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苏轼《自评文》云:“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这句话以水喻文,是说自己的诗文丰富浩瀚,如盈科之水,一经进发,即可淙淙流溢。源源不绝,从容自在;还可舒卷自如,千姿百态,幻化无端;从心所欲,触处生春。  相似文献   

2.
苏轼提出了"随物赋形"辞至干达""平淡绚烂"等诗文创作的重要观点,他认为,诗文创作须遵循自身规律,"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这些观点既是对唐宋前辈学者的继承,又对其后数百年中国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活法说"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苏轼实为中国诗学"活法说"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他是个“官场儒将”,从事高教管理几十年,业绩不凡,身上却没有沾染一丝世俗气;有人说, 他是个“学术狂人”,笔耕不辍,获奖无数,著作等身; 还有人说,他是个“博爱教授”,对五湖四海求知若渴的青年人充满爱心,鼎力相助;更多的人说,他是个“教育智囊”,随物赋形的思想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他  相似文献   

4.
正苏轼写文章讲究"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但是,这种随意为文,也会导致粗疏之弊。历代对他的批评,都集中在这一方面。——江弱水苏轼论文,讲究"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他曾说过一段有名的话:"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文说》)朱子好几次说过,东坡文字只是大势好,却不免疏漏,  相似文献   

5.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因曾贬官涪州,遂号涪翁。他博学多才,散文、诗、词齐工,诗与苏轼,合称“苏黄”,词与秦观,合称“秦七黄九”。书法是宋代四家之一。他的诗文曾得到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赞誉,说“其诗文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人久无此作”。他是江西诗派的创始者,苏门四学士之一。  相似文献   

6.
苏舜钦是以文学名世的,但清人徐惇复却独具只眼,看出了他并非纯然以文学为功的秉性。说他“抱经世之学,怀忠君之心,观其所为诗文及论时事札子……议论侃侃,慷慨切直,皆有关于社稷民生之故,不可以区区文人才士目之” (《苏子美文集序》)。这与《宋史》说他“少慷慨有大志”,论“时政得失无所回避,群小为之侧目”,欧阳修说他“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 (《苏君墓志铭》)的情形是相符的。他自己也认为“文章竟误身”,说“予生虽儒家,  相似文献   

7.
苏轼以其飘逸俊爽、汪洋雄肆的瑰丽词章,在词坛独树一帜,开风气之先,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正如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说:“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对于苏轼的词,古往今来,人们往往喜欢用“以诗为词”一语予以评价。最早称苏轼“以诗为词”的是苏门弟子,苏门六君子之一陈师道曾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①。属于苏门四学士的晁补之、张耒,也有类似的说…  相似文献   

8.
清代文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中对苏轼诗歌的艺术个性的概括很有见地。他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苏诗的主要艺术个性是奔放自然,爽利明快,“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正如朱熹所说,是“一滚说尽无余意”(《朱子语类》)。苏诗并不长于蕴藉含蓄,耐人咀嚼,而是以放笔快意,滔滔汩汩,一泻千里见称。诗人自己也说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文说》)。其实不只是散文,他  相似文献   

9.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明亮的星。清雄绮丽的苏诗,豪放磊落的苏词,雄浑酣畅的苏文,使历代读者为之心折。这位品格正直、才华横溢的作家,在他四十五岁时(公元一○八○年),因“乌台诗案”被贬到湖北黄州。这是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是因苏轼在诗文中流露出某些不同政见而招致的一次灾祸。公元一○七九年(元丰二年)三月,权监御史里行何正臣为了泄私怨,上表弹劾苏轼对变法不满,而且是“所为讥讽文字,传于人者甚众。”七月二日,权监察御史里行舒(?)上表说苏轼“讥切时事”,他无理地说:“陛下发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群吏,则曰  相似文献   

10.
最近,学术界对苏轼的豪放词提出了颇多疑问:如提苏轼是不是豪放词人?他有多少豪放词?如其说苏轼是“豪放”倒不如说是“旷达”,他仅有的极少数的六、七首豪放词,不过是“偶尔即兴”之作,如此等等。但细谙之下,又觉颇有值得推敲和思考之处,故不揣冒昧提出拙见,以与海内诸专家学者们请教。一、苏轼有没有豪放词?有多少豪放词? 要谈苏轼有没有豪放词?首先必须弄清“豪放”的定义和标准,才能衡量苏轼的词作。“豪放”,在一般意义上讲,大都认为是气魄大而无所拘束(见新《辞海》)的意思,但这对词作的含义似乎远没有具体阐明。  相似文献   

