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渡”与“度”,人们很容易混淆,如“欢渡春节”“度过难关”等。其实,“渡”的基本意是“从一岸到另一岸”,而“度”则指“过(时间)”“经过”。这样,“欢度春节”就不能写成“欢渡春节”,“渡过难关”不能写成“度过难关”。  相似文献   

2.
今年春节联欢晚会有一个《连队里过大年》的军旅歌舞。战士们载歌载舞,往营房的墙壁上挂喜气洋洋的大红灯笼,大红灯笼上赫然写着“欢渡春节”四个醒目的大字。这里“欢渡”的“渡”是别字,应该是“度”。此“渡”非彼“度”。“渡”是指由这一岸到那一岸,如“横渡”“远渡重洋”“飞  相似文献   

3.
同音的同义词“度”与“渡”经常使用,但又容易用错。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错例:(1)欢渡春节,(2)要使每个同学安全地渡  相似文献   

4.
对1998年9月号《语文知识》刊登的师进通老师的《“度”与“渡”》中提出的见解,我有不同的看法。师文认为这两个字古代通用,而后来“两个字的用法分开了:人们喜欢在好事上用‘度’,它和‘欢迎’、‘平安’的意思相连结,……人们习惯在不好的事情上或有渡水意义的地方用‘渡’,它和‘困难’、  相似文献   

5.
每到节日,不少机关、单位照例都要扯出横幅,或挂出灯笼,上书四个大字“欢度××”或是“欢渡××”,红底白字,赫然醒目。每见此景,心中的疑问便油然而生:“欢度”还是“欢渡”? “度”字,从造字角度看,是个形声字,从庶从手。古代多用手臂测量长度,所以“度”原本是记录“尺度”的。后来,只是由于读音相同,跟“尺度”意义毫不相干的“渡水”,也用“度”这个字符来表示。在语言交际中要使用  相似文献   

6.
《小学青年教师》2005,(3):33-33
正 :度 … … 时间 dùshíjiān 误 :渡 … … 时间 dùshíjiān 错 例 : 听 众 朋 友 ,你 好 。欢 迎 收 听 零 点 播出 节 目 。零 点 ,这 是 一 个 结 束 和 开 始 的时 候 。我 是 主 持 人 童 因 ,非 常 高 兴 在 每个 周 末 和 周 日 的 零 点 与 你 一 起 渡 过 六十 分钟 的 时 间。 辨 析 : “度 ”与 “渡 ”音 同 形 近 ,而 且 其 涵 义均 为 “过 ”,一 不 小 心 常 被 用 错 。不 过 ,这两 个 字 在 “过 ”的 内 涵 上 、用 法 上 还 是 有明 显 的 区 别 的 。“度 ”是 从 时 间 表 示 “过 ”的 意 思 。如 度 日 …  相似文献   

7.
王妍玮 《甘肃教育》2011,(11):53-53
“度”和“渡”是两个同音字,都有表示“过……”的意思,难免混淆,下面作一讲解。“度”是从时间上表示“过……”的意思,如“度假”、“欢度春节”。“渡”是从空间上表示“过……”的意思,它是形声字,“氵”表意,与“水”有关,表示“这一岸到那一岸”和“通过(江河等)”的意思,如“远渡重洋”、  相似文献   

8.
每逢节日.街头到处可见“欢度国庆”‘欢渡元旦”的标语。其中,既有写“欢度”的,也有写“欢渡”的。“度”耶?“渡”耶?让人颇费踌躇。  相似文献   

9.
"度"与"渡"是古今字,先有"度",后有"渡"。在"渡"之前,凡是表示"过"的意思,一概用"度";"渡"出现后,"度"的任务有所分化,其中"济"即渡水这一义项,由"渡"承担。但在实际使用中,分工并不严密,"度"仍可用渡水,如:犹度江河亡维楫《(汉书·贾谊传》);"渡"则不限于渡水,如:淮阴已受命东,未渡平原《(史记·高祖本纪》)。  相似文献   

10.
<正>每逢节日,街头到处可见"欢度国庆""欢渡元旦"的标语。其中,既有写"欢度"的,也有写"欢渡"的。"度"耶?"渡"耶?让人颇费踌躇。"度"的本义是计量,所以下面是个"又"字。从最初的字形  相似文献   

