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金瓶梅>在写政治人物时涉及到了一个天水籍官员狄斯彬,历史上真有其人.和史实比较,小说中的人物既有艺术真实,也有历史真实.但小说作者对史实改造过多,容易形成人们对这个历史人物的误解,需要辨明.同时,由塑造这个人物可以体察<金瓶梅>写官员时所用的史实"我化"手法.还可以由作者对狄斯彬的熟悉程度推测小说的创作时间和作者的身份.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位杰出的吏学家,司马迁擅长以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历史人物.在《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主要运用了"微言大义"、"好奇"、"矛盾中隐藏事实"等手法来刻画韩信的形象,从而反映出自己的历史观点.  相似文献   

3.
台湾小说家骆以军在他充满荒谬性的历史书写中刻画了丰富的异乡人形象,涉及历史记忆、家族身世、个人处境、文化认同等诸多面向,身份异乡与精神异乡双线并存,以一种文本互文性的方式完成了对自己书写系统中"异乡人"形象的建构.骆以军历史书写中的人物,有因为国族命运、家族身份而产生的实质异乡境况,也有因为生存焦虑、心灵孤寂而无限漂泊在精神异乡的荒原情境.他的笔下诸多在历史夹缝里生存的异乡者,映照出历史困境中的多重生存景象.  相似文献   

4.
历史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历史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美好的道德情操的任务.而历史教材本身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美育内容.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掘课本中的美育素材,以历史人物的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启迪净化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加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一、讲历史人物贯穿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思想美和情操美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能够载入史册的历史人物有最基本的两类,他们分别为人类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典型代表.以中国史为例,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数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有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深刻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伟大的行为在史册中闪烁着不朽的光辉.怎样引导学生从这些人物的思想、行为中感知美并潜移默化地接受其影响呢?  相似文献   

5.
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既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也有其人文性或艺术性的特征,历史学家是在一种超越历史事件发生、历史人物的时空状态下完成历史叙事的,历史学研究与历史叙事始终具有"滞后性"特点。所以,后现代主义者质疑历史的客观性,认为历史解释是基于"知识——权利"话语的阐释,国家的历史被建构为一种"暴政话语"。但是,历史的客观性是无法否定的,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排斥史家的主观作用,在历史研究中把握好其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合理度。  相似文献   

6.
"先秦散文"是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奇葩之一,与《诗经》、《楚辞》等对仗工整、韵律明显的"韵文"相较,它属于"无韵之文"。从内容上说,先秦散文因更多记录历史故事,阐述历史哲理,刻画性格鲜明历史人物而被形象地称为"先秦历史散文"。先秦历史散文中记载了诸多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的女性人物形象,这是先秦散文的独特之处,也是亮点所在。本文对先秦散文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探析,并对其对后世文学的重要意义做了阐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是一部不朽的小说大典,它的故事情节千变万化,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书中诸多人物已成典范,英雄事迹广为流传,已行成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其中以关羽人物形象为著。历史上关羽是一位"忠义"、"勇猛"却又骄傲自负的将领,罗贯中抓住这一人物特征,运用艺术的构造和渲染,通过虚构故事情节,突出关羽的"忠义"品质和"才华过人",达到一种渲染的效果。结合《三国志》著作,对比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忠义观,并深入探索此等观念形成原因,将真实还原历史,艺术奉献文学。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历史人文知识,注重历史故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腾冲的汉族姓氏,多因明代军屯制度自中原、荆楚移民而来。古代的墓志是最可信、最翔实的历史"人物传记",对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普遍的社会意义。通过对腾冲首次出土的明代郑氏四方墓志的整理,并参照地方志书及相关文献进行考证与辨析,反映了福建籍郑氏移迁腾冲源流及历史人物世系,并对地方志书内容作了若干订正与补充,对今人了解和研究腾冲明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家将"故事从北宋开始广泛流传,熊大木以历史记载为依据,融入民间艺人的加工创造,运用以虚入实的手法重塑历史,编撰出《杨家将演义》这部小说,使"杨家将"的故事固定下来。历来对于《杨家将演义》的研究多集中于人物考证、形象分析,对于小说的艺术手法研究并不多,从"实"、"虚"两种创作手法来展开研究,更能加深读者对历史演义小说基本手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