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实验等方法研究本体感受神经肌肉促进法(PNF牵张法)对机体平衡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训练第8周和第16周后,动、静态平衡能力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停训4周后,实验组学生动、静态平衡能力下降。说明运用PNF牵张法有助于改善机体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2.
选取国家跆拳道队19名男性一级运动员做为研究对象,分别以蹬功率车30 min和蹬功率车30min后做PNF牵拉训练两种不同的训练方案进行热身,训练结束后测试运动员下肢最大肌力、力量-时间曲线以及肌电图的相关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探讨PNF牵拉训练对跆拳道运动员下肢肌肉力量、力量-时间曲线参数、最大肌力时肌电电压的影响。结果显示:PNF牵拉训练不能促进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下肢最大肌力和力量-时间曲线参数的显著性下降,但股直肌的肌电电压有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对长期坚持参加篮球运动的中年男性进行体质和运动能力测试,结果显示:篮球运动对中年男性心肺功能的改善,有氧耐力的提高,缩短反应时.延长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和增强下肢肌肉力量有重要作用,效果明显,而对柔韧性和手的握力效果不显。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亲身体验易化牵拉,对易化牵伸术的操作原理、练习方式、注意事件、安全措施等方面的理论和操作进行了研究。易化牵伸是PNF牵伸术的衍生,具有简单易学,限制性低,操作性强等特点,将易化牵伸应用于运动训练实践中,能够提高运动员的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柔韧性、预防运动损伤和伤后康复训练,有利于运动训练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PNF牵伸练习对自行车运动员力量及EMG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30名男性自行车运动员为受试对象,通过对其分别进行15 min蹬车和15 min蹬车/PNF拉伸两套不同方案的训练,训练后对其进行最大肌力、力量-时间曲线的主要指标以及下肢肌肉的肌电图测试与对比分析,以期探讨PNF牵伸练习对运动员肌肉力量、力量-时间曲线参数、EMG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自行车运动员进行下肢FNF牵伸练习不会引起最大肌力和力量-时间曲线的参数(MVC、F100、IRF和TMVC)的显著性下降,股直肌的肌电电压却发生显著性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动态拉伸、PNF拉伸、PNF+动态组合拉伸对下肢爆发力的急性影响,为运动员在赛前准备活动中选择合理的拉伸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具有2年以上力量训练经验的17名男性受试者,采用被试内设计,在不同的4天内安排4次分别包含无拉伸、动态拉伸、PNF拉伸和组合拉伸的实验任务。实验流程为受试者慢跑5分钟后进行拉伸干预,结束即刻通过测力台进行CMJ测试获取纵跳高度和起跳功率数据以评价下肢爆发力,通过无线表面肌电测试仪同步记录CMJ过程中下肢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并通过测量不同肌群的最大肌力,结合CMJ指标进一步了解不同拉伸对爆发力的影响特点。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处理上述数据。结果:3种拉伸后即刻CMJ指标无明显变化;动态拉伸后即刻股外侧肌、腓肠肌内侧头和腓肠肌外侧头IEMG显著下降,股内侧肌IEMG显著上升;PNF拉伸后即刻股内侧肌、股外侧肌IEMG显著上升,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IEMG显著下降;组合拉伸后即刻腓肠肌外侧头IEMG显著下降,股内侧肌IEMG显著上升。其余肌电活动均无显著变化。结论:适当拉伸可对下肢神经肌肉功能产生有利影响,具有提高下肢爆发力的潜在可能性,适合在爆发力类运动前进行练习。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45~59岁人群中,静坐少动行为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招募愿意佩戴7 d加速度计的中年人群,客观测量一周体力活动水平,并采集血液样本。结果:中年人群中,静坐少动行为与躯干、下肢脂肪堆积和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较密切且独立于MVPA(中等强度至较大强度体力活动)(P<0.05);男性中,静坐少动行为与总胆固醇和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相关(P<0.05);女性中,静坐少动行为与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LDL-C正相关(P<0.05),与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负相关(P<0.05)。结论:在中年人群中,静坐少动行为与躯干和下肢脂肪堆积、C反应蛋白和脂代谢之间具有负性的相关性且独立于MVPA;另外,静坐少动行为对女性的糖代谢也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青少年跖屈肌群力量耐力大小对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以120名13-15岁健康学生为受试者,采用单脚站立提踵方法评价跖屈肌群力量耐力,以提踵时间的中位数54s为分界线,将受试者分为跖屈肌群肌力小组(A组)和跖屈肌群肌力大组(B组),进行睁眼、闭眼单脚站立测试和稳定极限测试。结果:①睁眼单脚站立测试A组平衡能力稍弱于B组,但无显著性差异;闭眼单脚站立测试A组LNG/A显著小于B组,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②稳定极限测试A组各方向的身体最大倾斜角度均小于B组,FLoS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跖屈肌群力量耐力小者平衡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矢状面上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9.
