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艾灸对运动时血清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史曙生 《体育科学》2002,22(6):92-93,103
通过对运动员进行穴位施灸处理,并以西洋参作为对照,观察运动时血清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经过两个月的施灸处理,结果表明艾灸可以明显提高运动时血清一氧化氮的含量和血清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提示:灸法可以提高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加强机体对运动性疲劳的消除过程。  相似文献   

2.
绿茶活性提取物对有氧性运动疲劳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绿茶活性提取物对优秀赛艇和足球运动员有氧性运动疲劳后血清尿素(BU)含量、血清丙二醛(MDA)含量、血清肌酸激酶(CK)、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变化,表明绿茶活性提取物对骨骼肌损伤有抑制和修复作用,同时有效减少运动所造成的机体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的分解,以及通过直接清除氧自由基及其代谢产物、增强运动员机体抗氧化酶活力等机制,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少过量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作用,加速对剧烈有氧运动产生的自由基的清除,从而促进机体运动性疲劳恢复。  相似文献   

3.
艾灸缓解运动性疲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艾灸疗法对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共观察运动性疲劳运动员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治疗一周,分别对治疗前后的疲劳主观感觉评分(RPE)值以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进行纪录,经统计学处理,进行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对照.结果:艾灸气海对运动员运动后疲劳主观感觉评分、心率、反应时、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尿素氮(BUN)浓度、血红蛋白(Hb)浓度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艾灸百会可以改善运动员运动后疲劳主观感觉评分、心率、反应时、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结论:艾灸疗法对改善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举重     
G884.014.7 9704890大强度力量训练后不同水平举重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的变化[刊,中,A]/张莉,周卫海,姚俊//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7.-17(2).-26-29表2(DW)举重//大强度//血清酶//肌酸激酶//CK//活性通过对不同水平举重运动员大强度力量练习后,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差异的观察,表明大强度运动后,高水平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的CK 活性均明显升高,但高水平运动员的 CK 活性明显低于一般运动员,且差别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5.
瑜珈练习对女大学生CK、SOD、GPX及MDA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6周的瑜珈锻炼,观察20名女大学生锻炼前后血清中CK、SOD、GPX活性及MD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实施瑜珈运动可以明显降低女大学生的MDA含量(P<0.05),显著提高SOD、GPX的活性(P<0.05,P<0.01);对CK无明显影响(P>0.05)。提示瑜珈练习可以降低女大学生机体内自由基水平,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使用爱维治治疗备战十冬会速滑运动员延迟性肌肉酸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veness--DOMS).从速滑运动员不同训练负荷后使用爱维治血清肌酸激酶(CK)的变化情况看,可以证实爱维治对治疗速滑运动员运动后的延迟性肌肉酸痛症具有良好的疗效,血清肌酸激酶、血红蛋白的变化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7.
观察了我国冰雪运动员服用“泰一”液50天后,时其免疫水平和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和白细胞WBC)含量,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血清睾酮(T)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同等运动负荷后的血尿素(BUN)生成量和肌酸激酶(CK)活性呈下降趋势。提示:“泰一”液时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改善和调节内环境平衡,提高运动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住低练"过程中,运动员安静时血清酶的变化规律.方法20名运动员随机分为高住低练组和低住低练组,每组10名,分别测定运动员在此过程中安静状态下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结果在高住低练的初期,运动员血清CK、LDH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高住低练4周后,血清酶活性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可连续到高住低练后2周.结论提示运动员在2 500m高度进行4周高住低练,机体对缺氧负荷和运动负荷的适应后,能降低由于运动引起的血清酶活性的升高,对防止肌肉组织的损伤和增加细胞膜的稳定性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运动员大负荷运动后血清肌红蛋白(Mb)与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的变化规律,本文研究了体育学院男子篮球运动员大负荷运动后血清Mb与CK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血清CK及其同工酶CK-MM在运动后24h出现显著性增加(P<0.05);血清Mb和CK-MM3%在运动后即刻出现显著性增加(P<0.05);血清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cTNI)在运动前后无显著变化.这些结果表明,运动后血清Mb与CK及其同工酶是来自骨骼肌;运动后血清Mb、CK-MM3%变化可能是比CK及其同工酶CK-MM更敏感的骨骼肌损伤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0.
在备战20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期间,利用肌酸激酶指标对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进行了训练监控。结果发现,女子举重运动员在赛前控降体重情况下,大强度训练对血清CK活性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血清CK能比较灵敏地反映举重运动赛前训练的强度。大强度训练周血清CK总活性高于我国女运动员的参考范围,应注意监控及疲劳恢复,防止疲劳积累。  相似文献   

