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本文以弱势群体为着眼点,以构建公民社会为历史时空背景,探究在此过程中弱势群体的权益诉求机制。结合近年来弱势群体维权实例进行分析,笔者提出弱势群体通过非政府组织、网络舆论、法律援助等权益诉求路径或机制,在实现弱势群体权益诉求的同时,对弱势群体的公民意识、公民责任的培育和熏陶以及公民社会价值理念的弘扬以期为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也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
电视媒介具有极其强大的传播力,作为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电视媒介极好地利用了自身所具有的影响力,在公共话语空间里行使话语权,塑造强大的公信力,利用自上而下传播的有时,制造强大的舆论场。电视媒介的公益性传播,对于中国当代社会形成高品质的社会公共领域,塑造大众的公民意识,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监督政府职能部门,规范公共决策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军  任杰慧 《科技风》2011,(3):28-29
社会团体的科普活动可以弥补政府科普工作兼顾不全的不足,特别是对弱势群体上的不足;可以充分利用科普人才资源;可以合理解决科普人力资源上的不足,实现双赢;可以促进互助博爱理念及公益志愿精神的形成。它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是科普实质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7,(5)
本篇论文研究以PHP为主要工具建设的网站,尽可能通过一网络公益平台实现公益活动的透明化。这一平台连接需要成功实施公益项目的企业与社会上的志愿者。尽可能地使得随机抽取的志愿者有机会亲身参与企业的公益项目并且可以最大程度的了解项目资金去向,而后在项目实施各个阶段展示志愿者参与项目的工作日志,让社会大众知晓公益资金去向,公益活动完成度,该公益项目所影响的范围等。只要该平台志愿者用户提交申请,都有可能随机分配至展示在该平台的企业的公益项目之中。做到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公益活动的公开化,透明化。  相似文献   

5.
法治社会是服从规则的治理,法治教育则是让规则铭刻在公民心中的教育实践活动.普法教育侧重于知识教育,是工具理性主导的对象化教育,强调法律知识的输入而忽视了理性行为的输出.当代法治教育应该是建立在交往理性基础上的价值教育,将受教育者视为主体,致力于教化人心,通过培养法治意识与法治理念,进而影响公民的日常行为.法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则是培养民众主体意识,实现法治价值认同,培育其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实现法治社会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6.
丁飞悦 《科教文汇》2013,(7):23-23,26
现代社会中,大学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学校教育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责任感和能力。从伦理学角度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公民意识缺失所带来挑战的研究,强调中国特色和谐社会构建中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社会企业作为非营利组织中新出现的公益模式、公民社会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府与社会企业间的关系出发,分析我国社会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提出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培养专业实践性社会企业人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16,(16)
大学生公民是国家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重担。这些人才自身所带的思想、意识将对全社会公民意识的树立与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高等教育学校需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公民意识教育,教育出具有较高公民素质的大学生,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编者絮语     
《未来与发展》2006,(11):F0002-F0002
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一种方法、一种精神,对于个人发展以及人类社会进步的意义和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科学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不再是个别科学家所关注的事情,它涉及到全体公民。人才和科技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受到广泛的关注,因为它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本期的“发展战略”栏目,刊出张平同志的文章《增强公民科学素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文章从科学素质内涵及其重要性出  相似文献   

10.
当前的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呈现一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携手共进的局面.本文从社会科学中社会建构论视角,考察气候自然科学知识、IPCC报告以及各种社会行动者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回应行动这三者所包含的社会建构特征,得出结论:这种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气候变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从社会科学研究气候变化问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它仍不足以完全解释气候变化研究的复杂性与异质性,因为它至少忽视了气候变化问题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且有其自身生命力量的非人类物质行动者.  相似文献   

11.
公共利益不是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或者国家利益相同性质的范畴。公共利益是一种社会秩序,是一种促进社会全部主体参与利益分享的秩序。它为所有社会主体所需要,而又不被任何社会主体所独占。在过去的社会,公共利益表现的是利益分配的等级秩序。在现代社会,公共利益是一种社会主体平等参与利益分享的社会秩序。今天的法律并不是保护某种特定主体的特定权利的工具,让社会全部主体的利益需要得到实现才是现代法律的精神。因而,公共利益是促进社会全部主体享有各自利益的秩序,使社会全部主体共生共荣才是公共利益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2.
梁若婷  徐美兰 《科教文汇》2021,(10):169-170
《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作品描述了女主人公克拉丽莎一天的生活细节,以此来反映当时的英国社会现状。该文着重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女主人公女性意识觉醒和形成的原因,提出女性要有自己独立自由的生活,要积极地争取权利和地位的平等,进而呼唤世人对女性社会地位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3.
香港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政策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对于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已日益被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在政策模式的选择上,香港走的是一条"后福利社会"的道路。"后福利社会"这种模式是在考虑了弱势群体的需要和权利及传统华人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相对于"福利社会"这一模式而言,更加强调个人职责和多元供给。受这种模式的影响,香港对于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是由政府与第三部门共同推动的,并实现了形式上的多样化,即货币福利与福利服务的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14.
在媒体类型增加及社会群体变动过程中,舆论场呈现出基于介质、群体、功能的分化和演变。以介质为观察视角,发现当前舆论场已分化成社会口头舆论场、传统媒体舆论场和网络舆论场。舆论场分化背后是利益、权力、认知、价值甚至群体分化,而多元的分化不利于社会共识和凝聚力形成,需要政府等积极作为以消除或弱化舆论场分化带来的负面问题。  相似文献   

15.
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具有内在的联系。当前大学生失信和故意犯罪增多。培养大学生的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是适应社会进步发展的价值诉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和营造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有利于推进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建议高校重视大学生的契约精神培养和法治教育,充分利用大学生的生活领域进行实践活动,加强舆论宣传和积极营造诚信法治氛围。  相似文献   

16.
陈晓畅  仲伟周  李霞 《科研管理》2004,25(2):129-134
自推行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公益机构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飞速发展时期;目前公益机构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社会组织,并在科教文卫体等领域的公共物品供应、救死扶伤、促进社会效率与公平以及正义等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转轨社会制度对社会活动主体行为规范性有效约束不足。我国目前的公益机构的行为在许多方面出现了偏离原有社会规范的种种扭曲并产生了严重的社会恶果,严重阻碍了我国公益机构的健康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本文在对我国公益机构形成与发展进程充分描述的基础上揭示了公益机构的性质与功能,剖析了我国公益机构行为扭曲的表现、恶果及其根源,并从中外比较角度提出了公益机构行为扭曲管制的宏观政策与微观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黄海昌 《科教文汇》2011,(17):59-60
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是近年来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中职卫校学生特别是护理专业的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系统护理工作的主体,因此她们的法律意识是否提高将会影响到医疗卫生系统能否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问题,为此,中职卫校学生在校期间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这不仅是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系统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和法律素养的要求,更是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并在社会中创造贡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和有效方法,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由他们成长发展的个性特征和融媒体时代发展的社会要求决定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需要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对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等的合理性进行质疑、反思和论证,从而做出选择和判断,继而树立自我批判的意识、倡导自我批判的精神、提升自我批判的能力,最终实现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9.
乔一飞 《科教文汇》2011,(3):190-191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已使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第二空间。随着网络虚拟社交的不断普及,这种新的交际方式已在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与生活方式、道德意识、价值观念乃至行为规范。本课题通过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网络虚拟社交方式和主要内容、分析虚拟社交的利弊,从而预测未来我国大学生虚拟社交的发展趋势,使大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网络虚拟社交,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