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5 毫秒
1.
本文对中法战争之马江海战诸项问题考辨,认为马江海战的失利,除法军预谋偷袭、装备先进等外,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的错误政策之指导和清军战术指挥失当、张佩纶等主要官员临阵怯战失措所致,并指出詹天佑参战之说可信,对清军装备人员伤亡损失情况也进行了考证与修订。  相似文献   

2.
文章着重对中法战争中的台湾保卫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指出台湾保卫战是中法战争中的一个主要战场,经过爱国军民的努力,取得了胜利,挫败了法国侵略者攫取台湾以作为“担保品”的野心,有力地支援了中法战争中的其他战场,打乱了侵略者进一步侵略中国大陆的战争部署。  相似文献   

3.
中法战争是法帝国主义侵略越南和中国而引起的。清政府在战争中持抵抗态度,除了最高统治者为着自身利益需要外,主战派的推动是一个重要因素。主战派虽有系派之分,但他们的主张反映了民族的利益和要求,他们在战争中组织力量,指导有方,赢得了军事上的重要胜利,振奋了民族精神。然而,时代与阶级属性使主战派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全文对中法战争的结局和战争指导方面的得失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论述,指出中法战争中国在军事上的胜利是显而易见的;清最高统治者腐败,是乘胜求和,断送胜利成果的根本原因;爱国军民发挥了积极抗敌的重要作用,中国在第二阶段沿海防御、陆路反攻时制定了符合当时主客观情况的指导策略,特别是冯子材等爱国将领身先士卒,正确组织指挥,为中法战争中国在军事上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19世纪80年代发生的中法战争,是由于法国侵略中国的邻邦“藩属”——越南引起的。本文通过对中越历史形成的“宗藩关系”与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的内容和实质性比较,以及对法国侵略越南的历史之考察,分析了越南问题的缘起和中法战争的背景,指出这是在国际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分割世界领土,侵略中国近邻边疆并进而图谋瓜分中国的严重形势下发生的。中国援越抗法的战争是正义的。某些外国史学家对中法战争起因与性质的论述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应予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国抵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惟有中法战争曾经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台湾保卫战则是中法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此战的胜利,对整个中法战争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临危受命督办台湾军务的刘铭传,是一位力主抗法、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爱国者。在领导抗击法寇、保卫台湾的战争中,他无私无畏,联络广大爱国军民,同仇敌忾,对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传统的评价镇南关大捷在中法战争中的地位提出了质疑,通过战争双方战略目的、战略方针和重心以及该战役对战局的影响诸问题的分析,指出镇南关大捷是扭转中法战局全局的一战,是中法战争的战局转折点,它引起了清军战略的部分转变,但这种转变未能完成,因此并不完全具有战略转折点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政治妥协作为政治文明和政治发展一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软因素,工具性的政治妥协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培养适度的政治妥协意识,建构政治妥协的利益表达机制,分析政治妥协的成本收益,使政治妥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著名的反侵略战争。唐景崧是这场战争中唯一一个主动请求前往越南并有一定影响的清朝中央政府官员。探索唐景崧的请缨目的和在中法战争中的行动,有助于我们对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和对中法战争的研究。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敬请前辈指正。 一 唐景崧(1841~1903)字维卿,广西灌阳人,1865年进士,选庶吉士,后改吏部主事。1882年9月,唐景崧以“绥藩固圉”为主要内容上书慈禧太后和光绪皇  相似文献   

10.
中法战争期间,英国号称自己保持中立,但在实际中,却以国际法为外衣,实现着自己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1.
军队问题,是研究战争史必然要涉及到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军队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战争的胜负成败。台湾战役是中法战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台湾战局的发展,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尤其在最后的战争结局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研究中法战争,必然要研究台湾战役,而研究台湾战役,必然要涉及台湾的军队问题,这是很自然的。然而,在以往的许多研究文章中,却很少有人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论述。本文拟从中法战争期间,台湾军队的来源、种类、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等方面,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甘硕业 《职大学报》2006,2(3):119-121
中法战争后广西农业发生了新的变化,表现在自然经济的解体、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农民商业观念的转变及农垦公司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和复杂的人物。他与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前的近代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均有关系。他在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二十五年中所从事的对外交涉事务更是他一生中主要活动的一部分。在中法战争中,曾经负责过具体对法交涉的李鸿章的思想和活动如何,他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怎样,很自然地成为研究中法战争中必须涉及的问题。多年以来,有关中法战争史的论著一般多  相似文献   

14.
"以兵战为用"的外交思想指的是:不惧战,不惜与敌人动用武力,但不狂热地鼓吹战争.他只是把战争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主张外交以武力为后盾.简单地说就是主张"以战促战","以武力维权".这一思想产生的根据在于:"同治中兴"以来,清朝的军事改革取得了较大进步,清王朝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兵可以为我所用.同时张之洞"以兵战为用"的思想也源自于张之洞的清流人物品格.  相似文献   

15.
由广西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黄振南研究员撰写的、广西史学界第一个国家青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中法战争诸役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下简称《诸役考》)。是一本可以助史学走出困境的著述。综观全书,令我赞许和感慨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  相似文献   

16.
甘硕业 《职大学报》2003,3(4):69-71
本文结合中法战争后广西农业状况来分析广西工业近代化的内力因素,认为广西工业近代化进展缓慢是因为农业没有为工业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和充分的市场条件。实现广西工业近代化需变革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史实,批判了李鸿章的不助越抗法、唯武器论、乞和为旨、乘胜即收等妥协投降主张和策略,进而指出:李鸿章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汉奸。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最早的海战,是春秋时期的吴齐黄海之战。公元前485年,吴国派大夫徐承为“舰队司令”,率领舟师进攻山东半岛的齐国。“舰队”从长江口出海北上,远航奔袭,声势浩大。但是,没有料到齐国的“舰队”十分厉害,不等吴国的舟师到达,就在黄海海面拦腰截击。两国的舟师在波涛翻滚的黄海展开激烈的战斗,结果以吴国大败告终。这是我国有史记载的第一次海战。  相似文献   

19.
刘永福是中法战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抗法战争中的历史地位不容动摇。虽然刘永福接受了越清政府的“册封”,但仍保持了农民起义军的英雄本色。而刘永福回国后,则把本来可以进行下去的抗法事业断送了,这则是由于他不折不扣的忠君思想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镇南关—谅山大捷主要历史人物别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法战争中镇南关到谅山大捷的历史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得出在大捷中的有功之臣应该包括李秉衡、冯子材、苏元春等人,成绩若按十分划分的话,李秉衡应得四分,冯子材和苏元春各得三分,主要历史功绩并不像传统认为的那样只归冯子材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