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诺奖颁发历史业已有111年,中国作家莫言首获此奖。尽管早在莫言之前,已经有9位华裔科学家或作家荣膺诺奖,但是国人欣喜万分之余,心头掠下一丝愁云,毕竟这9位科学家和作家的国籍都划归外国。其实早在1957年,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个时候,中国人就一直期盼着中国的科学家和作家能够获得诺奖。诺奖情结总在中国科学家、作家的梦中萦绕。  相似文献   

2.
晨曦辑 《金秋科苑》2012,(20):41-43,47,44-54
举世瞩目的世界级大奖——诺贝尔奖(2012年度)揭晓,让每一位华夏儿女欢欣和鼓舞。诺贝尔奖自从1901年颁发以来至今,终于在这一世界级大奖颁发111年,中国作家莫言首获诺奖。 诺贝尔奖有7个奖项: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丈学、和平、经济、地球(环境)。当诺奖揭晓后,中国一些专家纷纷解读诺奖各个奖项。  相似文献   

3.
林予以 《今日科苑》2012,(20):70-72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第一位中国籍作家获此殊荣,然而在历史上,中国曾有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经历……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取得人工胰岛素结晶1966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这项科研成果一直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  相似文献   

4.
作为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是科学家们的终极追求,然而,目前为止中国本土还没有一人获此殊荣。在科学界有这样一位:他提出"软件制造仪器,用软硬件相结合取代传统仪器"的理论,提出"云智慧仪器试验室"与"云智慧故障诊断中心"的构想。2011年他的云智慧仪器初步试验成功。他被国人誉为"中国虚拟仪器之父"、被评论界誉为"距离诺奖最近的中国人之一",他就是北京东方振动和噪声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应怀樵教授。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奖 1957年,是中国人在人类近代科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首次有两位中国科学家以革命性的深邃理论成就获得了在科学上有至高地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到现在为止,这也是诺贝尔奖正式记录中仅有的两位登记为中国国籍的得主。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名字从此成为全球华人的骄傲。 曾涛:2001年,我们栏目转播了诺贝尔奖的百年盛典。在准备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中国科技届头一件大事,毫无疑问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并且是一位女科学家。我们在屠呦呦获奖后短短几周时间就推出了《呦呦有蒿一一屠呦呦与青蒿素》一书,从"523任务、青蒿素的前世今生;科研大协作以及诺奖等几个方而为读者详细解读这一中国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实我们早在2000年起就开始关注青蒿素研究的  相似文献   

7.
正瑞典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0日下午4点30,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研究员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诺奖奖章和证书,获颁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46年的坚守,让这位85岁的老人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她的研究成果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  相似文献   

8.
<正>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日前揭晓,中国科学家今年依然缺席科学类奖项。早在2001年,杨振宇曾预言,20年内,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肯定能有人获奖。而今,如何看待这一预言?我国自然科学领域何时能实现零的突破?去年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公众对于中国人冲击诺贝尔科学奖的信心有所提振。对于国人之于诺贝尔奖的这种急切的渴望,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教授认为,这种关注可以理解,但不必太过。  相似文献   

9.
云帆 《百科知识》2009,(22):7-8
让我们结识一位以自己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华裔科学家。他叫高锟,1933年出生于中国上海,今年76岁了。他于1957年毕业于英国伍尔维奇理工学院,随后到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工作。  相似文献   

10.
《今日科苑》2012,(20):41-42
在探讨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位获奖科学家的成就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对《中国科学报》记者直言:"在量子研究领域,目前中国的实验水平已经很高了,但相比两位获奖者的成果,因为中国用的都是商业化设备,所以在实验方法和技术上,很难有真正原创性的创新。"10月10日报道10月9日,同为68岁的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与美国科学家大卫·维因兰德分享了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  相似文献   

11.
2012年12月11日,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及欧莱雅(中国)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来自全国5个省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10位青年女科学家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12.
"2011年6月17日,对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戴希来说,十分有意义。这天,他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和他一同获该奖项的还有9位青年学者。据报道,10位获奖青年学者的平均年龄为38.5岁,研究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他们已成为各  相似文献   

13.
戎琦 《科学与文化》2012,(11):42-43
当太阳越过日期变更线,东方和欧洲同在这一天——2012年10月11日迎来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这天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从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至今,在这个以西方作家为主的得奖者行列中,除了刚刚获奖的中国作家莫言,还有几位亚  相似文献   

14.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准晶体的发现者—以色列科学家谢西曼,他于1982年首次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我刊2011年12期诺奖专题有介绍)。正常的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形式是立方体、六边形或其他规则的、可无缝拼合的模式。而准晶体的结构很特殊,  相似文献   

15.
周培源教授是蜚声海内外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科技界的卓越领导人之一,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生前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科学家中最早担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的理事、国际科学家联合会理事及出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全体大会的中国代表和首席代表.1962年当选为世界科协副主席.1980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80年和1985年两次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具有卓越贡献的校友"奖.  相似文献   

16.
《今日科苑》2014,(11):30-33
<正>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法国作家莫迪亚诺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现年69岁。颁奖词称,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此前,他频获重量级奖项,其作品《环城大道》于1972年获得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暗店街》于1978年获龚古尔文学奖。诺奖委员会的颁奖词称,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唤醒了对最不  相似文献   

17.
科苑 《今日科苑》2006,(11):12-14
10月2日,2006年度诺贝尔奖评选活动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拉开帷幕。随后3天里陆续揭晓了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得主。至此,诺奖的三项科学大奖尘埃落定,美国科学家包揽所有奖项。今年的诺奖展示了哪些最新科学成就,各奖项得主又有何感想,本报对本届诺贝尔科学奖进行了一个全面盘点。  相似文献   

18.
2003年2月27日,世界科学界将关注的目光锁定在一位中国女性科学家的身上。当她以一袭红色唐装从容登上领奖台时,全场为之热烈鼓掌。她就是"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获奖者李方华院士。 这项被誉为"女性诺贝尔科学奖"的奖项,每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一次,专门授予全世界范围内最杰出的科学女性。在众多参选的女性科学家中,李方华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中国人。 作为第一位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中国女性,在绚烂的"女性诺贝尔奖"光环的背后,是她五十年的寂寞耕耘:科研条件的局限、工作的压力、家庭的重负,在种种困难的限制下,她一路闯来。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中国人》2003,(9):64-64
真核生物重要生命活动信息基础年度项目始受理;本期教学评估工作全面启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获重大突破;四位中国科学家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20.
《科协论坛》2008,(7):32-33
2007年12月17日,“第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年仅35岁的张纪岩因在炎症调控信号转导机制研究领域的贡献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