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理解的客观性既不能完全归结为自在客观性,也不能完全归结为主体间性。从本质上说,社会理解的客观性是一种自为的客观性,即它是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内蕴了人的目的性、价值性和目的性等要求的一种内在制约性。  相似文献   

2.
朱荣英 《天中学刊》1999,14(6):24-25
对价值客观性的理解,不仅取决于对价值客体及其要素的客观性的理解,更重要地还取决于对价值主体及其要素的客观性的理解,这是由于主体的客观性不仅是价值客观性的前提或基础,而且是承载价值客观性的最终形式。从价值观念的确立、主体的内在结构、内在本性、主体的本质力量四个方面来看,价值主体具有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的客观规定性即主体内在要素的实存性、主体生存发展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与客观性是法的价值的两大特性,其中,主体性是法的价值的根本特性。法的价值的主体性并不能走向法的价值相对主义,因为客观性是法的价值的另一重要特性,而且,法的价值最终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评价尺度的。  相似文献   

4.
历史唯物主义试图通过发现现实的联系而实现人文社会领域的科学研究。恩格斯的“合力论”奠定了这种科学追求的客观性基础。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存在论哲学和哲学解释学则突出强调社会历史领域中那些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历史唯物主义的未来发展应该吸纳现象学、解释学的方法进行理论思考,在新的时代高度上展开理论思考,把个人生活与社会共同生活、规律性与价值意义问题结合起来,达到对人的生存与社会历史的统一的、完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如何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真理性和合理性,国内外学界迄今颇多歧见。本文从分析和回答来自波普的诘难和挑战入手,探讨人文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真理性和合理性问题。本文认为,建立正确的规律观和科学观是问题的关键;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应当在社会事件的不可逆性与社会规律的重复性、人文社会规律的普适性与非普适性、人的活动的自觉性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统一中得到理解;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真理性追求则应在对经验方法、抽象方法、理解方法、反思方法和实践方法等的综合运用中为自己开辟道路;而人文社会评价则需借助于大空间、长时段和进化论意识来展开自己的合理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认识论意义上的“新闻真实”不应该是新闻学探讨的问题,也不应该是新闻人和新闻媒体追求的目标。我们可以追求到和应该追求的、有意义的是“新闻客观性”。传统的“新闻真实”是把目光集中于“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的关系上,所谓“新闻真实”就是说,两者具有某种“同一性”。而现象学所强调的“新闻客观性”则是把目光集中于“新闻人”和“新闻报道”的关系上,所谓“新闻客观性”就是说两者具有“同一性”。“新闻客观性”就是“新闻人”保证自己不撒谎,但是并不保证“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的关系上具有“同一性”。本文试图以现象学的思想方法重新认识新闻真实性这个传统命题。  相似文献   

7.
客观性教学原则是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组织原则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其必要性表现为 :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差异要求客观性原则 ;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目的语的汉语使用现状要求客观性原则 ;教师队伍的现状要求客观性原则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坚持客观性原则。坚持客观性原则就是避免课堂教学中的主观随意性和母语教学对第二语言教学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余庆 《教育研究》2015,(3):10-17,46
意识活动是价值产生的必要条件,现象学对意向活动的结构描述和发生分析为理解儿童价值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现象学的视域中,价值具有自为的结构,价值学习的内容具有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奠基于价值主体与价值对象的完形架构关系上,以儿童的兴趣为体现。儿童的价值意识导引着价值的发展,它们在具体的价值情境中进行价值评价,价值教育要努力促进儿童价值行为的习性化。  相似文献   

9.
前理解是现代解释学的一个基本的概念。它与理解的客观性密切相关。文章试图通过对前理解概念及其它与理解相关的命题的分析指出,前理解与理解客观性并非矛盾的关系,相反,前理解是决定理解客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为我们探讨理解的客观性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对知识性质的追问导致了当代认识论中对知识定义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理解知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德性认识论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案,试图用道德的规范性说明知识的规范性,甚至试图用认识的客观性说明道德的客观性。然而,这种方案的主要困难在于没有看到知识作为一种规范性概念如何与人类的价值发生联系。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认识论可以为我们理解这个问题提供启发。"德性所知"、"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模式是从德性出发讨论认识问题。只有当我们把知识理解为由德性和心性所生发出来的对特殊事物的理解,我们才能理解知识所包含的真实内涵。只有在对人类灵魂的普遍理解中,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知识的内在价值。如果必须放弃把知识理解为得到证明的真信念这个定义,我们更需要论证知识定义中除了得到证明和真理之外还应当包含的更多的内容。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价值问题在知识构成中的作用,其次还要考虑认识活动中的价值客观性问题。我们不再否定知识构成中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是更多地关注这些主观因素在多少程度上会最终进入客观的领域。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与价值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