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关于鲁迅思想发展的过程,目前大致有两种划分法:(一)以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为界线,分为前期和后期;(二)1919年五四运动前称为早期(或称为初期),五四运动到1927年“四·一二”前称为前期,1927年“四·一二”后称为后期。关于第一种划分法: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革命的领导阶级和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无产阶级及其共产主义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决定了革命的性质和前途。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这时,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毛主席语)。当然,鲁迅从思想到生活也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世界观发生了变化,注入了马克思主义的因素。因此,只有把五四运动前后的鲁迅思想分为两个阶段,才能有利于阐述鲁迅思想的发展,充分显示出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对鲁迅的决定性的影响。关于第二种划分法:与“后期”相对的“前期”这一概念,本身已包含“早期”。因此,把鲁迅思想发展分为“早期”(或“初期”)、“前期”、“晚期”,这种提法不太恰当。  相似文献   

2.
从一九二七年“四·一二”政变到一九二九年底,是鲁迅一生中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四·一二”政变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中国革命进入低潮。鲁迅目睹革命的失败,思想受到巨大的冲击。他过去信仰的进化论总想完全被“轰毁”,世界观开始剧烈转变。他虽然一时间“被血吓得目瞪口呆”,但由于他深深挚爱人民,渴求光明;由于他早就具有最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始终没有离开过革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实际斗争;由于他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思想的研究中,围绕鲁迅世界观转变的时间问题,长期争论不休。主要说法有:(一)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即转变了。①(二)五四运动时鲁迅就属于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并认为《狂人日记》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②(三)鲁迅的思想转变以一九二八年为界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4.
本文的中心是总结鲁迅思想的发展过程,分析他的革命精神,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节):概括总结了鲁迅思想的发展过程。本段中打着重号的文字就是论点的引出。这句话是并列复句,第一层次是讲他思想发展的质的飞跃:“进化论”与“阶级论”是指世界观的转变;“逆子贰臣”与“友人”、“战士”是指立场的转变。第二层次,是讲他思想和立场变化的时间跨度和主客观因素,并作了总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通过塑造一系列知识分子的形象,表现了他勇猛地彻底地反封建的战斗精神,体现出他思想的发展脉络:从呐喊到彷徨。虽然“彷徨”,却仍“荷戟”,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战斗。彷徨而不止步,苦闷而不颓丧,是鲁迅在五四前后时期的思想状态。这段呐喊、彷徨探索的成果,为其最终完成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世界观的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鲁迅早期的世界观,一直遭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歪曲。胡风反革命集团曾经谬托知已,说鲁迅“自始”就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行,①这是一种形“左”实右的、否认鲁迅经历过世界观改造的谬论,这种反动谬论遭到了大家的批判。但是,鲁迅的世界观,也曾遭到来自另一方面的歪曲,他们说鲁迅早期的社会观是唯心主义的。反动文痞姚文元拾人唾余,进一步夸大鲁迅“早期思想上唯心主义缺点”,甚至污蔑鲁迅为反动的尼采主义者。②石一歌亦步亦趋地胡说什么,鲁迅“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唯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鲁迅就是这个伟大时代所产生的巨人之一.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致力于教育事业,乃是他全部光辉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先生,从一九○九年由日本回国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一直到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四·一五”反革命政变时为抗议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屠杀革命青年和进步学生而在广州辞去中山大学的职务为止,其间有十八年之久工作在教育岗位上.在这长期的教育工作中,鲁迅以崇高的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8.
鲁迅虽然没有系统的文化理论专著,但其丰富的著作有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他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言行反映了他文化观念的变迁。本文认为,鲁迅对文化层面由表层到里层、由片面到全面、由孤立到联系、由偏激到辩证的认识过程是其文化观念变迁的基本轨迹。一鲁迅生于1881年,上距鸦片战争40年、洋务运动20年。当时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维新思想在中国已发展成为有一定影响的社会思潮,先进的中国人大多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1898年,鲁迅“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  相似文献   

