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刘玲玲  李鹏 《报刊之友》2014,(3):43-43,46
网络与新媒体是近些年来新兴的工业文化,它以无形且强有力的形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但由于“把关人”缺失、政策监管不力和网民素质尚待提高等原因,导致网民价值扭曲、诚信缺失,远离人际、情感淡化,信息泛滥、知识匮乏,语言规范也遭到破坏等失范现象,对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当然,网络作为一个新生儿,必然会带来很多成长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短暂性、阶段性的,我们大可不必把它当做洪水猛兽,避之远之,可以通过如切实加强管理部门对网络传播的监管、创新技术手段、重组传播结构、增强网民的认知能力等措施,使网络空间成为一个绿色园地。  相似文献   

2.
信息传播的飞快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网络的迅速普及,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道德"的日渐下降,也是当今社会主要问题之一。网络中的资源共享,言论自由给网民提供了一个释放自己情绪的平台,网民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上宣泄不满,发表言论,其中也不乏一些人使用过激的语句和行为。自"人肉搜索"出现至今,引发了很多"网络暴力"行为。本文通过"人肉搜索"的利弊分析,网民心理分析等方法,提出一系列控制"网络暴力"的方法和措施。从网站和社会对"人肉搜索"的引导和利用,到网民自身素质的提升,给"网络暴力"问题带来新的出路。使"人肉搜索"在一个健康的态势下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个个网络人物顷刻间蹿红,一个个品牌迅速通过网络崛起,使我们深深感受到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和病毒式营销传播的神奇效果,感受到病毒式营销传播的工具——网络"水军"的巨大作用。与此同时,席卷全国的抢盐风潮、船震门等网络恶性事件与恶俗传播使得舆论一边倒,对网络水军口诛笔伐,并誓欲斩草除根。本文认为,网络"水军"的作用巨大,但有两面性,我们应当遏制其负面作用,发扬其正面作用,而不是消灭网络水军本身。网络水军出现负面作用的重要原因是其"潜水"性、分散性等特征。在其整体运作机制中存在一个利益链。对其监管,就要在加强立法、建立机构、严厉打击、扭住水军运动的牛鼻子、建立行业协会、提高网民识别力警惕性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网络成为了许多网民宣泄的一个途径,有利有弊。许多人价值观的真空状态和中国文化的缺失,实际上对媒体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要求,继续迎合大众口味还是回归到对道德价值重建的关心?博客、微博和微信的广泛使用,又给予了个体充分发挥媒介功能的作用,个体作为一个信源传播能否在对大众媒体形成一点挑战的同时又起到一个对大众媒体的监管作用,他们是否又会和大众媒体"同流"呢?如果,意见领袖做着重复复制、添油加醋的活动,那么我们会面  相似文献   

5.
张洪忠  王鑫 《传媒》2015,(21):18-19
随着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普及, "民间舆论场"也成为一个热词,与之相对应的是以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传播平台的"官方舆论场",两者被诸多文章定义为一种互不兼容的对抗性关系.具体来说, "民间舆论场"指的是大众运用微博、论坛、QQ、博客等渠道议论时事而形成的网络舆论场.将"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作为二元对立关系论述的一个误区是假定网络上的"民间舆论场"是整齐划一的铁板一块,但真的是这样吗?本文从网络舆论场中网民类型与分布的角度来考察这一问题,同时,考察网民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不同类型网民对信息的辨别力,以及网民的接触渠道对其信息辨别的影响,采用网络调查方式,通过全景调研助手从样本库中随机抽取了北京、上海、四川、广东四地网络样本3696份.  相似文献   

6.
新媒介为网民带来平等参与事件和讨论事件的平台,使网民舆论成为一股积极干预现实的重要力量,传统媒介已经不再占据领军地位,网络意见的能量正在引导舆论走向一个全民参与的境地。传统传播理论中的把关人角色在信息时代缺失,新媒介时代把关人无关可守。  相似文献   

7.
我国“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的分析及防范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茜 《今传媒》2012,(2):31-33
近年来,网络以其强大的互动性吸引汇聚了无数网友,并由此造就了在重大问题上迅速形成舆论的能力,然而由于网络匿名性和"把关人"缺失而产生的"网络媒介审判"现象却妨碍了司法独立、司法公正,不利于网民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并严重影响了网络媒介生态环境的发展。只有通过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加强网络把关力度、紧抓网民媒介素养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和消除我国"网络媒介审判"现象。  相似文献   

8.
网络媒体在为网民带来丰富的应用服务的同时,也使网民零散地分布在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表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的特征。而广告活动要想顺利地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则必须对"碎片化"的目标受众加以整合。基于此,文章在系统总结网民群体"碎片化"特征的基础上,从传播技术、传播方法、传播内容与传播模式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广告活动的整合策略,由此为当前的网络广告营销活动提供必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徐凤兰  孙黎 《新闻实践》2012,(12):63-65
所谓网络监管,指的是政府、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网民等主体通过对网络上的信息客体进行监督和控制,保证网络有序运转,以实现政府、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网民等各方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网络"绿色、文明、和谐"发展的一种制约手段。  相似文献   

