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礼”对原始宗教的改造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对原始宗教的改造,是中国古代原生性宗教信仰伦理化的关键环节,它最早将原始宗教的发展规范化,使之走上世俗化、伦理化的发展道路,这一过程是中国古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神学宗教的原因."礼"对原始宗教的改造,是通过以礼"义"改造原始宗教的观念,礼"仪"改造原始宗教行为,礼"容"改造原始宗教体验来完成的.中国古代宗教始终不能跟政治抗衡的基本格局也是由礼对原始宗教的改造奠定的.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仪”一词先秦时期已见,如《诗经·小雅·楚茨》:“献酬交错,礼仪卒度。”《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从古至今,“礼仪”二字经常一起使用,似乎“礼”就是“仪”,“仪”相当于“礼”。其实“礼”与“仪”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3.
田君 《寻根》2011,(4):4-6
文字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分析“礼”的字源,可以为探讨礼乐文化的起源提供有益的帮助。《说文解字》中有“稚,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置,璺亦声”,释“礼”为“履”。笔者将从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的角度,进行简要论证,透视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南朝礼学绍承魏晋礼学,为南朝经学中的显学,初兴于刘宋,高涨于萧齐,鼎盛于萧梁,式微于陈朝,此四阶段的礼学既各具特色又一脉相承。南朝礼学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分化对立,又有整合统一;既有转折,又有困境;既有典范化的一面,亦有虚伪的一面。因此,南朝礼学是富有立体性、矛盾性与两面性的思想学术形态,蕴含着深厚而丰富的学理意义与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首次对儒家“礼”的现代管理功能进行分析和论述。如何把儒家的“礼仪”化应用到现代管理中,使之与管理实践结合起来,应该是研究儒学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为此,本从约束与规范,正身与自律,自尊和尊重他人,和为贵,传递企业信息和传播企业形象等五个方面讨论了儒家“礼”的现代管理功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包括了广泛的内容:从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人际称谓到朝廷的典章制度、祭祀鬼神、宫殿陵墓的建造等等,都可以概括于“礼”的名下。  相似文献   

7.
汉代古文经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应推郑玄的三礼学。但郑玄承刘歆改《周官》为《周礼》且置为三礼之首,虽使孔子以来的礼学体系在内容上有所扩充,在性质上却使之有所改变。所以,郑玄三礼学实质上只是汉代礼学的研究成果代表。至于郑玄三礼学体系是否合理,从晋唐以下尤其是宋代以来,引起学者们的质疑讨论。  相似文献   

8.
正丧礼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礼记·中庸》),古人对于"送死"在某种程度上超过"养生"。丧礼繁缛,其中有常礼,也有变礼,丧服制度中所规定的丧期因为外在的诸多客观因素,不得不适当地作出变更与调整,由此可见先民在制礼之初便对丧葬仪节有着全面而周详的考虑。据《仪礼·丧服》记载,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大类。斩衰服是最重的丧服,儿子为父亲、父亲为长子、妻子为丈夫都要服斩衰服。齐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化中,“礼”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很有特色的,而“礼”又可分为礼制、礼仪、礼义三个方面。从文献上看,夏商周各有其礼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也都就“礼”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管子》一书对礼的论述在先秦时期是具有自己特色的,本文仅就《管子》中几个比较突出的特色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对于春秋时期举行亲迎程序的正常月份,一直存在着对立的看法和争论,然而争论各方却因为认识的局限而一直未能走出指俗为礼的误区。从《左传》所记载的史实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证明春秋时代的礼的体系中,原本就不存在亲迎月份的"正时"之说。  相似文献   

