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莹 《兰台世界》2007,(7X):32-33
200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开始正式施行,首次赋予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从而保障了电子签章的可靠性,加速了电子文件归档进程。  相似文献   

2.
200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开始正式施行,首次赋予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从而保障了电子签章的可靠性,加速了电子文件归档进程.  相似文献   

3.
电子文件能否与纸质文件一样作为档案来记忆历史、传承文化?这些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档案界争论的热门话题.2004年8月28日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电子签名法》经审议批准通过,于2005年4月1日正式生效,有了法律保护,电子签名具有与手写签字或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电子文件与书面文书一样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4.
《电子签名法》对电子文件管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签名法》在明确电子文件与书面文件一样具有相当法律效力的同时,也给电子文件管理带来了一些影响。本文分析这些影响,提出应将电子签名与签名过程中使用的制作与验证数据均纳入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将电子签名认证证书与认证机构的相关信息看做电子签名的背景信息,也纳入到收集范围。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以下简称《电子签名法》)已经生效,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在比较的基础上,寻找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的差异对于揭示电子签名的特性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通讯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提出了新的问题,现今,电子数据被越来越多领域所应用,但由于其易篡改、伪造,人们无法确定其真实性、可靠性,社会对电子数据的广泛使用缺乏安全感,如何使电子数据具有与传统书面文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是社会发展必需解决的问题. 自2005年我国颁布《电子签名法》之后,人们通常认为电子签名可有效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有效性,但是电子签名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即数字签名可以被伪造.由于数字证书存在有效期(一年),且用户可以随时吊销数字证书,数字证书失效后,由于用于签名的私钥由签署人掌握及签名时间可随意修改,采用单纯的电子签名方式不能起到抗抵赖作用.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电子文件及对应可信时间戳文件来有效证明电子数据的完整性及产生时间.  相似文献   

7.
《电子签名法》为电子档案管理提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姝 《中国档案》2004,(11):8-9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首次赋予电子签名具有与手,弓签字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同时承认电子文件与书面文书具有同等的效力。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数字化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政府行为迫切地需要有效的约束和保障。该法的表决通过,标志着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正式诞生,从而在法律上填补了空白。  相似文献   

8.
电子签名,是现代认证技术的泛称,是保证电子文件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的主要技术之一.所谓电子签名,是指数据电子公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通俗点说,电子签名就是能够在电子文件中识别起草人身份、保证传输安全、起到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同等作用的电子技术手段;也就是通过密码技术对电子文档的电子形式的签名,并非是书面签名的数字图像化,它类似于手写签名或印章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已于2005年4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电子签名法获得了与传统手写签名和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意味着在网上通行有了“身份证”。电子签名也称“数字签名”,是指用符号及代码组成电子密码进行“签名”,来代替书写签名或印章。它采用规范化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用于鉴定签名人的身份以及一项数据电文内容信息的认可。  相似文献   

10.
《电子签名法》:电子文件管理法制化的基本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已于2004年8月28日通过和公布,并将于2005年4月1日起施行。我们认为,迄今为止,《电子签名法》是实现电子文件管理法制化和认可电子文件法律效力最基本的依据和最重要的法律保障。作为电子文件时代的档案工作者,认真学习和领会《电子签名法》,是做好工作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1.
2004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并于2005年4月1起施行。《电子签名法》的通过和实施,将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在于,赋予可靠的电子签名具有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并明确了电子认证服务市场准人制度,保障电子交易安全。它使人们越来越容易摆脱纸质文档的束缚,更多地利用互联网从事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日常活动,包括网上购物、网上付款、网上申请、网上报关报税等。  相似文献   

12.
2004年8月28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与会代表们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并将于2005年4月1日起施行。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终于诞生。这意味着电子签名将获得与传统手写签名和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意味着在网上通行有了“身份证”,意味着电子件归档工作将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黄韬 《网络传播》2005,(4):18-20
被称为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于今年4月1日起正大实施,标志着电子签名的获得与传统手写签名和盖章同等的法津效力。该法确立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规范了电子签名行为,而中国电子商务最先获益,这对我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4.
电子文件归档涉及到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与系统的安全性保障,本文作者在理解《电子签名法》的基础上,思考电子文件归档的过程与特点,探讨如何基于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与数字认证的安全性,架构安全有效的电子文件归档系统。  相似文献   

15.
张楚  董皓 《网络传播》2004,(6):46-47
2004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电子签名法》。这部法律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电子签名法》的通过,标志着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已正式诞生,并将于2005年4月1日起施行。尽管我国《电子签名法》的立法过程不长,但由于已有众多可资借鉴的立法例,且该法是从电子商务的关键问题——电子签名入手,在抓住核心问题的同时避免了大而全的立法所可能遇到的困难,因而从总体上讲,这部法律有相当高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电子签名对电子文件长久保存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昆 《浙江档案》2005,(5):30-31,36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已于2004年8月28日通过,并于2005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该法赋予电子签名与数据电文以法律效力,为我国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发展扫清了法律障碍.电子签名的广泛应用对电子文件真实性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对电子文件长久保存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电子签名对电子文件长久保存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已于2004年8月28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通过,并于2005年4月1日起正式实行。这是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该法律赋予电子签名、数据电文,与传统手写签名和盖章同等的法律效率。为我国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扫除了法律障碍。电子签  相似文献   

18.
《电子签名法》对电子文件管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 8月 28日,十届全国人 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 议表 决通过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 电子 签名法 》(简称 《电子 签名法》),并将于 2005年 4月 1日起施行。《电子签名法》 的通过和实施,将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电子 签名法》正 式实施后,最直 接的影响就 在于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电子邮件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电子邮件已逐步成为与实物信件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成为最普遍的合法的商务信息表达形式,电子邮戳为使之合法作保证.电子邮戳服务就是给电子文档加日戳,使电子签名具备法律效力,同时对能够支持诉讼的数据加以存储和归档.电子邮件作为电子文件的一大族,解决了它的法律效力问题,对解决整个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具有最为典型与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档案法》中添加电子文件内容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以下简称《电子签名法》),并于2005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电子签名法》被喻为“我国首部真正意义的信息化法律”.也是我国制定的确认电子文件法律证据性的第一部法律。在现行《档案法》中添加电子文件的部分,必须建立在《电子签名法》的基础之上,同时作为《电子签名法》的上位法,既要做到保证与之协调,又要从宏观的角度制定《档案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