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9 毫秒
1.
孔子之前,"礼”是一个核心范畴,成为春秋时代思想和社会政治观念中的最高层次.但在<论语>中,这种"礼”的中心地位已经逐渐转换成"仁”中心.对孔子的"仁”中心思想,应从圣人、仁人、君子三者的等级秩序来看,具体包含有四个层面的内涵,是一个生命本体论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孔子主张以家治国,"仁"政与"礼"治并用的办法,并建立起严格的等级制度,以维护"礼",约束"仁".他强调要尊重客观规律,使民以时.要求统治者要修身正己,勤政务政,同时,为政要清正廉洁,在用人选人上应不唯亲,要以贤才为标准.  相似文献   

3.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仁因而也是<论语>及其伦理思想体系的中心范畴.本文从逻辑的角度,即根据仁与孝梯、忠恕、礼、义、中庸等范畴的逻辑关系来解读<论语>,进而从整体上认识把握孔子伦理思想的体系,并认为这也是我们认识、评价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论语》中“仁”和“礼”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仁”是修身的终极目标.而“礼”则概括了孔子一生的政治理想。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礼”的形式化问题的反思.孔子提出了“援仁入礼.以礼立仁”,既从仁的高度来奠定礼的基础,又从礼的方面保证了仁的落实。在孔子认为,仁和礼,一属价值理性,一属实践理性,二者的关系是互证互释、同...  相似文献   

5.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提供了很多德育原则或者德育价值取向.历来认为"仁"和"礼"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然而学界出现了"仁"与"礼"孰先孰后之争,这一区分对于理解孔子思想的德育价值取向是至关重要的.<论语>中明确指出"礼后乎","仁"先于"礼"就是说:要达到仁就要从"修身"做起,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德育是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而非改造.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视天下为一家"的圣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传先王之道。他生活于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正是"礼崩乐坏"、诸侯争战频仍的乱世,为匡时救世而熟读  相似文献   

7.
周公制礼作乐和孔子从周隆礼,使礼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礼之所以能常青于中华民族,关键在于礼之践行不息。在礼之践行方面,船山提出了"本仁行礼而施之无不顺"的思想,"本仁行礼"表明在仁与礼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即仁礼互实与互为体用。船山礼之践行思想是基于仁礼关系而展开的,实现了对传统的仁礼关系——仁内礼外的仁礼关系的价值开新,也凸显出船山礼学思想的实学特质。  相似文献   

8.
君子教育是孔子开创并经后世不断丰富发展的一种主流的人才培养思想。孔子吸取商周时期的“礼乐教育”精髓,结合当时“学在民间”的文化发展现状,以“仁”“知”“勇”“礼”为主要教育内容,在私学教学中开创了“君子教育”。君子是孔子追求的人格理想,也是孔子在教育中对自身及弟子的要求。在教育内容上,他主张君子应当具备“仁”“知”“勇”“礼”等品质;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君子应当求学、养德、修己、笃行,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以身作则,教育他人;在教育特点上,君子教育主要表现为内容上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并重,形式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功能上情感培育与政治教化并重。在大力推崇时代新人培育的当前,君子教育依旧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与现时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有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首先是"仁","仁"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一生都在实践着"仁",并且提出了实现"仁"的两种方式,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次是"礼","礼"是《论语》一书中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而"仁"是"礼"的思想内容。再次是"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一般人是无法企及的;而"子见南子"正是"中庸之德"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0.
任义 《考试周刊》2014,(99):17-18
周礼非徒具外在之形式,更有其内在之根本,此内在之根本,孔子以"仁"当之。仁就是人对于亲人及其他人以至天地万物的仁爱之心与不忍之心。孔子"以仁释礼",指明周礼根源于人内在的"仁爱之心"与"不忍之心",并实现"仁心"内在的需要和要求。这就为人们履行周礼指明了内在的驱动力,从而使履行周礼具有了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儒家“一以贯之”的践行之道即“忠恕”之道,它的思想真谛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之不欲,勿施与人”。这一践行之道不仅可以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可以从中引申出来,它是人类的普世伦理,是全球的底线伦理,是全球伦理的重要精神资源,是天下和平、四海无波的根本。若要走向世界和平,就需要在各个国家内部、不同国家之间实行“忠恕”之道,只有这样世界才能赢得真正而持久的和平。  相似文献   

12.
"仁"与"众善"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以"一以贯之"评价自己的学说,何晏在<论语集解>中也作了进一步阐释,客观上指出了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与其繁富学问的联系:以"仁"为核心建构起伦理学、天命观、人才观等众多内容,它们依"仁"而立,为"仁"而成,在"仁"的统摄下形成了一个包含多元因素、多种内容层次的思想体系,共同为平定乱世、重建社会秩序而服务.孔子和何晏的阐释有助于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门道德的最高标准.纵观整部《论语》,仁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其内涵表现为在孝悌的基础上泛爱他人,具体来说体现在刚强、果断、诚实、聪慧、忠诚等一些优良品质.然而仁却要复归到礼上,礼以仁为基础,礼为仁的外在表现,仁礼合一,构成了孔子心目中完美的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4.
儒家之学乃"为己之学"和"成己之学",其根本目的是"君子不器"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儒家这种基本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对人性和人生目的的根本理解基础上的。孔子志在报国,他把"为学"与"为人"等同起来,把这种"仁爱"思想始终贯穿于他的整个教育实践中,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渡 《中国德育》2008,(3):45-47
中国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孔子提出了“智、仁、勇”之“三达德”基本道德规范体系。孟子观念与孔子一脉相承,并将其发展为“仁、义、礼、智”“四德”体系。汉代董仲舒在继承孟子“四德”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信德”,形成“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伦理框架。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美德,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何晏、程颢、朱熹、钱穆注释不够详细具体,今人陈广达、白彤东二先生认为此句于孔子平生行为有矛盾。作者通过研究分析总结认为此句意义有三:一是孔子阐述自己理想中的政治是各守其位,各司其职;二是警告破坏礼制的乱臣;三是不谋其政不是"不谋政",而是不谋某一具体职位上具体的政事,抽象的"大政"还是"谋"的,只是换一种方式,办教育、培养从政官员而已。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存在的“官德沦丧“、“腐化堕落“等现实问题,提出加强“官德修养“是贯彻“以德治国“的根本,忠实践行“三个代表“是党员干部最根本的“官德“.  相似文献   

18.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作出的"以德治国"决策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体现,它包含着对我国德治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它强调了行政伦理建设的关键作用以及与"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9.
孔子伦理思想不是作为自然本体附属的伦理学、社会伦理学或政治伦理学,更不是伦理文化的产物,而是以基本的经验世界为本源的生存世界,而伦理生存则是首要的、根本的存在方式,把善的理想价值与人的本真存在有机地统一起来。孔子参悟本源与完善理想人格的方法是多元的。如果将孔子的伦理思想与海德格尔"原始伦理学"相比较,不难发现孔子的基本的经验世界超越了海德格尔的"自然本体","走"到了后现代。这一视野,对于拓宽孔子伦理思想研究的思路,促进当代伦理学的学科建设都是有积极价值的。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志于学”是圣人求学的动机,这是求学的逻辑起点,也是求学的基点;“不逾矩”是圣人求学几十年结出的丰硕成果。无“志于学”之恒心,就不会有“不逾矩”之硕果,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