10.
网络的崛起给公益传播开拓了更加广阔的领地,网络公益传播的自由性、低门槛和规模化效应极易引发某些风险和问题.当下,我国网络公益传播的法律法规几近空白,公益组织边界和行为权限不明确,网络公益缺乏政策支持;政府层面有效监管缺失,行为监管亟待加强.为了实现网络公益传播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我们要逐步健全网络公益传播的法律规范,保障网络公益身份的合法性,建立网络公益监管体系,加强政府监管与引导,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建立合理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带来舆论环境重大变化近年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迅速崛起,成为我国媒体阵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迎来"移动"时代.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认为,未来10年,互联网将发展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从手机网民的成长速度可见一斑:2009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2.33亿,2010年底增至3.03亿,而到2011年4月底,这一数字已跃升为4.77亿.互联网技术的裂变式发展对传统政府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出现裂变式发展,带来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网络互动功能凸显.每一个终端用户都可能成为网上内容的提供者和传播者,这一重大变化,给我国新闻信息传播体制带来了深刻影响,对政府有效引导和管理网上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2.
徐煜  金兼斌 《传媒》2013,(6):10-13
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的异军突起是近年来深刻改变社会整体信息传播环境的重要现象,并对一个社会的运行和管理方式带来了深刻的、不可逆转的变化。社会化媒体是一个笼统的称谓,其核心属性即在于其内容生产和消费的"社会化"特点。本质上,社会化媒体大多是一种工具或平台,而内容的生产、分享和消费主体则是广大的网民;而网民之间则通过这一社会化媒体平台而形成某种或松散或紧密的社会网络联系。网民们自己对"社  相似文献   

13.
网络"人肉搜索"的发起,源于网民对道德的捍卫、对真相的追求。但目前在互联网上它更多的演变为一种非理性"惩恶"式的网络暴力,引发全社会的忧虑和争议。如何规避网络"人肉搜索"向网络暴力的演变,除了加强法律监管,更重要是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发挥网络自我净化功能,同时用权变思维发挥"人肉搜索"商业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4.
网络媒体是目前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新兴媒体.在这个平台上,文字、数据、图片、声音、图像等各种形态的信息都可以自由地、双向地传播.正因此,网络媒体也成了强制性传播的"理想"场所.根据CNNIC的调查,2006年网民对于互联网最反感的问题主要是网络病毒、网络恶意软件、网络广告、网络垃圾邮件等.由此可以看出,网民们最反感的网络内容,多数属于强制性传播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实践中,由于受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影响,以及为争夺市场占有率、吸引受众,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出现了新闻真实性缺失、主观性和煽情性等问题。本文建议网络新闻媒介加强行业自律、提高网络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政府强化法律监督,网民则要提高自身素质、拒绝不良信息,为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正一、网络围观的涵义与特征(一)网络围观的涵义"网络围观是不同目的的网民围绕某一话题,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促动社会行为的传播过程。"网民通过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途径的传播把网络热点事件扩大化为网络群体事件,并对其集中关注,在互联网上对社会事件进行评议,使得局部性议题变为公共议题,最终形成社会舆论。网络围观通过信息的聚集形成社会关注,并凝聚成"意见气候"。网民们在大量的回帖、跟贴的围观过程中,形成  相似文献   

17.
郑晓燕 《出版广角》2015,(11):106-107
本文通过对网络谣言样本的分析和研究,阐释网络谣言的传播机理包括渠道类型、心态原因等重要元素,并提出系列双重式辩证治理的若干方略,有助于规范网民的网络传播行为,维护网络传播秩序,为监管层监控网络谣言提供参考样本,从而积极促进网络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视觉形象传播的角度出发,以2012年陕西"微笑局长"事件为例分析视觉形象的建构、视觉形象对网民情绪的诱发和传播说服,以及网民对此类网络事件的接受心理,反映在当今图像传播的时代背景下,视觉形象对网络事件的传播和网民心理有着巨大作用力。因此,对于此类现象不论是网民、媒体还是政府都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网络水军”的形成机制与传播效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网络水军"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体的报道之中,这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本文旨在从"网络水军"的界定、形成机制、传播效力和治理对策等方面对"网络水军"进行研究。"网络水军"是互联网、新媒体的"畸形儿",它实质上是网络公关营销的一个工具,它带来了一些难以预料的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20.
网民的参与,使公共政策传播由封闭、单向、垂直的组织传播转向开放、分散、多向的互动传播。网民参与政策传播本质上是一种技术赋权,由于缺少相应的制度规范和保障,网民参与往往会质变为强制介入,网民群体对公共政策的质疑、批判,改变了政策传播的路径,给政策传播带来议题设置权变更、决策成本加大、政府权威性降低、专家信任危机、政策信息异化等风险。规避网民强制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风险,要建立完善公众参与型公共政策传播机制,净化网络新媒体传播环境,同时还应规范专家评议制度,加强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