11.
先秦文献中记载的“礼器”是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其范围涵盖“五礼”系统的各个方面。“礼器”是“礼”的物质外壳,其性质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艺术品。“礼”的内涵在三代时期历经多次变迁,因此“礼器”的概念范畴也可分为数个不同阶段。常见的出土器物多为高等级贵族的随葬器,其虽与当时的“礼器”类似,但形制不能完全等同。器物学和三礼文献之间的认知差异,对相关领域研究造成诸多干扰。现行的古器物分类系统承袭自金石学,注重器物的外型及功能,但无法体现出“行礼之器”的使用场景和各类“组合礼器”之间的关系,更忽视了“礼”所强调的尊卑等级。这种分类逻辑导致“礼器”逐渐失去了“礼”的生成背景,仅见“器”而不见“礼”。  相似文献   

12.
高培华 《寻根》2012,(3):21-25
周代是礼制社会,在各种重大礼仪活动中,都要演奏特定《诗》篇及其乐曲,《诗》《礼》《乐》是三位一体的。子夏作为孔门“文学”高徒,不仅长于《诗》,也长于《礼》《乐》。他在孔子之后设教授徒,不仅传《诗》,也传授《礼》《乐》。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云南周城白族村的诞生礼仪的描述和解读,揭示了作为生命周期仪式开端的诞生礼所承载的意义与象征,并由此指出,仪式与社会秩序与结构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4.
黄炯炯 《寻根》2016,(4):12-15
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曾经被作为调节社会秩序、解决社会纷争的有力工具,在一定意义上等同于法律。然而在魏晋时期,礼法却遭到了相当大的破坏,儒家的社会伦理逐渐被社会所抛弃,社会大多数阶层尤其是知识分子在心理  相似文献   

15.
《寻根》2017,(3)
<正>结婚酒宴,古称婚宴。它是中国各民族普遍流传的风俗。其始于氏族公社解体、私有制产生而引发部落战争之后,胜利者掠夺战败者为奴隶,被作为胜利品的女子,有的被战胜者强为妻室,成亲时,当事者往往备有丰盛酒宴酬谢同伙。这就是婚宴的起源。《礼记·昏仪》记述:"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醑,所以合礼同尊卑,以亲之也。"《礼记·曲礼》则说:"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前者说新郎行礼接新娘入洞房后,共食  相似文献   

16.
三国“礼贤”述论——礼与三国社会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末三国时期,"礼贤下士"在帝王争天下、夺帝位的过程中,对人才归离、君臣互择起到了重要作用.此期求贤时,不仅有所行的礼节礼仪、待遇的基本规定,同时在这些礼节的背后,还隐含着"人君"在招揽了人才以后,双方相处的基本准则.既礼又用,任而不疑,去虚就实,可谓三国时期对礼贤的三大要求.  相似文献   

17.
公元754年的一天,罗马教皇斯蒂芬来到巴黎城郊的圣德民修道院,为加洛林王朝的缔造者矮子丕平施涂油礼和加冕。在接受加冕之后,丕平履行了自己先前曾向教皇许下的诺言,先后于754年和756年两次出兵意大利,从伦巴第人手中夺回拉文那总督区和其他一些城市,献给教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丕平献土”。  相似文献   

18.
我们分析了在敦煌文献S.1725、《仪礼》、《大唐开元礼》、《书仪》等婚俗中不同方位所具有的文化意蕴。简言之,无论父醮子、奠雁、同牢、成礼还是见舅姑,每个人所处的方位都是根据自己的身份而定,都要严守君臣、主宾之礼,彰显出尊卑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欲知晓周代的社会制度、民俗风习,如上自朝廷典制,下至乡闾习俗,都不得不寄意于周代礼制的研究。历来礼家说礼,多据《周官·大宗伯》所言吉凶宾军嘉五礼为纲。五礼含容之丰富,义蕴之渊深,加之年代久远,世事陋阂,虽古今不乏其研索者,但疑义不绝,至今多有待发之覆...  相似文献   

20.
由巫到礼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由巫到礼》,这是个很难讲的题目,因为牵涉到上古史,材料不够,我自己研究得很不够,学术界好像也研究得不够。这是个非常重要、却被忽略掉的问题。所以的确值得讲一讲。特别是这个问题与中国整个文化、中国整个哲学的特徵,很有关系,这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