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过程] 由五个教学环节组成。 1.出示目标。教师用小黑板出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①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围绕目标讨论。分三步进行。 (1)复习旧知,铺垫。教师让学生完成下面3道习题: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分米,宽是8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一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上节课练习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的过程中,已为学习表面积积累了感性材料,再通过教材第87页倒1的教学,使学生理解什么是表面积,并学会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要求学生由看实物计算表面积,到看立体图计算表面积,再到由已知长、宽、高三个条件就能想象实物图形来计算表面积.由于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需要  相似文献   

4.
<正>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我结合教学实际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进行了实践与思考。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片断师: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在生活中很常见,用途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渐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并能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说教材1 教材地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二小节内容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此课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 ,也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 ,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空间计算的开始 ,它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 ,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为今后学习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2 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 :使学生获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能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2)能力…  相似文献   

7.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25-27页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一、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性目标: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学会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应用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自主学习的精神,发展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教学模式的更…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对第一课时进行复习:求火柴盒的内盒和外壳的表面积;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应用题教学。教学目的: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在实际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表面积计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①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准确计算;②会用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③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  相似文献   

11.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教例评析广西柳江县教研室黄金利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相似文献   

12.
<正>"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小学数学非常重要的内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讲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要求学生把数学课本附页1和附页2的样图制作成长方体和正方体,提前调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开课时我用学生亲手制作的长方体实际学具引入新课,学生自己观察长方体有六个面,要想知道长方体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25~27页。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8—10页。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正确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2.让学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与态度。3.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中,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三、教学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学生每人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纸盒各一个、剪刀…  相似文献   

14.
活动背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解决生活或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描述、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进学生不断探求新知的欲望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此,在学生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安排了这次综合与实践活动,希望在开放式的教学中,一方面能使学生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知识,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正方体”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学生更清楚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一步理清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相似文献   

16.
复习目的:使学生牢固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1.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边答边板书:顶、棱、面)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是什么?有什么不同点?相同点:都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2.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建立表面积的概念,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难点】计算特殊的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具准备】课件、长方体盒子、正方体盒子、剪刀、学习研究单。【教学过程】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师:在给朋友送礼物时,我们都会精心地包装一番,包装里面也有学问,也要用到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五(六)年制课本第九(十一)册第87页例1。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正确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实际中有关形体的用料面积。教具学具准备: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火柴盒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问:1.长方体有几个面?(让学生按上下、前后、左右数出6个面。)2.长方体的6个面有什么特点?(都是长方  相似文献   

19.
<正>【设计背景】“制作收纳盒”一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表面积应用的练习课。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展开图和表面积,掌握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本节设计为综合实践课,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制作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的 1.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表面积的计算,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长6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