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湘教版地理教材具有典型性、时代性、现实性。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问题的分析方法。积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多彩活动题的设计,具有现实性、可操作性,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如通过"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一节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也可以分析中亚、非洲等其他地区的荒漠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现有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与领域前沿研究进展脱节、学生学习热情不足、难以实现教学相长等问题,从课程组织方式、课程内容设置、实验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自顶向下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设计面向互联网+的项目驱动式实验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通过组织专题讨论让学生了解领域前沿知识,实现教学相长。提出的教学改革措施改进了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对课程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参与面向互联网+创新实践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9,(7):3-4
基于真实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地理学习环境,是新课程所提出的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学习方式。本文以库布齐沙漠"曾水草丰茂——后黄沙迢迢——今绿意回绕"的治沙经历为主线,创设有关荒漠化的防治等核心知识学习的真实主题式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建构荒漠化防治的知识结构,并能从人地协调、绿富同兴的角度认识人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烦、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随之出现的是"课程生活化"的口号。"课程生活化"指的是课程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课程生活化"要得以实现,离不开"课堂教学生活化",也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经济和学习化社会的双重冲击下,成人学习者参与继续学习的热情不断高涨,学习需求不断提高。然而当下成人教育"学非所用"、"学用脱节"等矛盾却依旧十分突出。成人教育课程资源依然存在课程目标设置偏离学生实际需要,课程内容选择难以激发学习兴趣,课程实施过程呆板,课程评价机制守旧等问题。基于创生的新视角,课程资源需要从致力于着眼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成长,关注学生实际,注重学生变化等方面加以重组和开发。  相似文献   

6.
从关注课程的"学术性"到重视课程的"社会性",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知识系统"向"多元能力"转化,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这是国际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理念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力求使新的高中课程能更全面地展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化学科学素养,以更具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的教学实践中,对微积分课程,从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作出计划和实施。由此,发现学生整体学习积极性较高,对课程内容的本质理解也较为深刻,课程教学对学生有着深刻和久远的意义;教学中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充分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继而,提出课程内容和学习评价方面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MOOC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结合MOOC,对"模拟电路基础"课程进行了创新。从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和课程安排上设计了一套全新的课程体系。内容上紧跟时代步伐,更接近工程性和应用性。形式上引入仿真和现场演示实验,多角度对模拟电路课程内容进行展示。安排上采取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对学生学习进度全面掌握。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根据教学需要,使课程与学生体验、与其他学科、与现实社会、与科技发展、与自然环境相联系,适当拓展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地学三维可视化"是我校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一些高校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也开设了该课程。为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本文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机制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词尾“然”是上古就有的词缀,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失去了活动能力。《朱子语类》中,后缀“然”不仅构词数量多,而且活动能力很强。文章调查了词尾“然”在《朱子语类》中的使用情况,并从发展的角度,对“然”作了历时梳理。  相似文献   

12.
从字形演变角度看《说文解字》对"临"本义存在误解,后世"临时"的语义由"面对某事的时候"之意所衍生。"临时性"组合与"临时性"结构所代表事件或动作在"正式性"、"偶发性"、"持续性"三个方面存在区别,临时性组合具有四种组合义。"临时性语族"流行的深层原因在于公众维权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5.
“以太”在19世纪未从欧洲自然科学领域传入中国后,谭嗣同遂借用这个概念构筑了《仁学》一书。然在借用之初即赋予了“以太”复杂的性质。本文就《仁学》中“以太”所具有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内涵作一梳析,力图客观地阐明“以太”在汉语语境下具有双重性内涵的历史原因及谭嗣同的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对《诗经》"不"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试着讨论"不"在《诗经》中的不同词义,指出某些注解的错误,并建议《王力古汉语字典》增添"不"的两种词义。  相似文献   

17.
朱彝尊诗学和词学的核心观点虽然都是醇雅,但在诗学和词学里的体现各不相同。诗学里的醇雅包括功能论上的言志抒情,风格论上的温柔敦厚而不愚,创作论上的以学问入诗。而词学里的醇雅在功能论上前后有变,前期和诗相同,后期则只是思想上的不淫邪而已;风格论上则强调统一的雅的风格;创作论上则尊重词的音乐性,固守词的音律。其中,功能论上的差异是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命",又称天命,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周易》一书中有许多与"命"有关的内容,是研究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资料。人有生命,因此也有欲望。生存欲望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为"情"。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