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旅游世界》2014,(11):32-37
印度是个多宗教国家,佛教、印度教和耆(qi)那教这三个宗教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中国传统中儒、道、释的三足鼎立。三个教派都信奉“业报”与“轮回”,而修行方式不同,对生命的终极要义与极乐的理解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2.
吴桂金 《文化学刊》2010,(1):157-161
虽然宗教从本质上讲都源于人类在精神上对超自然的神灵的崇拜与信仰和在灵魂上对现世生存状态的超脱,但是中西宗教文化却存在巨大差异。具体体现在中国的宗教具有多元性、以人文本和重视现世生活的特点,而西方宗教却是一元的、上帝至上和强调来世永恒的。反映在社会政治生活上就是在中国教权臣服于政权,而西方教权则是积极主动参与政权。  相似文献   

3.
吴迪 《文化学刊》2016,(4):88-93
儒家思想是影响中国最深最广的思想文化,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南北朝时期开始有人将儒家同佛教和道教并称为三教,称为儒教或者孔教。但是儒家思想同佛教、道教等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思想不崇尚神祇,不建构虚幻世界,重视教育,其思想来源广泛而多样,具有明显的非宗教特征。因此,认为儒教思想及其文化是一种宗教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4.
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哲学——佛教,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其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在取名用字中有迹可循是佛教中国化发展有力的见证,也是中国人和中华文化对佛教包容与接纳的直观表现。这一现象记录了佛教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碰撞交融中发展演变的历史。具有佛教特色的称谓符号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同时也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5.
佛教起源于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已有将近2000年的悠久历史。佛教在中国的长期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特别是  相似文献   

6.
一 佛教是传统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由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公元前3世纪时开始由印度向外传播,约在1世纪左右向北经由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复由中国再传入韩国、日本、越南等国。 韩国是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在两国人民交往中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宗教文化是两国传统文化交流内容之一,特别是佛教作为文化交流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先生在考察了希腊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几大人类古文明发祥地之后,十分忧伤地慨叹:人类几大文明发祥地都已衰落无一例外。衰落有诸多原因,但危害最大的是军事远征和宗教战争。军事远征胜利的一方总是要对战败的一方实行文化奴役,这对被奴役的文化是一种毁灭性的摧残,有埃及、耶路撒冷、巴比伦、伊朗、印度的废墟为证。宗教战争是一种精神的扫荡,专选别人的文明动刀。宗教战争和宗教征服来回穿梭,屠夫比武.漫漫沙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这实在与宗教创立者的慈善原则完全背道而驰。最后,秋雨先生将中华文明和域外文明作了一个对比,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古代的君王都以自己为天下的中心,所以都不喜欢远征别国,因而中华文明从根子上主张和平自守。你看在中国商代、埃及已经远征了西亚:孔子时代,波斯远征了巴比伦,又远征了埃及;到了屈原时代,希腊的亚历山大还在远征埃及和巴比伦,而且波斯和希腊,都已抵达印度。那时中国也打,但大多只是内部纷争,与人家一比简直是彻底的本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吐蕃社会象雄文明时期的原生性宗教苯教与佛教的传入背景,佛教与苯教之间的斗争与融合以及文化间的交流的论述,来研究佛教在西藏文明中成为主流文化的原因。现分别从政治经济的发展、威权选择和历史机遇、佛苯之间内容形式的差异和文化借鉴融合的几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国佛教的文化特征与现代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形成于印度,发展于中国,影响及世界。但中国佛教无论是在思想内涵或形象外观方面,都与印度佛教有较大区别。印度佛教由原始的小乘教,中经分化后的部派教阶段,然后发展形成为大乘教.在大乘佛教内部,又分为中观派“空宗”与瑜伽行派“有宗”两大派别,它们分别凝聚着印度古代文化的智慧,达到了印度佛教思想发展的顶峰。但是,当这两家佛教思想先后经由姚秦罗什大师及唐代玄奘法师分别翻译介绍到中国,并相应创建形成“三论宗”与“唯识宗”这两大中国佛教教派时,却未产生大的影响,也未获得如印度那样有着较长时间的独立发展。反而倒是那些在印度影响不大的佛教经典,诸如《涅槃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却甚受欢迎,而且,以其为据所相应建立的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佛教宗派,均有着大的发展,其流传影响也甚为久远.  相似文献   

10.
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偏高,炎热的气候使人们需要以静制动,求得清凉。印度人民又是个长于沉思、富于遐想、善于辩论的民族。自然的和人文的条件,推动了印度人创造出许多种宗教,宗教成为印度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禅在印度诸宗教中得到广泛流传,是印度人宗教生活的重要特征。印度佛教也十分重视禅修,认为禅修是进入涅的“城门”。在佛教的全部修持中,禅是极为重要和极富特色的一环,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禅”是梵语Dhyāna音译“禅那”的略称,汉译是思维修、静虑、摄念,即冥想的意思。用现代话简要地说,禅就是集中精神和平衡心理的方式方…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佛教本是从古印度传入的外来宗教。为了扎根东土,求得发展,佛教不得不适应中国固有的思想与文化,并与之不断交流融汇,终于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中唐时期出现的禅宗,就是传统佛教不断世俗化、中国化的结果。在众多的中国佛学流派中,禅宗以其特有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后期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史和美学史上看,禅宗不但和儒家、道家等学派一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性格特征,而且直接促进中国古典美学不断向纵深发展。 笔者曾有专文论述禅宗的审美理想及审美趣味,兹不复赘。总而言之,禅宗是把“涅槃”的虚幻境界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这种审美体验呢?笔者认为,禅宗审美的不二法门,就是它所极力标榜的“顿悟”。  相似文献   

