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主持人面临诸多挑战,如主持人角色被淡化、AI主播上岗、受众范围有限等。面对这些挑战,主持人需要强化政治意识、增强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着力增强"四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一受众对传媒的注意力可分为短期偶然注意力与长期注意力。本文所指的注意力属于长期注意力,即指受众对于特定媒体的价值与情感认同,这种情感的忠诚度主要是由于特定媒体的传播内容对于其目标受众的价值亲和力所造成的。要增强受众对某一媒体的情感忠诚度,主要是强化受众对特定媒体的价值探索经纬认同,而这一认同的强化过程,从媒体自身角度来说主要由三方面要素构成:一是明确传播对象(受众定位),即明确自己的受众是谁;二是明确传播内容(功能定位),即你向受众提供的是什么;三是明确你的优势(优势定位),即受众的客观需求与媒体的主观愿望在什…  相似文献   

3.
媒体的主体意识是指媒体明确认识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职能、主体价值,感知自身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公共生活责任感,确认自身在社会关系和程序中的传播主体地位。媒体的主体意识具有能动性,它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笔者以萍乡市创建文明城市中的媒体宣传实践为例,分析广电媒体如何增强主体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舆论引导能力,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与进步服务。  相似文献   

4.
受众需要论     
受众需要研究首先应将“受众”理解为“享受传播服务的公众”,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观众、听众”,并且应确立正确的“需要观”来统摄对受众需要的认识和思考。受众需要主体的自我意识,主要有动机、态度、信念这样三个基本层次。受众需要的对象则包括传播服务和传播资源两种形态。使受众需要的主体同其需要对象有机地结合为统一的整体,是受众满足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不了解受众的实践,就无法真正了解需要的主体及其对象。  相似文献   

5.
李青 《新闻世界》2011,(8):41-42
技术革新,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技术的出现,给传统报纸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如何在新时期不被读者遗忘,关键在于稳固并扩大受众群体。稳固之关键在于提高报纸的质量。而报纸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编辑人员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二者之间关系的协调。只有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才能发挥报纸优于其他媒介的优势,在未来的媒介之战中赢得一席之地。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探究编辑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二者的辩证关系,并探讨强化编辑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的渠道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童菲 《新闻采编》2002,(4):46-47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者受传者。在大众传播中,受众与传媒构成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两极。根据传播学家克劳斯的观点,受众按其规模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特定国家和地区内能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这是最大规模的受众,如在我国的电视覆盖区  相似文献   

7.
黄振锋  张建 《视听界》2015,(2):97-98
新媒体传播注重受众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在资讯和娱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给传统电视媒体特别是民生新闻带来很大冲击。在移动互联时代,城市台传统收视王牌的民生新闻节目如何应对挑战?一、强化舆论监督和评论,保持节目的品牌效应目前,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新闻事实缺乏系统性的探究,没有对新闻形成有效跟踪和监督。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民生新  相似文献   

8.
何谓政党认同?学者柴宝勇认为,政党认同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①结合群体认同的研究者们得出的结论,政党认同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认知层次、情感层次和评价层次。②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媒体在培育和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意识,提升个体认知政党的能力和水平,进而将政党认同上升到情感和行为的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注意(attention),是指人的感觉(视觉、听觉等)和知觉(意识、思维等)同时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指向和集中的心理过程.注意是受众接受信息的前提,也是媒体实现传播价值和市场效益的基本构件.受众的注意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媒体只有根据受众注意力的变化及时调整传播策略才能生存和发展.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报纸读者的注意力发生了显著变化.那么,报纸怎样应对这种变化?本文从报纸的编排策略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吴婷 《新闻世界》2011,(9):274-276
《论语》作为代表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对我们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解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大量蕴含着传播思想的言论。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论语》对传播主体的分析重视传播者的自律;传播内容上,注重信息选择的“把门人”意识;传播渠道上,文化典籍是教化传播活动的主要媒体;传播对象上,树立了强烈的受众意识;传播效果上,重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儒家的传播原则很大程度上是根据“礼”而展开的。探寻《论语》中传播思想的魅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传播文化的历史继承,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