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中多处提出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最好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作品的鉴赏,特别是对教材中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的鉴赏来培养和提高。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也就是“愁”文学,它有着独特的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幼儿文学鉴赏是建立在阅读幼儿文学基础上的欣赏活动,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教师,在儿童文学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鉴赏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使他们在幼儿文学领域有所造诣,通过品味童趣、激发美感、引起共鸣,对幼儿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在其审美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进而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种情感的体验 ,一种审美的满足 ,一种生命与生活的感悟 ,也是读者“缘文会友”的交流过程。中学文学作品的教学在贯彻《语文教学大纲》(指试验版 ,下同 )提出的培养高中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感受文学形象 ,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不但要遵循文学作品的阅读规律 ,指导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人生的感悟、培养人文情怀的文学教育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然而 ,由于长期以来的阅读指向作者 ,把文学…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这既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 ,更是由素质教育对人的素质培养的全面性要求所决定的。文学鉴赏教育不仅能使人净化灵魂、陶冶情操 ,同时也能提高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因而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指出 ,将文学作品单纯用作读写训练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这无疑是对加强文学鉴赏教育的迫切呼唤。所谓文学鉴赏能力 ,就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象、表现形式、风格特色以及审美价值进行感知、领略…  相似文献   

5.
文学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确立了崭新的定位:“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与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美语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高品位、高素质人才,语文教育势必要加强文学课教学。“文学即人学”,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塑造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文学鉴赏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将“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与“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并列提出,从2000年开始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文学鉴赏方面所占的比重也开始增加。文学鉴赏教育,是以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分析为目的的教育。常常有人把文学鉴赏和阅读文学作品混为一谈,其实,文学鉴赏虽然离不开阅读文学作品,但是,仅仅一般地阅读文学作品并不就是文学鉴赏。所谓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小说的欣赏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之一,“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技巧”,是教学大纲在阅读能力训练方面提出的要求之一。要实现大纲要求,就必须培养学生小说阅读的心智技能。要培养欣赏阅读能力,为什么不仅要掌握相关的文学鉴赏知识和文体知识,而且要培养相关的心智技  相似文献   

8.
刘学云 《中国成人教育》2007,11(12):144-145
高校非中文专业一般开设有文学作品鉴赏课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阅读中形成自己有建设性的见解,进一步发展个性,完善人性.根据教学需要,遵循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等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学鉴赏课的教学应该包含几个必需的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感受艺术,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技巧,是文学鉴赏的基本要求。怎样让学生在鉴赏中感悟中国文化、感悟人生是关键,因此,加强文学鉴赏教学,提高学生创造能力,成为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0.
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 ,认真引导学生做好文学鉴赏 ,能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开拓学生视野 ,增长知识 ,发展智力 ,得到美的享受 ,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 ,真正体现文学作品的“唤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感受艺术,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技巧,是文学鉴赏的基本要求。怎样让学生在鉴赏中感悟中国文化、感悟人生是关键,因此,加强文学鉴赏教学,提高学生创造能力成为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2.
陈小美 《考试周刊》2010,(40):54-55
从目前幼儿园教学需求来看.幼儿教师需要一定的文学审美能力,能够使用多种文学鉴赏方法和鉴赏技巧来诱导幼儿学习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最好能够从事一定水平的文学创作。尤其是随着家园活动密切开展,整体幼儿摇篮教育要求的提高。幼儿教师对美的敏锐感受能力和创编能力必然要求相应地提高。那么,对于幼师专业学生的审美教育也必然要求相应地加强和提升,这种加强和提升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范围内和有限的课程安排范围内机智灵巧地展开.细致而深入地拓宽延伸,快速而高效地提升学生能力.所以对幼师专业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成了中职教育中的一大隐性难题。本文作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幼儿教师文学审美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是一个热情激荡、天性爱美的群体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作为融科学、文学、艺术于一体的语文课 ,应肩负起培养这些青少年学生必要的审美能力的重任。文学阅读和鉴赏是审美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 ,它更具有提高学生美育水平的职能。笔者就中学语文文学鉴赏课中的审美教育的有关阅读谈谈拙见。(一 )文学作品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目标如何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 ,从而使他们得到陶冶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1 .再现形象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优…  相似文献   

14.
文学鉴赏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品的感受、分析、评价,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鉴赏文学作品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孟子曰:“诵其诗,谈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要知其人,还要知其人生活的时代,即社会背景.中学文学鉴赏,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写作技巧,达到语文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以为,文学作品教学与非文学作品教学有许多共通之处,当以“文本”为依托、“语言”为核心、“理解”为基础、“能力”为目标,换言之,要紧扣文本,揣摩语言,理解内容,发展能力。但“以艺术形象的方式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整体作审美反映”㈨是文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主要区别,可见文学的特点在于形象和审美,故文学作品的教学又必须通过对形象的感悟(体验)、鉴赏(品味)和探究(发现)等方式,以达到培养和提升学  相似文献   

16.
从目前幼儿园教学需求来看,幼儿教师需要一定的文学审美能力,能够使用多种文学鉴赏方法和鉴赏技巧来诱导幼儿学习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最好能够从事一定水平的文学创作.尤其是随着家园活动密切开展,整体幼儿摇篮教育要求的提高,幼儿教师对美的敏锐感受能力和创编能力必然要求相应地提高.那么,对于幼师专业学生的审美教育也必然要求相应地加强和提升,这种加强和提升叉必须在有限的课时范围内和有限的课程安排范围内机智灵巧地展开,细致而深入地拓宽延伸,快速而高效地提升学生能力.所以对幼师专业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成了中职教育中的一大隐性难题.本文作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幼儿教师文学审美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的中规定“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提出了具体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8.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如何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呢?本文探究了高中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的美育目的,由此看来,进行审美教育己成为我们今后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审美”就是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在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中,选入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作家的典范作品,尤其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具有审美意识的特质,要“使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以其特殊的鲜明的审美风貌显示出来”(见钱勤来的《文学概论》),就应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这一特殊性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只有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20.
英美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美的内涵,挖掘出这些美的内涵有助于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品位,培养其健康的审美情趣.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鉴赏英美文学作品,去体会英语语言美,获得关于生与死的正确审美体验,并提升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