表明,福建省体育院系大学生成就感维度的倦怠程度最为严重,福建省体育院系社体专业学习倦怠现状比体教专业较为严重。学习倦怠四个维度对不同年级的多重比较中,年级越低,情绪倦怠程度越严重;年级越高,行为倦怠程度越严重;随着年级的增高,成就感倦怠程度有所增加;基底维度的倦怠程度取决于体育成绩和文化成绩的均衡程度。  相似文献   

3.
以488名体育专业大学生为被试,考察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处于中等水平,其中以行为不当最为突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没有性别差异,但存在年级差异,大一学生高于大三学生;(2)核心自我评价对情感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3)积极应对在核心自我评价和成就感低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消极应对在核心自我评价和情绪低落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广西、扬州等几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术课学习倦怠情况的调查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术课学习倦怠状况不容乐观,属中等倦怠程度。其中行为不当最严重,情绪低落一般和低成就感,3个维度存在于不同区域、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差异。针对上述状况分析其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张娜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2):106-108,115
运动训练专业具有其独特的专业特色,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也和其他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不同,所以对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深入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比较严重;在性别变量上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无差异,但四个年级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存在差异。本研究不仅对完善学习倦怠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能为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和改善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福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福建省9个地区16所高校1600名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表明:福建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率较高,在认识与行为具有一致性,但有逐年下滑的趋势,体育人口达不到我国有关体育法规的要求;在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上,跑步和散步仍是大学生的首选,男、女生在项目选择位次上有显著性差异;福建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基本放任自流,管理处于松散、混乱状态;消极影响因素主要为:没有运动氛围、组织指导不力、学习负担重、运动场馆器材短缺、缺乏技术方法、锻炼场地远.  相似文献   

7.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自信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河南大学的114名体育专业大学生和126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信程度进行了测量和比较,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体育运动、爱情关系、外表、社会程度作用和总体自信水平上显著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对男性大学生的影响较为深刻,体育专业男生在体育运动、学业表现、爱情关系、外表、社会相互作用和自信总分上均显著优于非体育专业男生;体育专业女生在体育运动方面自信水平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女生,在自信的其他维度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并研究体育锻炼的中介效应。选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LBUS)、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RARS-3)对77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具有较好的自我效能感,但是学习倦怠和体育锻炼情况不佳,在体育锻炼和自我效能两个变量中,男生和女生具有显著性差异,男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和学习倦怠情况优于女生。学习倦怠和体育锻炼、自我效能感显著性负相关,体育锻炼和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回归结果显示,学习倦怠对自我效能感和体育锻炼的回归效应显著,学习倦怠在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对自我效能感回归效果显著,体育锻炼属于部分中介效应,占总变量的7.00%。SEM模型拟合度适可,验证了体育锻炼在学习倦怠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南通各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课倦怠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南通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课倦怠现象确实存在但是并不严重。情绪低落因子的情况最为严重,其次为行为不当因子和缺乏成就感因子;男女大学生的体育课倦怠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在行为不当因子、缺乏成就感因子和情绪低落因子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与男女生的身体素质差异以及性格差异等因素有关;大一与大二年级的大学生在体育课倦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主要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制力的特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自我控制力提供有益的帮助。对543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测量,结果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制能力不存在着性别差异,男生总体水平高于女生;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制能力存在年级差异,总体水平依次是大三、大四、大一、大二;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制能力不存在生源差异,总体水平依次是农村、镇郊、城市。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汉族大、中学生的体能素质总体水平呈显著下降状态,台湾男女学生体能水平均落后于福建学生。对此,闽台两地的体育工作者要贯彻新的体育教育思想,实施福建体育教学新课程改革与台湾新的“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的课程计划。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学习倦怠是当前普通高校较为普遍的现象.体育课倦怠是指大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由于文化课学习压力、缺乏体育课学习兴趣、抑郁或兴趣转移以及重视不够等原因,而对体育课呈现出厌倦消极懈怠的态度和行为.体育课倦怠成因主要有:陈旧教育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体育教师的影响、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就业压力增大、自我控制和学习动机.应从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健身意识改革体育课教学模式、提高教师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科学的自我调节和调整学习动机等方面对体育课倦怠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旨在了解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现状及影响因素,并为相关部门制订缓解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显示: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目前的职业倦怠程度整体上并不严重,情绪衰竭相对突出;职称、学校类型和受教育程度在职业倦怠一个或多个维度上差异具有显著性,性别在职业倦怠及其各个维度上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中学体育教师职业态度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瑟斯顿态度等距测量法 ,制定“中学体育教师职业态度量表” ,对我省九个地市的 2 74名中学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从总体上看我省中学体育教师是比较喜欢自己职业的 ;男女教师之间的职业态度无明显差异 ,但是 3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职业态度明显比 35岁以上教师差。调查结果还表明 ,在态度结构上 ,认知水平较高 ,但情感部分存在矛盾 ,认知与行为倾向不太一致。  相似文献   

15.
广东民办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6所广东民办院校的79名体育教师进行了MBI—GS量表3个维度5等级记分的匿名问卷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广东民办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并不严重,具有高级职称的本科学历的老师在3个维度上的得分都很低;而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年轻讲师职称倦怠相对来说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工作倦怠"、"低专业效能"两个方面得分较高;本科类院校体育教师与专科类体育教师职称倦怠在"工作倦怠"与"低专业效能"2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另外,性别在广东民办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刘贺 《浙江体育科学》2007,29(5):115-117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分析了普通高校公体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结果表明:普通高校公体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状况比较严重;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3个维度存在教龄、性别和职称差异,教龄越长,情感衰竭越严重,成就感越高;中级以下职称情感衰竭程度和成就感均低于高级职称;女性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程度轻于男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南京邮电大学241名选修瑜伽课程的女生进行调查,探讨通过瑜伽课程的学习与锻炼对高校女生学习倦怠状态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瑜伽课程的学习,高校女生的总体学习倦怠状态得到了显著调节和明显的改善;(2)瑜伽课程的学习对高校女生的身心耗竭、学业疏离状态的调节具有显著作用,而对于低成就感状态的调节作用不显著;(3)不同年级的高校女生学习倦怠状态间差异不显著;(4)瑜伽课程的学习对不同年级女生学习倦怠状态的调节作用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