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近代以来 ,建立一个新的现代民族国家 ,成为广大中国人的共同愿望。蔡元培对国家思想早就有较为密切的关注。在初步了解了西方国家思想的派别和变化趋向之后 ,他融合中西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 ,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国家观。其国家观及有关论述 ,在他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西方政治理论,发韧于古希腊时代。到早期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开始形成时,已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即古希腊、罗马阶段和中世纪阶段。在古希腊、罗马时代,政治学说注重政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中世纪的政治学说则以论述神与政治社会的关系为其主要特点。早期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从思想发展上看,是在对于以往政治学说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3.
人的本性问题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十分注意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任何人性观点都是与其政治思想、社会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中国古代的人性学说、现代西方的人性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人性学说中,可以寻找到一些人类探索自己本性的足迹.  相似文献   

4.
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角度考察,古代混合政体理论、近代分权制衡学说以及现代西方民主理论是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三种重要的历史形态,而这三大理论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均衡思想,对这一思想进行梳理和归纳,追溯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渊源及精神实质,探讨西方均衡思想的历史走向,是进一步研究民主政治领域均衡问题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也为新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孔子和亚里斯多德是古代中国和西方两位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的法律思想分别在中国和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他们的法律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给我们以许多有益的启示。文章对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中西方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和亚里斯多德的法律思想从政治倾向性、方法论基础、正义观、伦理基础、“人治”和“法治”论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五权宪政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是孙中山对西方政治制度深刻认识的产物,其理论来源是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政体分权制衡原则和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中某些合理性因素。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将其逐步完善,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孙中山五权宪政思想的提出及实践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政治思想的重要发展,是中国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社会契约思想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有关国家起源、性质学说的一座丰碑。作为西方政治理论界的主导思想,同城邦时期与中世纪的公共权力观念相比,社会契约思想改变了公共政治权威的自然性,同时对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进行了反击。社会契约思想从人本身出发来完成整个理论论证过程,体现了近代主权国家观念中的自由和平等思想。与城邦时代与中世纪国家权力不同,在社会契约思想的影响下,主权国家的公共权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从对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的分析之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生态观肇始于西方,但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与西方的生态观有着根本的一致性。从儒家具有的生态观得以成立的两个理论前提和素朴的进化论思想来探究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9.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理论的经典著作。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拾卷重温这一重要文献,其核心理论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革命观教育、民主观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理论,其精辟论断蕴藏着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远见卓识,其现实关照、理论重点和论证方法饱含着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五权宪政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是孙中山对西方政治制度深刻认识的产物,其理论来源是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政体分权制衡原则和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中某些合理性因素。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将其逐步完善,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孙中山五权宪政思想的提出及实践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政治思想的重要发展,是中国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文学理论是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精彩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以往的儒家文论研究过程中,一般以孔孟为主体,这当然有相当的道理。但是作为中国古代完整的文学理论的思想体系,却是建立在苟学的基础之上的,作为原始儒家的孔孟文论与作为大一统封建社会的荀子学派的儒家文论精神并非是一个相同的概念,因此,对于儒家文论的真正版本与完整的理论体系,应当加以重新研究与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2.
霍布斯和洛克最早提出的"自然状态"学说是西方著名的政治学说之一,对西方政治思想和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霍布斯和洛克对自然状态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学界对他们的"自然状态"学说进行了多层面的探讨.本文回顾和分析了学术界关于霍布斯与洛克"自然状态"学说内涵及其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的主要研究成果,并评估了各类相关研究成果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3.
孔氏大宗赐家寓衢后,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修己安人”、“有教无类”、“述而不作”、“礼让治国”、“和而不同”等思想,主张“痛自引责以收人心”,“学以行道教以化民”,“既有美实必假于言”,“泗浙同源无间南北”,“学与人共有资于世”,对江南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吴霞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11):121-126
如何处理基督教文化和儒教文化两大异质文化,成为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中颇为复杂的问题。外国传教士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趋于两极。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一些人为了减少传教的阻力,有认同儒学的倾向;另有些人以"文明和优等民族的代表"自居而无视中国文化;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则提出"中学西源说"。  相似文献   

15.
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历史哲学体系的缔造者。他们在各自建构的历史哲学学说中,由于对形而上"天"的认识不同,对历史评价标准的不同,对"法先王"与"法后王"认识的不同,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性。然而与差异性相比,三者对历史中"变"与"常"的论述,对于"圣人"史观的认可,对历史循环论的恪守,又使得他们历史哲学思想中出现了更多的一致性。孔子、孟子、荀子共同奠基了近代之前儒家历史哲学体系的思维范式及历史认识方法论系统。不过,理论建构稍显粗糙,对形而上问题关注不够,多思辨,少分析与批判等问题,也成为了其理论学说中不可忽视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发式教学在东西方各有一个渊源,东方起源于中国的孔子,西方起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两位先哲的启发式教学对东西方教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他们的启发式教学法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对此,本文从内在精神、教学方法、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注意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以及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控制等方面对两位先哲的启发式教学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从学术的内在理路出发,以近代学术发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及学术个性为主要切入点,就其研究路径进行了一些方法论的思考。作为“研究的研究”,学术史研究应注重其学术性与历史性的双重特点,作为与外在因素复杂缠绕的近代学术,更应该将内在学术驱动作为研究基点,突破泛政治及思想宣传史的谱系,建构真实的学术认知。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在近代学术史的研究中进行“.古今中西”的打通,从时间和学脉追寻上而言,需从“古代研究的研究”上进行追踪;从空间和近代理论工具的利用等方面来看,则应注重中学发展的西学背景,从而对近代学术的面貌获得整体性的理解。此外,我们还需谨防当下立场对过去的选择性解读,应以“同情之同情、了解之了解”的态度来探讨近代学人的心路与学路,对他们的学思之路展开深度的了解,给予人文性的关照。  相似文献   

18.
孔子在对前人文艺理论整理的基础上对诗歌作出宝贵评论,强调诗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兴观群怨"说,奠定了诗歌服务于社会和个体的基音;古罗马时代的贺拉斯,批判地吸收古希腊诗学文化,主张诗"寓教于乐",肯定诗歌对社会和人生的教化作用。文章考查两者产生的背景,从诗的教育和审美功能两方面比较其异同。  相似文献   

19.
意象在整个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美学范畴,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理论,对西方诗歌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无论是英美的意象派,还是法国兴起的象征派诗歌都受到了中国古代意象理论的影响。当然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决定了两种意象理论同异并存。  相似文献   

20.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开创者,对东西方的教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都采用问答式的教学方法,主张有教无类,强调思维训练。但二者由于文化背景、哲学信仰等的不同,二者还是存在一些差别:孔子主张学生为主体,苏格拉底主张教师为主体;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孔子的形式多种多样且与实际紧密结合,而苏格拉底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孔子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能力较高,人才类型多样,既有从事工商的人才也有从事政治的官吏等,苏格啦底单一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类型单一。追溯启发式教学法的源头,对改进当今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