探讨将女性KOA患者3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进行为期12周的平衡垫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规律的体育锻炼,通过实验前后两组受试者本体感觉的变化来分析平衡垫训练对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结果:试验后,实验组在主动30°,主动60°,被动30°,被动60°的角度重建误差下降,和实验前以及对照组的测试结果比较,都具有显著或者非常显著差异。结论:长期的平衡垫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KOA患者患膝的本体感觉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2周的本体感觉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FAI)患者的恢复和促进效果,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进行高效适合的康复训练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采集两组受试者 (本体感觉训练组和对照组)的静态、动态姿势稳定性指标和踝关节肌肉力量定量分析他们的姿势控制能力。结果:本体感觉训练后,静态、动态姿势稳定性和踝关节肌肉力量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结论:与传统的力量训练相比,本体感觉训练具有较好的节奏感及趣味性,且更易开展;本体感觉训练更能均衡发展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稳定性,显著提高本体感觉、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能力,以及增强肌肉力量等,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机体的姿势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以109名45~59岁中年人为研究对象,观察24周综合运动干预对中年男女的体成分以及骨密度的影响,探讨体成分和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中年人群运动选择适宜的运动处方,并为他们的科学健身指导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摘要:为了探索不同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身体姿态控制的影响程度,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运动训练专业的24名学生进行为期10周的稳定状态和非稳定状态下的两种实验训练。研究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T字型”和“W字型”跑测试成绩均有显著性提高,实验组的增长幅度更大一些,而且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提高不同变向条件下的灵敏性和不同运动面时的身体姿态稳定性均具有显著作用;两组学生的“八级俯桥”和“五级侧桥”测试分值均也呈现非常显著性提高,而且非稳定训练效果要好于稳定训练;非稳定状态下的脊柱两侧肌肉力量训练可以更好地提高本体感受器敏感性,募集更多、深层的稳定肌参与运动,进而提高神经对肌肉控制的精确性和身体协调性。  相似文献   

13.
探讨以稳定性为核心的悬吊训练(SET)对网球运动员身体位置平衡能力和躯干核心稳定性的作用。主要采用实验法,将16名男子网球运动员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为期12周的体能训练,结果显示:实验前后目标组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和躯干核心稳定性的各项测试指标对比成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运动员的各项统计数据变化不明显。结论:悬吊训练可以有效提高男子网球运动员平衡能力和躯干核心稳定性。建议在进行悬吊训练同时,增加柔韧性与多关节协同用力的训练,有助于提高专项成绩。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自制振动台为干预手段对下肢肌肉进行力量交变负荷力量训练,研究交变负荷力量训练对肌肉力量增长效果的影响.方法: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男子跳远运动员10名,随机分为1)"交变负荷训练组"(Ⅰ组,n=5),振动刺激的频率为20~25 Hz,加速度为15~20m/s2;2)"传统力量训练组"(Ⅰ组,n=5),两组共接受8周训练,实验前后一周内利用Biodex对原地纵跳能力和下肢三大关节屈伸肌肌群的一般、快速力量和功率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振动刺激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受试者的原地纵跳能力、肢三大关节屈伸肌肌群的一般和快速力量,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交变负荷力量训练法能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肥胖对青年人群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肥胖和正常体重大学生各14名作为肥胖组和正常组,每组男女各7名。分别对两组人群进行静态双脚睁眼、双脚闭眼、单脚睁眼、单脚闭眼及动态平衡测试。结果:1)肥胖组静态闭眼双脚、单脚平衡偏离分数均高于正常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睁眼双脚、单脚平衡偏离分数与正...  相似文献   

16.