9.
一位同学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科学&;#183;教育”频道“人物”栏目对鲁迅先生生平的介绍节目时.听到解说词中有这样一句:“在鲁迅先生13岁时,他的祖父园罪人狱,其家也随之陷入困顿。”他发现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时,老师从来没有介绍过这方面的情况。于是,他翻阅了几本鲁迅先生的传记,也没有找到相关的介绍说明。他希望我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卢梭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的讲话里谈到鲁迅吸收外来思想时,特别提到了几个思想家的名字,卢梭就是其中一个.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十八世纪最杰出的民主主义思想家和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从小失去双亲照料,长期过着流浪生活.从事过多种职业:学徒、抄写员、店员、仆役、家庭教师等.他没有进过学校受过正式教育,  相似文献   

11.
从三十年代至今,对鲁迅思想发展的看法一直不一致,特别是对鲁迅前期思想和世界观的转变点问题更是众说纷纭。这里想以毛主席有关鲁迅的论述为指导,以鲁迅的作品实际为根据,并参照鲁迅自己的一些意见,对鲁迅思想的发展,特别是前期思想,作以粗浅的论述。一、少年时代的思想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者用大炮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妄自尊大的清政府立刻现出了它的软弱和朽腐。帝国主义相继侵入中国,对中国“伸手如箕,垂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语言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一)鲁迅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简约严明。他惜字如金。他的语言不仅组织无比地严密,而且断义也出色地明确。“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呐喊·故乡》)“好个国民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二心集·“友邦惊诧”论》)  相似文献   

13.
<正> “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它是不可能在一个早上“突变”完成的。鲁迅唯物史观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曲折而痛苦的磨炼和改造的过程,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从鲁迅的斗争生活和创作实践来看,他的唯物史观的确立和发展,我认为大致包含着这样三个变化过程:第一个变化过程,从1898年的戊戌变法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可算是鲁迅历史观发展的早期,即是作为朴素唯物主义者的时期。第二个变化过程,从1919年“五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之二》里曾介绍过鲁迅所接触过的外国作家,然后说:“这许多作家中间,豫才最喜欢的是安特来夫……。此外有迦尔询,其《四日》一篇已译登《域外小说集》中,又有《红花》,未及译。”从这里,我们可以间接看出俄国作家弗·米·迦尔询在鲁迅心目中的地位仅在安德列耶夫之后。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五四”启蒙运动的主将,鲁迅始终没有走出家庭伦理的怪圈,无论在理论倡导、伦理实践还是文本叙事上,鲁迅一直“背着因袭的重担”,陷入了与启蒙身份相悖的尴尬境地。重新定位家庭伦理格局中的鲁迅,是为了走出“鲁迅时代”。  相似文献   

16.
“革命文学”论争给鲁迅的心路历程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论争中,鲁迅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式、性质和方式问题:作家的世界观改造问题:文艺与政治、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及文艺的特点等问题。通过这次论争加强了鲁迅对马列主义理论及文艺理论的学习与运用,促进了他的思想的转变,从此开始了他的左翼文化的生涯。  相似文献   

17.
马克·吐温、果戈理和鲁迅作品创作风格的共同点是幽默。马克·吐温批判资本主义弊端时“婉而多讽”,果戈理则以幽默方式尽情戏谑俄国官僚集团与农奴主,而鲁迅的幽默不仅洋溢着战斗的激情,而且还注入其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深沉思索。  相似文献   

18.
文章指出《默契·融合·超越》一书研究视野独特、阐述评说缜密,它掌握和提供了大量翔实的材料,而从政治、文化思想两个方面对毛泽东与鲁迅的比较研究更在学术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为新文化开山”的伟大思想家,鲁迅接受马克思主义,实现世界观的转变,始终伴随着对中国文化的革新和改造,在不断修正,重铸自己的文化思想和新文化模式的过程中完成的。从早期的“立人”文化模式,到后来确认必须通过革命斗争实现对社会的改造,进而求得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再到将马克思主义价值系统,吸收、融汇于自己的体系中,从而开创和建设中国新文化。这是鲁迅通过自己的艰苦探索走向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个性化、中国化的独特道路。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鲁迅精神及其作品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成为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精神食粮。它也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维吾尔族现代文学的形成,深受鲁迅作品及其精神的影响。关于这一点,一些老学者认为:早在30年代,鲁迅作品的维文版就已在新疆出现并且在40年代开始传播。①解放后,鲁迅的作品广为传播。我赞同这一观点。但是,我认为,应该指出的是:鲁迅的作品在“五·四”运动时期,即2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