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22〕1号),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和给予公开警示(含撤销)的首轮建设学科名单。根据该通知,共有147所高校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与首轮相比,新增山西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湘潭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同时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校招生》2019,(12):4-21
“双一流”建设高校: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及教育部等三部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经专家委员会遴选认定,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并报国务院批,于2017年9月21日,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42所世界一流大学和95所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相似文献   

3.
《求学》2023,(12):31-37
<正>普通本科批(部分省份分为本科一批和本科二批)是最受关注的填报批次。这个批次涵盖了数量众多的院校,为方便考生和家长选报,我们将这个批次的院校按“双一流”建设高校、双非院校进行分类介绍。“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分段)2022年2月,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公布的名单共有147所建设高校,包含331个建设学科(不含自定学科),其中:基础学科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建设的学科自行公布。第二轮建设名单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将探索建立分类发展、分类支持、分类评价的建设体系作为重点之一,引导建设高校切实把精力和重心聚焦在有关领域、方向的创新与实质突破上,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高校。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不再对建设高校进行身份区分,学科以及学科发展建设正式成为“双一流”的主导。文章对“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之间的关系是具有逻辑性、层次性、统一性的关系。文章认为,学科建设的微观实践就是院系的发展问题,学科建设的宏观设计就是大学的发展问题,学科建设的本质就是大学治理与学院治理的统一。从“大学办学院”到“学院办大学”改变了大学治理与学院治理之间的关系。文章还结合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背景对学院的内涵重新进行阐释,并以此重新审视学院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双一流”建设“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并列,凸显了学科建设之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一项国家的长期战略,“双一流”建设不只影响那些“一流建设学科”,也不只影响“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科建设,而是会对整个高校的学科建设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作为对“双一流”建设的应对,很多高校围绕学科的增减、学科布局、学科交叉与融合、学科的分层与分类等对学科建设的方略进行了调整。为保障“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学科建设的顺利推进,有必要对相关应对策略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行理论审视。  相似文献   

6.
2017年9月,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42所高校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95所高校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A类一流大学平均每校入选学科数要远远领先于B类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理工科入选学科数、入选总次数和平均每学科入选次数均明显高于人文社科,且分布差异较大。同时,"双一流"建设是对过去重点支持建设并取得良好建设的高校进行延续性支持。东部、华北与华东以及直辖市等入选高校数、学科数等较高,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7.
2017年9月,国家层面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拉开了行业特色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序幕。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探讨行业特色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学科需理解其出发点和变革的驱动因素。文章从五个维度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进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8.
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及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名单的正式公布,标志着我国“双一流”建设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既充满了机遇,又面临着挑战。该文旨在明确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通过剖析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使地方本科院校提升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以及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分析财经类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财经类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和冲击世界一流学科。财经类高校要想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突破,必须坚持特色化办学道路,以构建一流经管类学科群为目标,建设财经国际一流高端智库,实施国际化学科特区建设,引进和培育财经领军人才,积极谋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而加快财经类高校迈向世界一流特色财经学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校招生》2023,(5):42-43
在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名单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新增院校外,第一轮就上榜的高校也有了一些新变化,他们所拥有的一流学科更多了,在名单中,有30所高校新增了一流学科,其中新增有两个以上一流学科的高校共有10所。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主要基于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2016—2020年高校生源质量(新生高考成绩)排名数据,运用中断式时间序列准实验方法中的单组时间序列实验法,分析了“双一流”政策对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源质量差异较大,但区间分布相对比较稳定;“双一流”政策对本科生源质量存在一定影响,38所985高校和67所211高校进一步巩固了生源质量的优势地位;3所进入一流大学建设名单的211高校和19所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非211高校,生源质量均有一定提升;原来生源质量较好但未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这是由政府资源投入的持续性、社会人才需求的导向性和大学自身发展的稳定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正>2022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高质量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效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为厘清省普通本科中艺术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文中运用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从我国关于世界"双一流"高校建设的类型和学科分类两个视角,对《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和《关于对陕西高校"一流专业"遴选结果进行公示的公告》两份文件进行了分析,发现了艺术学学科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某些发展问题。因此,本文从发挥地域优势和彰显院校特色为切入点,对陕西省普通本科中艺术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日前公布。“双一流”建 设究竟是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公平的发展,还是强调高等教育建设的效率,对此,存在不同 的看法,也由此引发争议。本文基于这一争议,分析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责任,提出既重视教育公 平,又提高教育效率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5.
构建装备条件型保障计划 助推“双一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的公布,高校"双一流"建设进入全面落实阶段。通过解读国家政策和研究分析国外世界一流高校的发展和建设,提出一流设施和一流师资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条件和基础保障,并从一流设施资源配置、仪器平台建设和平台实验人才管理等,对比国内外高校现状与差距,阐述如何构建"双一流"建设的条件保障,助推"双一流"建设。  相似文献   

16.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是实现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中避免“双一流”建设重复之前重点建设中存在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是“双一流”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为此,必须切实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文章指出,“双一流”不能只搞“加法”,还必须依据学校的实际建设成效搞“减法”,要真正把“双一流”建设作为工程,而不再给学校贴身份标签,把大学分为三六九等。  相似文献   

17.
"双一流"名单出炉引来众说纷纭、褒贬参半之声,显示出某种视角下一定程度的独见。以杰出人才数、国家科学技术奖数、ESI前1%学科数、国际权威机构排行榜等作为评价指标对"双一流"名单出炉的140所高校及其50所"非双一流"高校进行分析,发现"双一流"名单出炉具有首次打破固定身份、学科战略布局、尊重大学规律等亮点,也存在名单出炉缺乏严谨性、总量偏低、一些"双一流"及"非双一流"优势或特色被遮蔽或被忽视等纰漏。针对"双一流"名单出炉存在的不足,三部委可采取理顺"双一流"中的层次关系、配置与大国经济地位相得益彰的"双一流"总量、完善"双一流"标准研判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建立"双一流"进退的有效竞争机制予以改进,以激发所有高校竞发"双一流"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5所部属财经类高校,充分发挥先发优势,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学科群建设,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促进财经类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非“双一流”财经院校要借鉴吸收“双一流”财经院校的建设经验,明确学校发展定位,促进学科融合发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学校管理体系,增强学科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9.
2016 年4 月教育部启动第四轮学科评估,又恰逢“双一流”建设,社会反响以及参加程度 达到新的高潮。上海市共有346 个学科参加,A区学科数位列全国各省(市)第二位。文章通过比对上海市学科评估结果和“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发现二者有较大重合,但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对于“双一流”建设的价值不仅在于肯定和激励高校的学科建设,也在于高校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为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双一流”高校学科绩效评价是推动国家战略目标发展的有效政策工具,受地区经济水平、产学研合作和一流学科规模等因素的影响。文章收集2020年122所“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关于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指标数据,研究发现“:双一流”高校学科绩效的教师队伍建设对科学研究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双一流”高校学科绩效的人才培养在教师队伍建设对科学研究的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教师队伍建设对人才培养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人才培养对科学研究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社会服务在教师队伍建设影响人才培养中产生显著负向调节作用,在人才培养影响科学研究中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因此,要深化“双一流”学科建设内容的协调合作,适度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构建社会服务“精准型”协调共享模式,发挥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社会相互依赖效应,从而激发高校学科原始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