采用PHYSIO-PLATE振动训练台,对北京女子垒球队二线运动员进行不同频率的振动刺激力量训练,振动频率分别是30HZ和45HZ,振幅为7mm。经过八周系统的力量训练,利用MERAC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分别对两组受试者膝关节屈伸肌的等速力量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后,Ⅰ组和Ⅱ组受试者膝关节左右侧伸肌群相对峰值力矩、总功都产生了显著性提高(P<0.05),快速单次最大做功功率产生了非常显著性提高;组间比较,Ⅱ组受试者膝关节左右侧伸肌相对峰值力矩、快速单次最大做功功率的增长率均高于Ⅰ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证明:抗负荷力量训练附加振动刺激可以有效地提高力量训练的效果,能够以相对较小的负荷有效地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快速力量以及肌肉耐力;同振幅下,次高频振动刺激对肌肉的训练效果显著高于中低频振动刺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使用不同频率的振动训练方法,对以下肢为主的篮球专项运动员进行8周分组训练,观察比较振动训练方法对本体感觉的作用效果。方法:受试对象选取相同专项、身高体重年龄相近、训练水平及年限接近的成年男性篮球运动员共27名,分为对照组、次高频(45 Hz)振动训练组、中低频(30 Hz)振动训练组等三组,测定不同频率振动训练前后实际膝关节(右侧)角度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差值,之后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训练组的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方案与正常空白对照组相比较,膝关节位置觉呈显著性差异,且8周后采用次高频振动训练组比中低频振动训练组在本体感觉提高方面呈显著性差异,尤其在45°角度差异更明显。结论:1)两组不同频率的振动训练都使受试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关节位置觉)出现增强的效果。2)次高频(45 Hz)振动训练比中低频(30 Hz)振动训练对膝关节本体感觉提高的效果更显著,尤其在45°差异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该循环力量训练对受试者的肌肉力量、最大摄氧量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研究方法:对象:来自UTSA的24名年龄在18~30岁健康在校大学生,随机分为训练组(EG,n=13)和对照组(CG,n=11);对照组进行为期12周的循环力量训练,在训练前,训练4周后,训练8周后和训练12周后分别测试两组的HRV,并对训练前后两组的最大肌力和最大摄氧量进行测试。研究结果:12周训练后,训练组的最大肌力和最大摄氧量与训练前相比和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增加(最大摄氧量p0.05,最大肌力p0.01),HRV各项指标在组间和训练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12周循环力量训练能够增加训练者的肌肉力量。2)通过12周的循环力量训练,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增加,提高了有氧能力。3)12周的循环力量训练对健康青年受试者的HRV各指标没有明显影响,提示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摘要:选取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男子羽毛球运动队的14名基本资料和运动成绩相近的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对照组与实验组各7名,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技术训练和下肢整体力量训练,实验组对下肢关节肌肉有针对性的力量训练(非优势侧的力量训练)。通过biodex仪器对下肢膝、踝主要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进行监测分析羽毛球运动员各关节屈伸肌群峰力矩的均值。结论:1)有针对性的训练可改变两侧下肢的差异水平,训练可以减小两侧下肢差距,使两侧下肢肌肉工作能力更加接近。2)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在两种角速度下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伸肌峰力矩都比屈肌峰力矩大,但都随角速度的增快而逐渐下降,说明青少年运动员的力量耐力很小,经过非优势侧力量训练能提高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力量耐力。3)运动员经过训练后优势与非优势侧关节的屈伸肌群肌力矩的平衡有很大的改善。4)训练前后两侧膝关节等速收缩屈伸肌群峰力矩差异对比分析:对非优势侧的力量加强可减缓下肢肌肉持续的受力过程。5)通过与实验数据发现,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爆发力很难通过短期的训练得到显著的效果,但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和灵敏性训练在青少年时期是可以提高的,但训练中的负荷和频率要控制。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运动对老年平衡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太极拳运动作为干预因子,探讨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影响.采用美国产EquiTestTM动态平衡仪、以及平衡能力简单测试方法,闭目原地踏步、平衡木上行走、起立-走的测试、闭眼单足站立、强化Romberg检查的测试、垂直X书写、改良Wolfson测试、前庭步测试.对常练太极拳(2年以上)的女55以上,男60 岁以上的老人、以及不进行太极拳锻炼的对照组同龄老年人男女,进行平衡功能测量.测试结果表明,太极拳运动对保持和延缓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有明显的功效,可使老年人的前庭、躯体感觉、肌肉力量、抗外部干扰、行动的敏捷、协调能力等能力增强,从而延缓平衡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