11.
艾灸对过度训练大鼠部分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艾灸作为刺激方式,目的在于揭示艾灸对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心肌组织、肝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艾灸对训练大鼠心肌组织、肝组织都表现出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和清除运动产生的过剩自由基的作用,说明艾灸能从整体提高训练大鼠的抗氧化水平,延缓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朱启娥 《湖北体育科技》2010,29(4):435-436,418
目的:探讨大运动量训练致运动疲劳后,按摩和艾灸穴位对疲劳恢复和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以16名体育学院武术专业学生为试验对象,在不同时间(间隔两周)分别进行两次大运动量训练至中等以上疲劳程度,分别对受试对象进行按摩和艾灸穴位,测试不同时间点的血氨和血尿素值,并对两次实验结果进行自身对照。按摩组为A组,艾灸组为B组。结果:B组的血氨浓度在恢复期的各个时间点上都低于A组,第15min钟和第3min差异非常显著(P〈0.01),第45min和第60min差异显著(P〈0.05);B组血尿素的恢复速度也快于A组,第90min明显低于A组(P〈0.05),次日晨B组较A组恢复更加明显(P〈0.01)。结论:艾灸穴位比按摩能更快清除血氨和血尿素,从而更好地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设计了强化训练导致疲劳的大鼠模型,用形态计量学方法,分析了运动疲劳状态下,大鼠心室肌线粒体和肌原纤维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应用理气扶正中药复方对改善运动性疲劳的作用。结果表明:理气、扶正类中药“体复康”能有效地改善心肌的供血和供氧功能,并有效地减少运动应激对心肌超微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调查访问法等方法,对运动员疲劳产生的原因、疲劳的诊断进行了探讨,并从整理活动、运动训练、合理营养、充足睡眠、心理学手段、物理手段、针灸、中药、社会学恢复等9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综述。  相似文献   

15.
运动训练和谷胱甘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资料法分析了谷胱甘肽的生理功能以及运动训练对谷胱甘肽的影响。表明,保持体内谷胱甘肽的浓度,对防止运动疲劳的自由基损伤、提高运动能力和消除疲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艾灸预处理对运动后心率和血压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大一(07级)学生进行艾灸(足三里穴)预处理,来观察艾灸预处理前受试者运动后血压、心率与艾灸预处理后受试者运动后血压、心率的变化,从而探讨艾灸预处理对于运动后心率和血压的影响。方法:在运动前用血压计测定受试者安静时的血压和心率,随后受试者在跑台周Bruce方法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当受试者运动到力竭后测定受试者运动后即刻、运动后15min、运动后30min的血压、和心率。在运动当天后的一星期内对受试者进行艾灸(足三里穴)预处理,在艾灸一星期以后受试者再次进行跑台BRUCE方法逐级递增负荷运动,测定受试者运动前安静时、运动后即刻、运动后15min、运动后30min的血压和心率。结果:(1)收缩压在艾灸预处理前后运动后15min有显著性差异;在安静时、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30min没有显著性差异。(2)舒张压在艾灸预处理前后安静状态和运动后30min有显著性差异;在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15min没有显著性差异。(3)心率在艾灸预处理前后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艾灸预处理在安静时和运动后恢复期都有一定的降压作用,也可能与艾灸消除运动性疲劳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长时间力竭游泳对大鼠心肌线粒体膜和基质游离钙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实验以力竭游泳(300±50min)的大鼠为运动疲劳模型,观察了大鼠心肌线粒体的巯基(-SH)、还原型谷胱苷肽(GSH)、磷脂酶A  相似文献   

18.
机体论原理与运动性疲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松波  吴纪饶  邹瑜 《湖北体育科技》2002,21(2):170-172,176
随着在运动性疲劳研究亚细胞和分子层面突人,使研究人员对其发生、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回顾近几年运动性疲劳研究动向,分析对比其中得失,论证了机体论原理作为生物学研究重要方法论在运动性疲劳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复方白蚁制剂对提高训练大鼠抗疲劳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慢性动物实验 ,观察与分析复方白蚁制剂对提高训练大鼠抗疲劳能力的作用。实验材料为成年雄性 SD大鼠 2 5只 ,随机分成实验组、运动对照组和安静对照组。实验组灌喂复方白蚁制剂 ,对照组灌喂相同剂量的 5 %葡萄糖溶液。除安静对照组外 ,实验组和运动对照组均在国产鼠类电动跑台上进行 6周亚极量强度的耐力训练。实验结果 :实验组 Hb含量、安静时 T值和T/ C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实验组睾丸间质细胞层厚度和脾巨噬细胞数量增加 ,体内锌、铜、铁等微量元素含量增加 ,红细胞 ATP酶的活性也明显提高。提示系统服用“复方白蚁制剂”有助于延缓训练大鼠疲劳的发生和加速运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有关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的机理及对它如何进行有效预防和消除的研究,一直是令运动医学工作者瞩目的前沿课题。运动性疲劳时出现的机体变化较为复杂,涉及物质代谢、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各个方面。其中,神经递质、HPG轴与机体的物质代谢、运动能力及运动后的恢复密切相关。为此,从睾酮的生理作用和调节、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睾丸间质细胞的调控、反馈调节和运动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影响等层面,较系统地探讨运动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之间的关系,为加快机体恢复,提高运动能力,以及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