11.
“度”“渡”二字音同形似,部分字义相通,都有“过、度过”的意思,使用时很容易混淆,因而掌握其区别要领是必要的。“渡”的含义为“由这一岸到那一岸。如,渡江,渡口”。而“度”的义项有“计量单位;程度;限度;过……”“渡”因为是三点水,所以和水有关,比如,渡河,过渡,因此,凡是和水有关的都用“渡”。那么,和水无关的就用“度”。在具体的词组中我们应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2.
近读郭锡良先生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其中文选部分选有徐宏祖的《游天都》一文。文中有“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之句。句中“风钜”之“钼”,该书注释为:“钜:同‘巨’”。我以为这可能是一处笔误,此字注“同巨”,不尽妥当,应注为“通巨”,才较确切。因为,“巨”与“钜”在此属同音假借关系,或者称为通假字、通借字。 一般讲来,古汉语中同音假借字,通常用“某字通某字”来表达;古今字或同义后起字,通常用“某字同某字”表示;而异体字、繁简字则多用“某字之异体”、“某字之繁体”等形式表示。繁简字的意义、读音完全相同,只是在字形笔划上有繁简之别。“钜”、“巨”两字的本义不同,因此它们不属繁简字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如梦令》中的“争渡”,不少选本释为“怎么渡”,把“争”字解作“怎”字,似成“定论”。但笔者认为此解欠妥。据笔者考查,把“争”字当作“怎”字用,自唐以降,历时较长,一直延续到清代。不过宋亦有分别使用的现象,李清照的词,极为明显。她用“怎”字,《声声慢》就有三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春节晚会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错别字。在《连队里过大年》这个节目中,四个演员各举一个大红灯笼满场跑,灯笼上斗大的四个字“欢渡春节”,非常抢眼,这个“渡”字的出现,使这台晚会的质量大打折扣。“欢度春节”是常用语,意为欢欢喜喜度过春节,“度过”和“渡过”音同但义不同,区别是明显的。“度过”指时间上过了一段时候,如“度过春节”、“度过假期”、“度过困难时期”、“度过少年时光”等等;“渡过”则指空间上过了一段距离,往往是指从此岸到彼岸,如“渡过大河”、“渡过大海”、“渡过难关”等等。“度过”不同于“渡过”…  相似文献   

15.
温志权 《学语文》2005,(2):45-45
某字“同”某字,某字“通”某字。是古书注解中常用的术语。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烛之武退秦师》注解里。针对“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句,有“共,通‘供’”之注。对该字注解用“通”的还有: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二版)。然他书该文此字注解里。又有“共,同‘供’”之注。如:《古代汉语教程》(张世禄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二版);  相似文献   

16.
商《说文》:“商,从外知内也。”《广雅.释诂(一)》:“商,度也。”《广韵》、《集韵》亦曾将“商”释为“度”。这说明“商”字可以训揣测、臆度。  相似文献   

17.
说“无”     
新版《辞源·无部》; 无,“無”的别体字。今《易》“無”字皆作“无”。参见“無”字各条。这条注释是说:①“无”、“無”是别体字;②“无”只用在《易》一书中;③“无”、“無”的词义完全相同。《辞源·火部》所列“無”的义项是:(一)没有。亦作“无”。(二)副词。1、不。2、不可。通“毋”“勿”。3、非。4、未。(三)不论。(四)语首助词。(五)雖。(六)问词。用同“否”、“麽”。(书证略)  相似文献   

18.
在《周易》中,“经”解释为“径”,即阡陌;“济”解释为“渡”,即渡水。“经济”二字连用,最早见于隋代王通《中说·礼乐》:“是其家传七世矣,皆有经济之道。”这里的“经济”是指“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古时有副对联云:“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里“经济”意即治理天下。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借用了古汉语中“经济”一词,赋予“财政经济”之意,使它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十九世纪末期,中国人又将它从日本移植过  相似文献   

19.
《孔雀东南飞》“蒲苇纫如丝”的“纫”字注文只一个“结”字。此注不确。请看以下三家对“纫如丝”之“纫”的注解: ①纫,通“韧”,柔而坚固。(吉林大学韩峥嵘主编《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②纫,同“韧”,柔软而坚固(季镇淮等注《历代诗歌选》) ③纫,同“韧”。用蒲草比喻柔软而坚韧。(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  相似文献   

20.
说“乾”字     
<正>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把“干”字的繁体之一写作“亁——干:干幹亁。其它一些古代汉语教本在讲到繁简字时也有举“干”字为例的,却几乎均把“干”的繁体之一写作“乾”。究竟是“乾”对,还是“亁”对呢?有些语文教师说,“干湿”的“干”的繁体应是“亁”,只有“乾坤”的“乾”才写作“乾”。是这么回事吗?我为此查阅了一些字典词书。查阅的结果是:《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新华字典》等均只有“乾”字而无“亁”字;一九七九年版的《辞海》虽收有“亁”字,也认为通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