12.
从对“如何是佛”的回答看禅宗的核心思想方立天佛教是富于理想主义和超越主义思想色彩的宗教。佛教的最高目的是,通过特定的修持,以求超越生死的痛苦,获得人生的解脱,实现成就正果的理想。“佛”是佛教觉悟圆满的理想人格、崇高象征、庄严代表,追求成佛是中国佛教徒...  相似文献   

13.
印度吠檀多哲学与中国佛道思想的交流黄心川印度教大概与佛教同时传入我国,先后在新疆地区和大陆本土建立寺庙,进行宗教活动,印度教的正统派哲学——“六派哲学”也随之传入我国,特别是作为印度教理论基础的吠檀多哲学在我国有一定影响。我国古代翻译过不少印度婆罗门...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人类早期文明的三种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人类早期文明的三种不同形态,我们可以在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所信奉的"图腾崇拜"这一自然与血缘的神秘统一中发现其共同具有的人类学前提.然而,不尽相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又使得这一共同前提在上述三大区域内得到了不同的利用、发挥和处理.在"古典的古代"这一海洋文明的基础上,希腊人抑制了"图腾崇拜"中的血缘因素,而将其中的自然因素神秘化,从而导致了西方式的宗教文化;在"亚细亚的古代"这一黄河文明的条件下,中国人抑制了"图腾崇拜"中的自然因素,而将其中的血缘因素世俗化,从而导致了儒家式的伦理文化;而在"雅利安人入侵"这一特殊的文明变故中,印度人同时利用了"图腾崇拜"中的两大因素一方面将其自然的成分神秘化,一方面将其血缘的因素宗教化,从而形成了印度特有的种姓制度.正是这种不同的文明路径,使得西方、中国、印度在其后漫长的民族心理和社会结构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扎根于中国哲学,形成了以气、阴阳、五行为根本的身体观,以及身心一体、形神一元的身心关系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中医的病因学说和治疗理论。来自印度的佛教医学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发展成为我国医学体系的一部分,佛教医学对身体的五蕴四大的观念、身心疾病的产生原因和以佛法为良药进行疾病治疗的看法,与中医哲学有着相通与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准确的历史文献 ,碑刻资料等 ,论述了弥勒佛由《弥勒下生经》中所塑造的形象在庄严的未来佛传入中土之后 ,究竟是如何经过三次演化而转化为慈眉善目、笑逐颜开的胖佛爷的过程。从而证明了产生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必须与本土的传统文化相融合 ,演变成中国化的佛教 ,才能生根、发展的道理  相似文献   

17.
伊家慧 《文化学刊》2015,(2):213-216
"人间佛教"是由太虚大师创立的佛教理论体系,经过多位高僧大德之发展后经由赵朴初先生弘扬壮大,为佛教顺应中国现当代社会发展潮流而生。"人间佛教"的理想是在人间建立如佛陀理想的世界,其具有美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物质生活、极高的文明素质、优越的生存质量。赵朴初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精神贯穿其诗词,他以诗意的语言将这种社会理想和理想社会的深刻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以其诗词集《无尽意斋诗词选》为中心探析其"人间佛教"思想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佛教是以菩萨信仰为核心的大乘佛教,佛菩萨的原始形象随传入中国而逐步本土化,尤其是观音信仰与大众的渐融而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至高神祗。自《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被译出后就备受信众尊崇与盛行,在中国被称为"诸经之王",经文中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与救渡众生的大愿是大乘佛教中"六度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大乘菩萨六度思想中,"布施"思想位列其首,《普门品》主要体现了以观世音为核心的大乘菩萨"布施"的思想,观音慈悲布施救渡的思想,正是大乘佛教"救度"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刊》2011,(3):97-97
路遥在《文史哲》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中国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必要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中国传统社会中予以考察。中国传统社会早期并无独立的宗教。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其中国化与民间化的过程中,为民间信仰提供了新的神灵崇奉和仪式行为,提高了民间信仰的层次。  相似文献   

20.
章太炎的印度志士论集中体现了他的亚洲秩序思想。章太炎的亚洲秩序构建旨在通过中印文化联合,消解日本在亚洲的领导地位,重建以文化为标准的亚洲地区秩序。章太炎主张在革命主体建设层面,中、印应互为镜鉴,联合革命以共同保卫亚洲。在政治哲学维度上,章太炎的印度志士论指向一种作为亚洲秩序变革动力的革命道德说。章太炎的中印联合思想超越了民族国家层面的革命互相支援,指向文明体系之间的文化上的互相促进。章太炎的印度志士论是一种包蕴以“道德”“文化”替代“种族”“地缘”的地区秩序构建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