11.
苏轼和黄庭坚是宋代诗歌的代表人物。黄庭坚最初因苏轼的提携而出名,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而后黄另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与苏轼并驾齐驱。苏黄两人的诗风有明显的不同,总的说来,苏诗奔放恣肆,黄诗则峻峭深曲。苏黄两人一方面相互誉扬,另一方面也相互讥嘲。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说:“黄鲁直(庭坚)诗文如蝤蛑江珧柱,格韵高绝,盘餐尽废。然不可多食,多食则发风动气。”黄庭坚则反唇相讥说:“盖有文章妙一世而诗句不逮古人者。”后世有些人尊苏贬黄,有些人抑苏扬黄,对两人的评价往往失之偏颇,但也有评价得公允而又生动的。有“南夫子…  相似文献   

12.
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曾与秦观、张来、晁补之一同拜学于苏轼门下,成为有名的苏门“四学士”。他深受苏轼教诲,苏轼也很赏识他。黄庭坚还是江西诗派的开山大师,他的诗文与苏轼的诗文同样受到人们的称赞,因此有“苏黄”之称。然而黄庭坚一直对苏轼非常敬重,对苏轼的教诲铭心不忘。在他的家中一直悬挂苏轼的画象,直到晚  相似文献   

13.
苏轼在他的《石钟山记》里又是叹郦道元的简单,又是笑李渤的浅薄,并且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想当年他月夜归来,是多么洋洋自得!但他得出的结论也一样令人生疑。晚清学者俞樾(俞平伯曾祖、章太炎之师)到石钟山后,经过周密的考察,认为石钟山的命名,应从“形”的角度来考虑。苏轼虽也强调实地考察的重要性,但他自己偏偏忽略了调查时不应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他到石钟山是农历六月,正是鄱阳湖的涨水季节,石钟山下的洞口基本没有露出水面。他的解说其实也是片面的。俞樾认为石钟山以钟命名,是因为它“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此二…  相似文献   

14.
略论民间音乐对苏轼诗歌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 ,不仅精通诗文、绘画、书法、而且还极为精于音乐。在他留下的作品中 ,有关音乐活动的诗歌就有几十篇。如他在描写其父苏洵弹琴的一诗中道 :“微音淡弄忽变转 ,数声浮脆如笙笛”;在赞李季吹笛一文中云 :“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这些生动形象的赞语和高度的鉴赏水平 ,足见苏轼的音乐素养之渊厚、音乐视野之宽阔。在苏轼的一生音乐生活中 ,对民间音乐的重视不次于对其他艺术的追求。在他的诗词歌赋中 ,山歌、民间歌舞都是他创作中所涉猎的对象 ,故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不少对民间音乐活动的素描。他重视研究民间音乐 ,早在青年时代就开始…  相似文献   

15.
文同(字与可)诗文中“的子平”当为苏轼,确是因为党祸未除的原因使然;而苏钧也确有其人。但不能混淆了两者的关系“,子平”为苏轼说,应该仅仅限于文同的诗文中,而在苏轼和黄庭坚诗文中涉及的苏子平则可能是指苏钧。  相似文献   

16.
苏轼苏辙兄弟个性文风截然不同。但兄弟俩的感情却丝毫未受影响,相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并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还常常说自己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几十年间,兄弟二人诗文词往来,从未间断。  相似文献   

17.
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所谓“取古人之陈言”,“点铁成金”,说的就是诗词创作中的一种有趣现象,即“化用”。作者信手拈来前人的诗文名句,或径直采撷,或翻新改造,铸进自己的诗作中,与自己所描绘的意境浑然一体,妙合天成。化用的方法,单从形式上来看,主要有以下五种。  相似文献   

18.
苏轼创作集评 苏轼自评文: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苏轼文集·自评文》)  相似文献   

19.
最早提出苏轼词诗化倾向的是陈师道.他在《后山诗话》中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以后王灼《碧鸡漫志》、陈应修《于湖先生雅词序》等都有类似的看法.为什么说苏轼词具有诗化的倾向,又是什么促成了苏轼词的诗化倾向呢?比苏轼稍晚的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专著《词论》中说:“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  相似文献   

20.
苏轼《又答王痒书》是一篇讨论读书之法的绝妙篇什,其间所谓“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及“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云云,真可谓夫子自道,是苏轼一生求学读书的经验之谈.然而苏轼之后,人们往往惊叹其来去无端,如行云流水,“读子瞻书,见才矣,然似不读书者”.读书而使人感觉“似不读书”,这正是苏轼散文的功夫所在.而这功夫,笔者认为就是苏轼的“闲暇自得”.对于“自得”,苏轼本人是颇以为自豪的.他平日论文,一贯反对“程式文章,千人一律”,主张“闲暇自得”,不赞成为作文而作文,说文章“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说自己“未尝敢有作文之意”.纵览苏轼的散文,大率都是缘乎己情己心的“自得”之文,而绝少应酬阿谀之体,这是得到时人和后人的首肯的.“自得”而冠以“闲暇”并不意味作者“无思”“无虑”、文字游戏,除人们常说的自然为文外,还体现了多方面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